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劳动者致敬甘肃省中医院团委书记主管医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年11月24日,郑访江步入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又一次捧回了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和奖章,成为甘肃省推荐的1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年龄最小的获奖者。医院建院67年来第3位荣膺国家级荣誉称号的获奖者,也是全省多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中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获奖者。年10月,因郑访江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领域独树一帜,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成为甘肃省内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驻村第一书记兼帮扶队长。

在这些荣誉的背后,他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和辛酸故事?又有着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艰辛付出?

贫困家庭练就非凡毅力

郑访江从小生活在庄浪县的大山深处,是个地地道道贫困农民的儿子。初中毕业只有15岁的他,因为家里贫困,不怕吃苦,不畏艰辛,各种各样的脏活累活他都干过。虽然先后到平凉市、内蒙、银川等地勤工俭学,却因涉世未深,没有挣到相应的报酬。这,让他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打工改变不了生活,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尽管生活贫困,但他还是通过努力,考上了甘肃中医学院本科。大学期间,在老师的帮助下,他通过学校办理了助学贷款,这才松了一口气。他才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科研与工作实践当中,大学期间先后共发表各类文章80多篇,荣获各级各类奖励30多个,被学校评为首位“学术科技之星”,还被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

对于自己获得的雪中送炭般的助学贷款,郑访江对党和国家的助学贷款好政策心怀感恩。年大学毕业前,他到处寻找打工的机会,靠自己的勤劳和双手挣钱,同时在亲戚的帮助下,偿还了全部学费贷款,顺利拿到了毕业证,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甘肃省健康教育所。

年5月,医院宣传处成立不久,他作为人才引进开展工作,在多次单项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经过4年的努力,他成为主持工作的团委副书记。两年后经院党委选派,他克服重重困难,舍小家顾大家,回到乡村,反哺农民,并以扶贫干部的身份开始了他的驻村帮扶生活。

郑访江说:“一路走来,是党的培养和家庭的贫困激发了我拼搏的热情,通过奋斗成就了我成长与成才的理想,并通过驻村扶贫实现了我青春的价值与梦想。”

“村子不脱贫,我就不回去!”

正是因为对农村、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农民的贫困情况有着深刻的感受,年8月,他放下长期患病的2位古稀老人、出生70天的儿子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妻子,毅然来到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侯坡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作为土生土长的山里娃,上任第一天,他就默许承诺:“村子不脱贫,我就不回去!”

不让贫穷成为农村、农民发展的阻碍、限制,这是郑访江的扶贫目标。他时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侯坡村的父老乡亲和大学生们“只要我们在党的温暖阳光沐浴下,发奋努力,我们的脱贫梦、小康梦、幸福梦一定能够很快实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驻村帮扶的天里,郑访江和扶贫的其他同志一道以村为家,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挑起担子,摸实情、重实干,把准“脉搏”,找穷因、治穷根,用真情和汗水,紧紧围绕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努力奔跑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啃下了许多难啃的“硬骨头”,谱写了格外醒目的扶贫成绩单:截至年底,全村贫困人口从年底的38户人下降到4户19人,贫困发生率从19.2%下降到1.8%,当年实现了整村脱贫。侯坡村被省爱卫会命名为“甘肃省卫生村”,驻村工作队被评为全省驻村帮扶工作先进工作队。他扎实苦干和亲民为民的工作作风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支持和一致称赞,被村“两委”聘为侯坡村“荣誉村民”。

啃下那块难啃的“硬骨头”

侯坡村上侯家社特困户侯旭武家有3口人。他本人勤劳但思想顽固,妻子杨双萍是重度精神病人,儿子侯国满初三上学。一家人全靠一类低保维持生计,靠自己的力量根本盖不起安全住房。

由于家里的房子快要塌了,不敢住人,一家3口住在临时搭建的彩钢房里。有鉴于此,郑访江就和乡村干部商议,为他家协调申报了通渭县的“交钥匙惠民工程”项目给予支持,动员他完成危房改造,同时将这家的贫困医院,帮扶单位领导现场调研后研究决定,单位为其资助1.5万元,帮扶责任人和责任科室共同为他家捐助不少于0.5万元的盖房款。

一开始,为了省钱,侯旭武只建30平米的新房,按照人均安全住房不少于13平方米的标准,他家的安全住房面积达不到脱贫标准。但侯旭武就跟郑访江耍赖:“不给钱我就盖这么大,我家人少,大了也没用处!”为了脱贫达标,郑访江请社长叫来村里人,义务帮工把房子盖好了。没过几天,侯旭武和儿子就打电话质问郑访江:“你说给钱呢,给的钱呢?你又把我耍了!”郑访江听了有些生气,但始终没有把他们放弃。

后来,郑访江去他家20多次,一次又一次地动员他,让他在旁边再加盖一间房子,安全住房面积达标了才可以协调款项,否则没办法给他落实。由于牵涉到钱,他嘴上是答应了,但郑访江每次去,他还是没有动工,问他为什么不动工?他说家里没饭吃,叫不来匠人干活。郑访江当即就告诉他:匠人我给你叫,饭钱我付,饭给你从乡上往来送,你只负责把房子盖好就行了。于是郑访江就去找了社长侯启荣,说你是瓦工,给帮着把墙砌了,木工我去找。经过和村民打听,郑访江就将本村的木匠侯东平叫了过来,告诉他工资一天元,中午饭我从乡上给他送,让他安心干好活儿就是了。匠人叫来了,木头没人买,郑访江就开着自己的扶贫车,硬是拉着户主和木工一起去第三铺乡、马营镇订购了木料。买木料的欠条也是郑访江帮着他写的,并作为借款的保证人。就这样,他家的房子终于落实了,总面积盖到了50多个平米。

侯国满是侯旭武的儿子,年6月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他外出打工的意愿十分强烈。多次跟郑访江说给他找个活儿干:“挣钱不挣钱都无所谓,只要能吃饱饭就行了。”通过多次观察,郑访江认为他可以干机械性的工作,而且是比较执着,工作较为稳定。于是就开车把他从家里接上,垫钱给他买了去兰州的高铁票,到车站时,他又忘带了身份证,取不上票。郑访江就改签了车票,又开车送他回家取了身份证,一直把他带到兰州,还请他吃了一碗滚烫的羊肉面片,同时称了半斤牛肉给他吃。

这,也许就是侯国满人生当中第一碗热饭的开始。饭后,郑访江带他去了江南乐坊餐饮有限公司。告诉经理这个孩子家里情况特殊,让他们一定照顾好。当晚,老板就给他安排了传菜员的工作,管吃管住,第一个月领了元的实习期工资。现在他的净拿工资涨到3元每月。

年冬天,国满给郑访江发来了语音信息:“大哥,在干嘛?我今天休息,就和你聊几句。”“天冷了,多穿一点吧,多喝点水,别感冒了。”想想这些暖心的话,国满是发自内心的。

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要实现“一个人也不能掉队”的目标,一定要啃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郑访江在扶贫工作中也意识到,要做好顽固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只要是为老百姓好的事情,可以采取“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综合施策方法,直到实现攻坚克难的目标。

驻村久了,郑访江也逐步意识到村里没有太多大事。村民的事从针头线脑、上学就医、种植养殖,很多都很具体,甚至有些微不足道,可这些都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对驻村帮扶干部来说,自然也都要当成大事去办。就这样,郑访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总书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殷殷嘱托。

郑访江的扶贫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诠释着一名80后团干部全身心投身扶贫一线的豪情壮志,侯坡村蜿蜒的山峦,见证着一位贫困农民的儿子和这片贫瘠黄土地的深情厚谊。

“就算青春渐行渐远,我也会庆幸。因为在我的青春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侯坡村。”郑访江说。

不轻言放弃,痛并快乐着

工作中有收获,也有各种艰辛。冬天的陇中山区格外寒冷,经常屋内炉子旁零上20多度,屋外却是零下20多摄氏度。郑访江和队员们经常走村入户,这一冷一热,很多人都病倒了,每次下乡,大家都备着一大包药。由于肺部感染,年除夕夜那天,大家都已经开始过年,医院急诊大厅一个人输液。

郑访江不光是在精力上投入的比别人多,还在资金上也是垫付了不少。为了做好工作,郑访江先后自掏腰包资助该村贫困大学生累计达到1.6万元。村里人有婚丧嫁娶等事,他都会带着红包送去祝福和问候。他还自费10万元专门买了一辆二手扶贫车作为进村入户的代步工具。2年8个月下来,年均行程超过了公里。

“我真不知道这天她是怎么撑过来的!”谈起家人,郑访江也是一把心酸一把泪。驻村扶贫,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对家人的愧疚。两位70多岁的老人,一个小学和一个学龄前儿童,都由当医生的妻子来照顾。他只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因找不到教室而迟到,是孩子大老远跑过来,把他一把拉进教室的。父母8次住院,他只赶回来过1次,那是父亲因呼吸衰竭住进重症监护室,血压低至69-23的生命垂危之时。妻子打“你再不回来,就见不到你爸了!”

驻村帮扶工作,一方面要深入农户了解情况,同时要协调各方资源,尽快落实帮扶内容;同时,还要做好台账管理,应对各级各类检查指导,工作量大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冰天雪地里,在雷电大雨中,在泥泞冻雨中,郑访江和帮扶队员们义无返顾,奔赴在乡-村-社-户之间。郑访江说:“有时候觉得身心都十分疲倦,也曾想过放弃,可为了老百姓的小康,我们还是要坚持不懈,义无反顾,不能轻言放弃,而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驻村以来,郑访江也深受教育和鼓舞,感受着农民兄弟的可亲可敬、憨厚纯朴。空闲时,经常有人请他去家里喝罐罐茶聊家常,谁家家里有困难也会给他打电话,谁家有喜事好事也会第一时间告诉他,甚至谁家有矛盾纠纷,也要找他去调解……这些点点滴滴,都让他感受到侯坡人没有把他当外人。他,就是侯坡村真正的一员。

如今,每当看着农民朋友一个个过上好日子,每当读着一封封发自内心的感谢信,他心底都充满着暖意。

“我想,这就是我驻村帮扶的最大回报吧!”郑访江深情地说。

来源: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