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了农村校乐了乡里娃义务教育均衡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environment/

学生从学校的“种植园”采摘了许多辣椒和萝卜叶,又将它们制作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立体粘贴画……这是庄浪县万泉镇田坪小学的一节校本课。

办学条件差、学生流失严重、课程开设不全……曾经,很多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典型问题都在田坪小学有所体现。而如今通过优化校园环境、探索形成小班化“生态课堂”、实施阳光大课间、推行学生自主管理,这所曾经沉寂的学校彻底“活”了起来。

近年来,为了破解小规模学校教师老龄化、教学资源不足等诸多发展难题。平凉市把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推进教育公平、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了学区统筹、师资联校和督导监测的工作机制,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水平、办学活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如今,像田坪小学一样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在平凉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让校园成为乡间最美风景

初秋的庄浪县,天高气爽。不论是偏远村庄,还是繁闹城镇,最崭新亮丽、朝气蓬勃的是学校。特别是在偏远的小规模学校里,农村娃大胆自信地说英语,虎虎生威地打篮球,用葫芦丝、古筝、口琴演奏,一点也不比城里孩子逊色。

走进庄浪县南坪学区刘堡小学的教学楼,每间教室都有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教室的围栏后面,铺着厚厚的爬行垫,孩子们坐在爬行垫上翻阅着校本教材,相互交流讨论……这样温馨的画面,在南坪学区随处可见。

而在一年前,刘堡小学还是一所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匮乏的学校。年8月,刚到南坪学区的学区校长魏发强为破解小规模学校功能室短缺的困境,将每间教室分为“学习区”和“发展区”。“学习区”摆放桌椅,“发展区”设立阅读区、实验科创区、庄浪精神与农耕文化区等三大区角,破解了小规模学校无阅览室、图书室、实验操作室、科技创新制作室的困境。

“每间教室都被建设成了孩子们益智的学园、成长的家园、成才的乐园,把原本面临‘或拆或撤’局面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出了‘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全、小而优、小而特’的特色。”庄浪县教育局局长王四胜说。

小规模学校要发展,单凭外力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上需激发学校内涵发展的“内驱力”。

木架铁犁、柳条编织的簸箕、木质独轮车,麦草编成的草鞋……在几间富有民俗特色的展室里,传统的耕作农具、农家器具以及历代用于农作、生活的器皿等应有尽有。这里是静宁县界石铺镇高堡小学的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也是该校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场所之一。

“小社团,大世界”。崇信县秦家庙小学立足学校实际,开发社团活动,组建了航模、太极剑、抖空竹等社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如今,像刘堡小学、秦家庙小学、高堡小学这样的“困难户”摇身一变,成了各地学校发展的样板和典范。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得学校、区域双赢的局面逐渐形成。

小班化教学盘活农村学校

长期以来,受制于地理条件的局限性,平凉市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现象比较突出。就崇信县而言,该县56所农村学校中,85%的学校属于小规模学校。

“在一些学校,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坐着十来个学生,甚至七八个学生,教室里冷冷清清。学生不爱学,老师也提不起兴趣教,争相往城里调。”崇信县教科局副局长吴建忠说,硬件落后、师资缺乏让农村小学的人数越来越少,校园越来越萧条。

为改变这样的局面,除了改善办学条件、配备师资外,崇信县还瞄准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此提升农村学校的吸引力。

年,崇信县制定了农村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即“魅力教室、活力课堂、个性课间和轻松课外”,一场以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品格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回归快乐童年为目标的农村教育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基于此,崇信县教科局对学校提出3个要求: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具体怎么做,由学校说了算。

在崇信县柏树镇秦家庙小学的一间教室,记者看到了卫生角、图书角、实验区等功能区,不同区域配备了相应的教学仪器和图书。课堂上,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大家提问题。

“老师利用现代化电子白板,用漂亮的PPT和学生互动教学,还穿插一些游戏,学生们的学习兴致很高。”秦家庙小学二年级班主任闫小华告诉记者。

个性化课程设置也是小班化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记者在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白坡小学看到,课外活动室的孩子们正在排练话剧,音乐室里孩子们稚嫩的双手轻敲着琴键。

“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合唱、美术、书法、体育、计算机等校本课程。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差、学生流失多、课程开设不全等老大难问题有了很大改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白坡小学校长张玉虎告诉记者。

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让老百姓看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蜕变,一些进城上学的学生开始“回流”。此外,平凉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资金投入上对小规模学校也有所倾斜,并通过探索片区一体化管理、推进教育信息化等措施,改善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增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后劲。

“联校走教”破解农村师资短缺困局

每周,平凉市崆峒镇寨子街中心小学音乐教师毛永亮准时出发,前往11公里外的崆峒镇西沟小学。这次走教,毛永亮给西沟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两节生动活泼的音乐课。课堂上,毛永亮引导学生用比划、摇摆、拍手、跺脚等身体语言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在欢快的气氛中,学生们忘情投入,感受着音乐的魅力。“以前我们只是跟着视频播放的音乐唱歌,现在毛老师会给我们边弹琴边唱歌,还教我们一些乐理知识和手势动作,让我们分组进行比赛。”“毛老师唱歌特别好听,我们很喜欢他,喜欢上音乐课。”……谈起现在的音乐课,西沟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如是说。音体美老师巡回走教,是平凉市农村教育改革中的一次探索。“走教老师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给我们带来了高质量的教学,也盘活了我们的课外活动,让学校有了活力。”谈起“联校走教”的好处,泾川县党原乡城刘小学校长吴小军说。年5月,泾川县启动实施“联校走教”。泾川县各乡镇教育部门充分发挥教育管理“桥头堡”的作用,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和保障走教工作的好政策、好举措,让走教教师安心走教、乐于走教。“每次去走教学校,看到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都让我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走教工作意义重大。”回忆起自己的走教生活,泾川县幼儿园教师王小娟激动地说。虽然走教结束了,但是王小娟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