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回眸“十三五”,平凉文旅书写了怎样的精彩?展望“十四五”,平凉文旅又将如何描绘蓝图?
过去五年,平凉交出亮丽成绩单
春风送暖,平凉文旅,在流年中悄然蝶变。
“十三五”期间,我市文旅产业紧紧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的目标,全力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一产围绕旅游提升、二产支撑旅游做强、三产依托旅游延展的浓厚氛围,旅游产业发展由旅游部门“独角戏”逐步转变为统筹协调发展的“大合唱”。我市先后荣获“优秀魅力城市”“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避暑旅游十强城市”等殊荣。
平凉被评为“避暑旅游十强城市”。
这些“金字招牌”,既是平凉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践行“全域旅游”的阶段性成果,又是平凉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优势所在、活力所在,砥砺着平凉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努力创新推进“文化+”“旅游+”跨界融合,融出平凉文旅发展强劲动力。
泾川县城关镇凤凰村。
五年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13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5倍和2.7倍。即使疫情影响下的年,全年接待各类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特殊时期这样的数据令人心动。
A
构建立体化传播体系
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如果给你上帝的视角,平凉俯首皆是从历史深处穿越而来的文化瑰宝——崆峒山、王母宫、大云寺、古灵台、古成纪……它们灿若群星,在平凉大地熠熠生辉。
泾川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
在文旅融合新时代,如何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如何通过生动的文化演绎,讲好平凉文化故事,让文化持续发酵,让文化成为旅游最强劲的驱动器和催化剂?
年,经过创作团队近两年的精心策划、实地调研、潜心创作和细致打磨,大型文旅舞剧《问道崆峒》在甘肃黄河剧院审演。这部舞剧汇集了知名演艺团队、艺术团和极具代表性的音舞美效服化道团队,通过舞蹈演艺+科技动效+人文情怀+感官体验,给人触及心灵的感动,同时也填补了平凉大型文旅演艺剧目的空白。
崆峒武术。
平凉文旅人深知,唯有多样的、生动的、可体验、能互动的文化演绎,才会具有品牌号召力和客流集聚力,以及对外的强大的渗透力和扩张力。
年,平凉借助崆峒文化旅游节的有利契机,与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联合举办书画名家采风创作活动。当时的初衷旨在以书画为媒、招商引资,促进平凉经济全面发展。
平凉荣获《魅力中国城》优秀魅力城市。
此后至今,将书画艺术融入旅游节会,成为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的品牌特色。而且一届比一届富有特色,一届比一届贴近实际,一届比一届影响深远。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已成为一项融书画展览、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文化节会。
泾川西王母信俗。
道源崆峒来问道,生态平凉来养生。
“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在一次次全国性的文化活动中声名远播。
优秀旅游城市标志。
文旅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标志,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五年来,全市上下坚持高起点挖掘、高标准谋划、大手笔运筹,联合国家高端平台、借助央视权威媒体、借势文化名家大咖、借力全国品牌活动,运用“文化+旅游+城市品牌”模式,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举办央视《我从平凉来—平凉金果红牛旅游走进天津》推介晚会;连续举办西王母华夏母亲节、皇甫谧文化节、静宁苹果节等IP级节会……
针灸甲乙经。
书、画、写、唱、诵、摄、演多形式展示,报纸、电视、网络、广告、展会全视野宣传,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推介平凉文化,每一个精心策划的活动本身,其厚重的精神承载力对宣传平凉、推介平凉,已催化出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如今,道源文化、佛宝文化、祖脉文化、医养文化四大世界级文化标识广泛认知,平凉苹果、平凉红牛、平凉生态、崆峒武术等四张国字号名片扩大传播,道源崆峒、书画之乡、围棋之乡、武术之乡、针灸之乡“一源四乡”品牌影响深远。
B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提升旅游吸引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我市建设了一批具有明显优势、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对区域旅游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和内涵,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
崆峒山大景区项目规划图。
走进位于静宁县城川镇的35°苹果谷,一个个用苹果元素点缀的路灯、卡通人物、立柱、垃圾箱别致而又实用。深入苹果谷腹地,绿树环绕、小桥流水,鸟鸣啾啾,四处花果清香沁人心脾。
年,城川镇的一片林地,因深受避暑游客青睐,迎来了华丽变身。静宁县瞅准商机,紧扣“静宁苹果”品牌优势,先后投资万元,将其打造成一处集“苹果产业、乡村扶贫、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景区。
静宁葫芦河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图。
从一个荒芜多年的穷山沟变成以极限运动、生态康养和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度假景区,崆峒区海寨沟不仅成了游客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还辐射带动周边几百名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对于旅游业而言,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呈现不同区域间独特的自然景观、地理风貌、人文风俗,是树立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招。平凉山水处处好风光,各地在旅游扶贫上精准发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文旅新模式。静宁35°苹果谷、印象水洛城文旅综合体以及石桥村、陈堡村、靳寺村等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和星罗棋布于平凉城乡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乡村振兴奏响了一曲协奏曲。
华亭县黎明川芍药观光园。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旅游景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等业态建设。
“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实施万元以上文旅产业项目个,新建改造乡村旅游道路.4公里,实现5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通达、4A级景区一、二级公路连通,建成游客集散中心2个,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座。智慧旅游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共发展文化传媒、旅游消费、创意设计、广告经营等文化旅游企业家,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9.3亿元;培育市文旅投公司、崆峒山文旅公司等规上企业5家。
C
打造精品线路丰富场景载体
提升文旅供给力
随着平凉旅游人气的不断提高,游客抵平后,如何留住人、让游客待得更久,成为平凉文旅发展新的着力点,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成为吸引回头客的重要基础。
泾川吴焕先烈士纪念馆。
从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方面来看,平凉在“十三五”期间,从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丰富文旅场景载体上下力量。以精品线路打造为例,我市培育形成了祈福纳祥、养生康体、丝路探秘、生态休闲、乡村民俗和红色旅游6大旅游产品体系,策划推出了“千年丝路·养生平凉”等3条长线精品线路,面向西安、兰州、银川3个方向的钻石旅游线路3条,“崆峒养生游学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8条,“云水清远·禅心正觉”乡村养生旅游线路5条,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崇信保至善烈士纪念馆。
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建成特色购物街区9处,文化旅游商品销售中心12处,开发文旅商品8大类多种,形成了功能较全、协调发展的旅游业服务体系。
在丰富文旅场景载体建设中,平凉重点打造市博物馆新馆、市美术馆(书画院),全市文化“三馆一站一中心”实现全覆盖,其中9个文化“三馆”完成提档升级,市博物馆、3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6个文化馆、7个图书馆和4个博物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实施重大文保项目54个,文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遗产保护传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只有跟百姓心连心,才能不断提升效能。从设施建设到活动组织,小到一场培训,大到全年的惠民演出,平凉用心揣摩群众的实际需求,用超高人气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代言。
未来五年:
点燃接续奋斗引擎绘就文旅魅力画卷
“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围绕打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以建设全天候、四季型的文化休闲养生为特色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目标,把旅游首位产业打造成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年,力争旅游接待人数达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亿元以上,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和22%。
华夏古槐王。
工作重点将围绕这“十大工程”展开:
实施“文化高地”塑造工程。做强“崆峒道源”核心品牌,做实“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围棋之乡”“针灸之乡”特色品牌,实现资源向品牌升级。到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5%左右,全市培育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5个以上,培育5家以上年经营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
实施“文化阵地”强基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全市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平方米,社区文化室覆盖率达到%;新培育2个国家一级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80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增加2项和6项。
实施“首位产业”创新工程。打造三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2个以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一批平凉乡村文化乐园。
实施“全域旅游”创建工程。泾川县、崇信县、庄浪县、华亭市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灵台、静宁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市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
实施“乡村文旅”振兴工程。全市创建2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15个以上农旅融合示范区,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个以上,创建20个符合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实施“医养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推广“六张”养生名片,开发“四大”康养产业,打造“七大”品牌项目,完善康养配套体系,打造陕甘宁三省区医养中心。
实施“城市文旅”提升工程。以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目标,通过文旅赋能城市发展与城市升级,做好城市文旅产品,打造“夜游”目的地。
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畅通全域交通网络,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加强智慧文旅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实施“文旅品牌”营销工程。以“问道崆峒·养生平凉”为核心品牌,推出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皇甫谧4大景区品牌,构建平凉全域“1+4+7”的品牌营销体系。
实施“区域联动”协同工程。协同共建全国道文化联盟、陇东南中医文化联盟、华夏寻根文化联盟、陕甘宁红色文化联盟等文化旅游区域联盟,建立文化馆联盟、博物馆联盟、图书馆联盟等区域公共文化阵地联盟,合力建设陇东南五市无障碍旅游区。
关山大景区。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十三五”,已走进历史,走进记忆。“十四五”的蓝图绘就,相信平凉的文化和旅游定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走出一条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式、内涵式、开放式发展道路。
来源:平凉日报/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