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访江从打工少年到扶贫先进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康劲年11月24日,38岁的郑访江步入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捧回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和奖章。

作为全省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长中唯一一位获此殊荣者,郑访江说,“从贫困到幸福的这条路,我走了两次,一次是自己一家人走,一次是带着侯坡村的老百姓一起走。”

“这样搬一辈子石头,还是穷”

庄浪县曾是甘肃省的国家级贫困县,郑访江就出生于庄浪县的大山深处。因为家里穷,他小小年纪就渴望着外出打工挣钱。

初中毕业那年,15岁的郑访江只身一人来到了平凉市一家修桥的工地打工,每天把砌桥的大石头抬到车上。这样的工作,他干了半个月,由于身体受了伤只能回家,当时的老板除了每天管饭外,没发给他1分钱。

到家前,他身上只有1元5角钱,就给家人买了两包蛋糕,说是他搬石头的收获。

养好伤,收完麦子,郑访江又跟同村人去了银川打工,在建筑工地干了22天。回家前,老板给他算了账,扣除伙食、劳动工具、工作服等各种费用,给他发了60块钱。回家的车费是39元,但是,第一次出远门,又是坐夜班车回家,剩下的21元钱却弄丢了。郑访江回忆起两次打工的经历后说道:“当时就想,这样的大石头让我搬一辈子,还是穷。”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一位亲戚的鼓励下,他又走进校门开始了初三补习。

别人已经开学5个星期,他是第六星期才去上课。但不管是在狂风暴雨天,还是在冰天雪地里,郑访江都踩着泥泞,踏着冰雪,步行10公里的山路去学校。1年后,终于如愿考上了高中,3年后,收到了甘肃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郑访江仿佛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可学费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于是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借钱凑学费,可全村走了一遍,却连元都没有借到。正当他一筹莫展时,通过一位亲戚担保,从信用社办理了元的贷款,加上家里卖掉粮食、牛,终于凑齐了上学的元学费。

大学期间,郑访江在课余时间打了好几份工。大一结束的暑假,他还在崇信县的一家煤矿下井挖煤,30天挣了元。“这,可是我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啊。”

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通过学校办理了助学贷款。3年共获得0元的助学贷款,不仅缓解了经济上的压力,也让他有了更多时间投入学习中。大学期间先后共发表各类文章80多篇,并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佳绩,获得各级各类荣誉证书30多个,被学校评为首位“学术科技之星”,后来还被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

大学毕业前,他到处寻找打工的机会,靠自己的勤劳和双手,并在二叔的帮助下,偿还了全部学费和助学贷款,顺利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甘肃省健康教育所,几年医院宣传处,医院的团委副书记。

曾经在工地搬石头的“打工少年”,如今在兰州有了体面的工作,还成家立业。但是,年8月,一次时代的机遇再次将郑访江送到了贫困的农村。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经党委选派,郑访江成为通渭县第三铺乡侯坡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长。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贫穷的勇气,可怕的是没有战胜贫困的决心,可怕的是没有做到艰苦的奋斗……”在农村长大,饱尝过贫困的滋味,郑访江深知大山深处那些辛酸的故事不能再继续。

“村子不脱贫,我就不回去!”

“一个人的幸福,怎能比得上更多人的幸福。”正是因为对农村、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郑访江丢下患病的古稀老人、出生70天的儿子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妻子,放弃省城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来到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侯坡村,暗下决心:“村子不脱贫,我就不回去!”

“侯国军可不好惹。”刚到侯坡村,郑访江就碰上了“硬骨头”。建档立卡户侯国军连续4年不缴纳新农合保险费,“医疗保障”在贫困户这里卡了壳。

第一次拜访碰壁后,郑访江反复寻思,这其中一定有“疙瘩”,要解决这件事,必须和侯国军交心。

第二次走进侯国军家,郑访江不再急着说缴费的事,而是与侯国军围炉而坐,喝茶聊天。

最终了解到,侯国军不缴新农合费用并不是没钱,而是此前政府承诺免费给村民的扶贫牛犊还没有落实到位,对村干部不信任也不配合。

听出原委后,郑访江给“打包票”,这些政策一定会落实。可侯国军还是不信:“你是外来人,村里的事你做不了主,我怎么相信你?”

郑访江立马拿出纸和笔,将侯国军的诉求和自己的承诺白纸黑字写在纸上,并按上了红手印。

侯国军被感动了,当即同意缴纳新农合费。后来,郑访江协调帮助侯国军落实了那头扶贫牛犊,还给他买了中药、送了棉衣。年,侯国军的妻子先后4次住院,医疗费花了多元,累计报销1多元。

新农合缴费大大减轻了侯国军一家的负担。自那以后,侯国军逢人就说,这位年轻干部说话办事靠谱,值得信任。

为了深入细致了解侯坡村各家情况,郑访江买了一辆二手车,挨家挨户走访。从针头线脑、上学就医、种植养殖,到安全住房、捐资助学、帮助就业,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让贫困群众感受到温暖,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

贫困户侯国满初中毕业后一直想外出打工,但村里人都担心这个孩子没出过门,加上人不够机灵,怕出去打工吃亏。从他的身上,郑访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于是自己掏钱买车票,一直把侯国满带到兰州,还请他吃了一碗滚烫的羊肉面片,同时称了半斤牛肉给他吃。侯国满激动地说,“人生中第一碗这么想香的热饭。”

饭后,郑访江带他去了江南乐坊餐饮有限公司,正式以扶贫干部的身份,专门给老板作了特别的交待。后来,侯国满第一个月领了元的实习工资,还管吃管住,高兴得不得了。现在工资涨到每月多元。入冬后,侯国满经常从兰州给远在侯坡村的郑访江发送语音:“大哥,在干嘛?农村天冷了,多穿一点吧,多喝点水,别感冒了。”

郑访江还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侯坡村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和项目。如今,占地亩的光伏扶贫电站已落户侯坡村,直接带动周边3个乡镇户兜底保障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元以上。侯坡村牛羊产业稳定增收,户均年牛收入在元以上。积极引导群众不断扩大花椒、金银花、早熟马铃薯等种植规模,并套种黄豆、玉米等经济作物,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驻村第二年,经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推荐,郑访江就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年底,深度贫困的侯坡村被批准摘掉“穷帽”。

做健康使者,建美丽乡村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很多地方难以拔掉“穷根”。作为医药系统的扶贫干部,郑访江感到必须发挥好专业优势,帮助村民解决就医难、看病难。

两年前,村民陈功感觉不适,医院初步诊断出肾功能衰竭,这个贫困的家庭如遭晴天霹雳。了解到情况的郑访江立刻和帮扶责任人多方协调,医院复检治疗,并帮助解决垫付了数千元医药费,解了燃眉之急。

医院诊治眼病时,意外发现有乳腺肿瘤,在郑访江的协调动员下,医院肿瘤外科主任杨维建当天为她免费做了手术。贾继珍逢人便说,“看病一分钱没有花,还请我们吃中午饭,郑书记像亲兄弟一样照顾我们。”

截至目前,在郑访江努力下,侯坡村已有23医院诊治,协调12批次80多名省级医疗专家到当地医疗机构为多名贫困患者免费诊治疾病,先后为群众节省诊疗费12万多元,义诊送药28万多元。郑访江还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垫资18万余元,为通渭县、乡、村的多名干部提供免费体检。

他把侯坡村当成了家乡,侯坡人也没有把他当外人。帮扶两年多的时间,郑访江这个“外来人”被侯坡村“两委”聘为“荣誉村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郑访江不断动员村民修建卫生厕所座,面向全体村民不断普及“大卫生”的防病理念,把侯坡村创建成了“甘肃省卫生村”。第三铺乡党委书记张冠珍夸赞说:“医院给村里送来了个健康使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

村民的幸福感提升了,郑访江却累出了病。冬天的陇中山区格外寒冷,经常屋内炉子旁零上20多度,屋外却是零下20多度。经常一冷一热,导致郑访江肺部感染。年除夕夜,阖家团圆之际,郑访江却在医院输液。

侯坡村泥泞、坎坷、弯曲的道路上,总能看到郑访江和帮扶队员们在乡、村、社、户之间奔波的身影。侯坡村蜿蜒的山峦,见证着一位贫困农民的儿子和这片黄土地的深情厚谊。

驻村这几年,父母8次住院,郑访江只赶回来过1次,还是父亲因呼吸衰竭住进ICU。妻子打“你再不回来,就见不到爸了!”

从北京回到侯坡村,已是华灯初上,侯坡村新建的文体广场,响起了欢快的乐曲。郑访江看着百姓们踏着节奏,唱着小曲,心中感叹道,“就算青春渐行渐远,我也会庆幸。因为在我的青春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侯坡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