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曾三元及第青州历史名人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去世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用一两个字,给出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高度概括其一生,算是盖棺论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谥号”。

谥号是分等级的,最高档次为“文正”。因为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按照司马光所说:“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有宋一朝,获得文正谥号的,仅有九人。而王曾是其中之一。

王曾

王曾(年—年),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大臣,官至宰相。

王曾是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其祖上为福建泉州官宦世家,但他八岁时父亲就离世了,是叔父王宗元供其生活和学习。迁居山东省青州益都县后,王曾拜同里张震为师,刻苦读书,孜孜不倦。加之天资聪明,才思敏捷,很快就出类拔萃,声名远播。至今在青州一中矮松园内,还建有王曾读书台。宋真宗咸平五年,王曾参加乡试、会试、廷试,连夺三元,皆为第一。宋朝重视科举,每届考生达40万,能够独占鳌头,难度极大。而自中国推行科举制度以来,多年的历史,联捷三元者仅十余人,可谓凤毛麟角,百年一遇。然而王曾在给叔父王宗元报喜的信中却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邽积德,大人不必过喜。”这样淡定从容、宠辱不惊的风度,非大才者做不到。

这年四月,王曾荣归故里省亲。青州知州闻讯,急忙命令百姓推土垫道,洒水泼街,又组织人马,敲锣打鼓,去郊外迎接。王曾听说后,马上换了便装,改了姓名,骑头小毛驴,从便道进入州衙,先来拜见知州。州官说:“我派人出城夹道欢迎您了,您怎么没走正门呢?”王曾答道:“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敢惊动父老乡亲前来迎接?”州官赞叹说:“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状元公啊!”

王曾

以监丞通判济州。回京,奉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考试政事堂,授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后以监丞升任济州通判。被召回京后,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让他在政事堂考试,其后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元年(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王曾认为:“称契丹的国号就足够了。”因使者已经出发,最终没有更改。

后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当时各地都上奏祥瑞出现,王曾入朝进对时,真宗向他谈及此事。王曾劝真宗不要居功自骄。等到真宗开始“东封西祀”、大建玉清昭应宫时,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却上奏五大害用以劝谏。前例任用郎中之职判大理寺,真宗想重新沿用这一官制,特地任命王曾任此职。并且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王曾叩头致谢。赐钱三十万,于是请求自己征召幕僚,作为一项规定。又升任翰林学士。真宗曾于晚上坐在承明殿,召王曾应对许久,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朕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身着朝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朕慢待你。”

王曾其后主管审刑院。以往对于违背制书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不久有违制者,王曾于是以过失论处。真宗说:“按你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王曾说“:天下无限广大,又怎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像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真宗领悟了,最后依从了王曾的建议。

又升任为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

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离京出任应天知府。民间曾谣传有妖像飞帽一样飘来飘去,到了晚上就抓人,从京师以南,人们都为此害怕。王曾下令晚上打开里门,有胆敢说妖者马上逮捕,最终没有妖怪。又调往天雄军,复任参知政事,升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真宗病重时,刘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赵祯(即宋仁宗)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刘后决断,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王曾悄悄对外戚钱惟演说:“太子年幼,不是皇后执政就不能立法。加恩太子,那么太子安定;太子安定,也就是安定了刘氏。”钱惟演认为王曾说得有理,便将此事告诉刘后。

真宗驾崩后,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遗诏称:“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让他去掉“权”字。王曾不允,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

仁宗即位后,王曾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王曾请求按照东汉旧例,太后坐在仁宗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仁宗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反对,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

丁谓罪行开始败露时,任中正说:“丁谓受到先帝的关照和托护,虽然有罪,请按照刑律定罪时考虑他的功绩。”王曾说:“丁谓因不忠诚获罪于宗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呢?”这时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获授中书侍郎兼任原职,同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

王钦若去世后,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认为仁宗刚即位,应当亲近儒生以他们为师,于是召集孙奭、冯元在崇政殿讲学。

天圣四年(年)夏,天降大雨。众人纷纷传言汴河决口,将要发生水灾,京师百姓都十分害怕,打算向东逃窜。仁宗询问王曾的意见,王曾说:“黄河决口,并没有奏报,只是民间流传的蛊惑人心的话罢了,不值得忧虑。”其后果如王曾所料。陕西转运使设置醋务,靠家专营来获利,准备将这种办法推广至全国,王曾请求罢除此法。

王曾方正严整稳重,每次入朝觐见仁宗,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仁宗问王曾说:“等到臣僚请对,许多都是想得到一官半职。”王曾说:“只要陛下抑制投机钻营者崇尚恬静,这样就有升官难而降职容易的人了。”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仁宗下诏让曹利用位在王曾之上,舆论对此有非议。其后王曾再次升职,在举行谢恩仪典时,曹利用仍想让自己排在王曾之上,阁门不敢裁决。仁宗与太后坐在承明殿久等,吩咐按爵位高低依次序进见,阁门惶恐不知所措,王曾大声看着阁门说:“只需报告说宰臣王曾等告谢便可。”次序定下后,曹利用愤愤不平。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

最初,太后受册封时,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决反对,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时,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悦。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来往,征召车夫来护送使者,没有人敢议论。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

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

景祐元年(年),为枢密使。

景祐二年(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最初,吕夷简任参知政事时,对王曾十分谨慎地服侍,王曾极力推荐他任宰相。到吕夷简位在王曾之上,任职时间一长,往往独断专行,王曾无法忍受,议论中双方意见不一,王曾便请求朝廷罢免吕夷简。仁宗疑惑地问王曾说:“你也有不足之处吗?”这时外面纷纷传言秦州知州王继明贿赂吕夷简,王曾因此请求罢免吕夷简,仁宗以此问讯吕夷简,王曾与吕夷简在仁宗面前辩论不休。王曾说自己也有过错,于是与吕夷简一起被罢官,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

王曾

宝元元年(年)冬,大星坠落在王曾住所,他的侍从左右惊恐地告诉他。王曾说:“一个月后就可以知道后果了。”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2月21日),王曾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岁(《隆平集》作六十)。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北宋虽然不像汉唐那样武功强盛,国威远播,但却文化昌明,文人辈出,独领风骚千年。与王曾同时代的人物,包拯素有“包青天”之称,范仲淹拥有“先忧后乐”之誉,还有在青州为官多年的富弼、寇准、欧阳修等。虽说群星灿烂,竟也无法遮蔽王曾的熠熠光芒。而且,有的人如包拯,其人物的神化戏剧化与传奇化,离原本的形象越来越远,历史人物拔高成了舞台造型。而王曾,虽然也有一些传说与演义——京剧包公戏中,那位颇受观众喜爱、刚直不阿的丞相王延龄,据说就是王曾——但确实是以其人格魅力、政绩操守和精明强干屹立于中国官宦历史之林。王曾去世十余年后,宋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又改其乡曰:“旌贤乡”。皇上为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