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平凉》一文刊载于《读者欣赏》年8月(下),带您徜徉在平凉的壮美人文和风景之中。
行吟平凉
李世恩
莽莽陇山,逶迤北来;汤汤泾水,蜿蜒东去。雄秀的山川,被历史的刻刀雕凿成中国文化地理版图上一个极富意蕴的符号:一个孕育了华夏始祖文化的地方,一个开启了中华道源的地方,一个历史人文与山川胜迹交相辉映的地方——甘肃平凉。
在大西北腹地,有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宁甘陕多公里的山系,它像高高隆起的田埂,横亘在关中平原和陇西高原之间。田埂,古代称“垄”,又通“陇”,古人就把这条山脉命名为陇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纵贯平凉的陇山中段(其北段称六盘山,中南段称关山),不仅是矗立在古都长安西北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陇东南始祖文化圈泾、渭河流域的分水岭。那些不时闪现在古典诗文中的“陇头流水”,从远古时代就滋润着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开启了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
在陇山西侧的一条支脉——庄浪县郑河乡桃木山的山顶凹地间,有一处神秘的“关山天池”朝那湫,松涛与山风和鸣,天光共云影徘徊,遇旱不减,逢涝不涨,万古如斯,成为黄土高原上罕见的山顶湖泊。这正是《山海经》所谓“华胥氏履大人迹而孕伏羲”的雷泽,早在秦汉时期就被列为国家水祭大典的圣地之一。此后,逐渐沉寂的朝那湫,在一千多年后的北宋年间,因出土秦国《诅楚文》石刻而引起时人的重视,并经著录考释而留名史册。及至又过了将近一千年的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和社会人类学的兴起以及旅游文化的升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湫渊,被再度被撩起了朦胧的面纱,并俨然成为“中国文化摇篮”之前的“文化母腹”。
相传华胥氏孕伏羲十二年而生。为了纪念这位被华夏民族奉为“三皇之首”的人文初祖伏羲,至迟在汉代,人们就将其降生之地命名为成纪(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这就是如今距朝那湫直线距离不过百里之遥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静宁县治平乡古成纪城。而与朝那湫、古成纪鼎足而三的秦安县大地湾文化遗址,已有大量实物被考证在距今年左右到年前,恰好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相吻合(学者考证,伏羲氏族首领历经十五代,皆称伏羲氏),这足以证明朝那湫、古成纪都是伏羲文化的源头。
当我们翻越陇山,来到其东麓的泾河与汭河汇流处,赫然映入眼帘的就是被闻一多称为“中华民族总先妣”西王母的祖祠所在——王母宫山。
西王母,是妇孺皆知的女仙之宗,掌管着不死之药和长寿仙桃。但透过神话的重重迷雾,现当代学者们通过《尔雅》《尚书》及诸子百家等典籍的记载,发现了有关西王母其量惊人的历史信息,从而将她从云遮雾罩的仙境中请到了洪荒初创的历史坐标中。历史学家吴晗说:西王母是距今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而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认为:西王母应是商代分布在渭北高原至六盘山以东广大地区,属于戎族系统的一个古老而强大的土著民族。由此我们可以说,西王母既是国名、部族名,也是酋长名,而且代有其人。
这些,都能从泾川及周边的文物文献和信仰习俗中得到印证。如珍藏至今的宋代《重修回山西王母宫颂》碑,就记载了西王母及其会见周穆王、汉武帝之事,并追述了从西汉元封元年(前)起三次兴建和重建王母宫的经过。这个记载,毋庸置疑地证明泾川王母宫就是华夏大地上最早而且惟一的西王母祖祠。自年12月第一批“台湾西王母朝圣团”来泾川寻根访祖算起,31年来,已有遍及台湾全岛的几百个朝圣团来到王母宫,拜谒这位“华夏母亲”。中央台办也授予泾川王母宫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从王母宫溯泾河而上,就会和闻名天下的崆峒山不期而遇。崆峒山系陇山东麓支脉,不仅因雄奇俊秀的自然风光而“甲于关塞”,更因黄帝问道的故事而成为国人心目中地位尊崇的“道源圣地”。
据《庄子在宥》等典籍记载:五千多年前的一天,已令行天下十九年的轩辕黄帝,风尘仆仆来到崆峒山,向得道成仙的广成子拜师问道。在第一次贸然相问吃了闭门羹后,黄帝就回到泾河边筑室自省。经过一段时间的静思后,他再次膝行上山,诚心问道。广成子这才高兴地以长生之道喻治国之理,令黄帝豁然开朗。从此,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像泾水汇入渭水,再汇入黄河一样,传遍神州大地,并渗透到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精神之中。
除了伏羲、西王母和黄帝等人文始祖留下的遗迹和文化,平凉还孕育了“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生于汉末乱世的皇甫谧,屡诏不仕,博览百家,发奋读书,以身试针,在继承《黄帝内经》《素问》等前代医学精华的基础上,对针灸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整理,终于写出了一部被后世奉为宝典的《针灸甲乙经》。
丰厚的地域文化,总会对人才的成长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虽深陷“朋党之争”达40余载,但清廉自持,志趣高洁,写下了被鲁迅称许为“唐传奇中最为煊赫的”《玄怪录》。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毅然肩负起抵御外侮的历史重任,与金兵展开了旷日持久的鏖战,特别是仙人关之战、顺昌大捷等,重挫金兵,扭转了宋金局势,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未及弱冠就钦点翰林,不仅是罕有的早慧型少年才俊,更是犯颜直谏的诤臣和独步文坛的巨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巍巍陇山及其余脉,是黄土高原的绿岛。发源于其东西两麓的泾河、汭河、黑河、葫芦河等,润泽万物,筑起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一道道绿色屏障,造就了天蓝地绿、水碧气清的人与自然的栖息地,让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至而名归。
在广袤的绿海深处,作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崆峒山,不仅拥有我国高海拔地区典型的丹霞地貌,而且集自然美、人文美和建筑美于一体,自古就有“西镇奇观”“西来第一山”之美誉。行走在崆峒山的石阶小道,徜徉于古色古香的八台九宫十二院,仰望凌空塔,攀登上天梯,细读摩崖文,履险雷声峰,远眺混元阁,目之所及皆苍松怪石,履之所至尽异卉奇花。看峰峦雄峙,危乎高哉;赏古寺峥嵘,巧夺天工。走着走着,就恍若进入了缥缈仙境,似乎不经意间会遇见那个上古仙人广成子。难怪当年谭嗣同曾在《崆峒》一诗中写道:“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如果说崆峒山是道文化的渊薮,那么散落在泾川河谷两岸的眼石窟群,就是名副其实的“百里石窟长廊”了。
佛教东渐,作为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个最大驿站的泾川,尤其在北魏时期曾有大量僧人和工匠长期驻留,他们开凿石窟,兴建庙宇,让这里成为陇东乃至整个西北的佛教重镇,极一时之盛。至今,在泾河两岸的红色岩崖上,我们还能发现许多镶嵌其间的僧房窟。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两座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为罕见的中心塔柱式,其塔柱四面和窟内三壁高及窟顶的墙面上,分三层雕有大小造像二百余尊,设计匠心独具,造像栩栩如生,可与相同形制的云冈石窟媲美。稍后开凿的南石窟寺,是我国佛窟中最早表现七佛同窟的范式,造像巍峨,雕凿细腻,眉目传神,吴带当风,代表着别具一格的石窟艺术形式,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与王母宫隔河而望的大云寺,曾是隋唐两代的皇家寺院,因近50年间先后三次出土佛舍利和国宝级文物五重套函,以及宋代舍利“千年一现”的传奇,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佛宝地宫”。如今,在原址兴建的大云寺,以高耸入云的佛骨舍利塔为核心,形成了一处气势恢弘、陇上最大的仿唐风格建筑群。历史的慷慨馈赠和今人的保护建设,成就了如今“西有大敦煌,东看古泾州”的佳话。
与“百里石窟长廊”遥隔陇山而东西相应的,是位于关山深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云崖寺石窟开凿于北魏,是最早将石窟艺术落地于陇山深处的重镇。从此以后,佛道两教接踵而至,纷纷于方圆十里之广的石崖之上凿窟建观,曾有红崖寺、竹林寺、乔阳寺等八大寺相继建成,形成了一片石窟相望、僧侣云集的佛教乐土。虽然许多寺院与石窟经时光的销蚀和人为的破坏,早已渺不可寻,但最负盛名的云崖寺三层石窟因凌空开凿于一座状如麦垛的孤山绝壁之上,就十分幸运地保存至今。观赏这些从北魏开始特别是宋元明清雕凿的众多造像,定会对这些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晚期石窟之集大成者”的艺术珍品,心生敬畏,深感不虚此行。
与庄浪县云崖寺、朝那湫一山之隔的省级森林公园华亭莲花台,其实是紧傍在陇山东侧的一座巍峨大山,举凡几百里陇山的地质地貌、奇特风光,于斯为盛,可尽收眼底,故有“莲花归来,不看陇山”之谓。这里高陇极天,林茂草丰,怪石嶙峋,曲径通幽,构成了奇、险、峻、秀、妙的独特景观。宋元明清各代均建有寺观,至今还有八仙台、三清台、老君台、聚仙桥、老佛头等六台二桥三十多个自然人文遗迹。尤其是屹立于深壑之中的一座孤峰,高耸如塔,峰上有巨石斜立,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妥帖坚稳,傍有古松,郁郁葱葱,不由人不感叹造化的神奇。
从华亭顺汭河而下,在崇信县锦屏镇关河村的山坳里,生长着一棵目前国内发现体型最大、树龄最长,距今已有3多年的“华夏古槐王”。这棵古槐高26米,胸径13米,冠幅平方米,它从商代晚期的一棵小树苗开始,陪伴着我们的祖先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也见证了金戈铁马的战乱和纷争。若把它当做一部史书,承载的可是大半部中华文明史。如今,它仍然枝繁叶茂,冠盖如云,显示出顽强而又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一个天天都在生长着的文物和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与大槐树相去不远的汭河下游,还有一个因“古柏龙蟠”“丹崖流珠”奇观而得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崇信龙泉寺。该景区背依风翥山,林木茂密,幽静清凉,被誉为陇上“天然盆景”。其一奇在于山间数丈石壁间,上有一株千年古柏,扎根石崖,形似神龙,破壁欲飞,早在康熙年间就多有诗文题咏;其二奇在于岩壁下方有山泉滴沥而出,坠者为雨,散者为雾,淅淅沥沥,如丝如缕,汇聚成泉中水、溪间流,不舍昼夜,加之楼阁掩映,石桥勾连,别有一番江南园林的趣味。
在平凉,还有不少承载着革命历史和先烈事迹的遗迹,已成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著名景点。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率领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静宁,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确立以界石铺作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中心基点”,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如今,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有泾川县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崇信县保至善烈士纪念馆等,都是社会各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由这些“国字号”的自然人文胜景组合而成的崆峒山、王母宫大云寺和关山三大景区鼎足而立,为平凉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秀魅力城市”等殊荣,让“问道崆峒养生平凉”盛名远扬。完全可以说,在平凉,凡有文化皆风景,没有风景不文化。
文化因历代先贤而传承,民风因奇山秀水而化育。自古及今,道源文化和乡邦文化的因子,深深地根植于陇山东西、平凉大地,浸润人心,并渗透在声名远播的“文化名城一源四乡”文化品牌中。
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派武术并称为“中华五大武术流派”的崆峒武术,与道文化紧密相连,神秘诡谲,风格独特,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平凉人民的喜爱。崆峒文武学校的武术教育、全国武术赛事的巨大影响、万人太极拳的民众普及,以及民间习练崆峒武术的庞大人群,让平凉至今尚武成风。
在这块被翰墨浸染的土地上,不仅涌现过汉末“八分书体”的一代宗师梁鹄,历代钟情书画的王瓆、叶桂、柳炯、赵贡玉等翰林、进士,以及白石老人的得意门生赵西岩等名家,而且至今后继有人,形成了阵容可观的书画艺术队伍,仅中国书协、美协会员就将近50人,并每年都在全国书法、美术展览中展出或获奖。
相传修炼在崆峒山的广成子,经常和赤松子在棋盘岭对弈,用黑白棋子演绎阴阳变化和相生相克的道理。源远流长的围棋文化,在平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再通过近几年举办“弈决崆峒”世界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暨围棋文化发源地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围棋文化已成为养生平凉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借助皇甫谧及其《针灸甲乙经》这个“独一份”的文化资源,平凉致力于研究和开发皇甫谧针灸、经络养生文化,以中医祖传秘方、古方为基础,挖掘历代养生秘法,结合现代科技,精研、开发出系列养生、美容、医疗、慢病调理等项目和产品,可为人们提供多种延年益寿、青春永驻的养生服务。
除了创建以道源圣地,以及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围棋之乡和针灸之乡为内容的“一源四乡”养生品牌外,那些随处可见的百万亩梯田、乡村花海、果园采摘等凸现地域风情和田园牧歌的乡村旅游会与您不期而遇,还有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非遗展演活动等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和一年一度的崆峒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会也可与您美丽邂逅。
行走在平凉,舌尖上的平凉还是“吃货”的天堂。在城乡各处,或享受红牛宴等高大上特色菜系,或品味佛道养生素斋,或饱餐最富地方风味的羊肉泡、暖锅、烧鸡、锅盔、罐罐蒸馍、火烧子、油糕、核桃饺子、荞面饸饹、酿皮、凉粉鱼鱼、油茶、豆腐脑、甜醅子等花样繁多的名优小吃,不仅会让您满足关于美食的所有体验,而且还会让您“得陇味而忘故乡”。
这名不虚传的旅游最佳目的地,映射着这方水土的风雅与沧桑,也彰显着人文生态旅游康养胜地的无穷魅力。
承载着自然人文的慷慨馈赠,踏着新时代的铿锵鼓点,美丽而又时尚的平凉,正一路风景一路歌,焕发出她特有的浪漫与美感、传奇与梦幻!
作者简介
李世恩,平凉文化学者、作家,现供职于平凉市政协。
在《飞天》《文汇报》《中国文化报》《甘肃日报》等发表诗歌、散文、评论、文史随笔等百篇(首),大型纪录片《西北望崆峒》总撰稿之一,著有散文集《芳邻》(年兰州大学出版社)、文史随笔《尺墨寸丹:古札中的世道与人心》(年商务印书馆),编辑《李庆芬诗文集》(年三秦出版社)、《陇头鸿踪》《春秋逸谭(上、下)》(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等。
来源:市文旅局宣传推广科
编辑:市文旅局信息统计科
备注
平凉文旅文章旨在宣传平凉文化旅游,欢迎转载。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现正式向广大读者征稿
征稿方向:参照本平台以往发布稿件类型;
征稿形式: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h5等。
原标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旅人在行动
李世恩:《行吟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