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山古建筑群全景
紫荆山古建筑群,位于庄浪县水洛镇西关村二郎山西南余脉上,处于县城中心位置。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呈狭长三角形。北到西关村南部,南至夹城,东到二郎山耙子沟,西到南巷子十字。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山体西侧遍植紫荆树木,每年四月,紫荆花盛开,香溢全城,紫荆山因此而得名。
据考证,紫荆山始建于西秦太初年间。宋、元、明、清累代修葺,始成规模,为儒、释、道三家之活动场所。在北魏时期,紫荆山已是佛教活动场所,曾出土4件北魏石造像碑。紫荆山历来经道教为主。年,在频临塌毁的老君庙中,平凉地区博物馆对残存的22方元代道教壁画进行了揭取保护。《甘肃通志稿》载:清光绪二十五年,静宁州牧王煊等人兴办义学的基础上在紫荆山第一台院建立了“道南书院”,一直到解放前“道南书院”是闻名陇上的学堂,山底北侧平台为佛教寺院。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庄浪县政府投入巨资,对紫荆山古建筑群进行保护维修,并拆除了一批违章建筑。为美化环境,对山门和二门进行了重建。
现存建筑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三清殿、玉皇楼、十王殿、法主殿、无量殿、文昌阁、药王洞、灵官殿,子孙宫、吴玠吴麟纪念馆等建筑,建筑物位于紫荆山中轴线,各类建筑物依山势而建自下而上八个阶台,自成院落。其中十王殿、法主殿、无量殿、灵官殿为清代建筑,形制统一,大小略等,面阔10米,进深9米,高7米,为砖木结构外明廊两坡硬山顶式。文昌阁位于建筑群中心位置,高10米,木结构二层回廊式歇山顶式阁楼。现存有乾隆三十三年和乾隆四十年石碑两通,民国“大宋民族英雄郭浩吴玠、吴璘之故里”碑刻一通,元代至清代柏树6株以及石狮、石猴、石柱础、石香炉、石经幢等建筑构件20余件。建筑群东北与宋代城堡相连,依山而建,地势险要,部分堡墙因风化出现坍塌,整体现状较好,堡子长米,宽米,高20米,夯层厚12厘米,西墙上开有一门,占地面积00平方米,是紫荆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该建筑群时代为北魏、宋元、清代。每年三月三日是子孙宫和无量殿庙会。七月二十二日是财神庙会,由水洛东西关群众主持,设坛做醮,祭祀神灵,同时老百姓祭祀先祖神灵,或在山下搭台唱戏。
紫荆山古建筑群是庄浪县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群。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紫荆山古建筑群虽经历代续修、扩建和破坏,但基本保持了清代乾隆以来的建筑格局和建筑特色,且规模较大,保存现状较好,现存5座古建筑是研究清代建筑的珍贵资料。二、出土的石造像碑,残存元代壁画,是研究西北地区古代佛教艺术和道教文化的珍贵资料。三、紫荆山从古至今是古代典籍记载和文化名人歌颂较多的一处陇上名山,承载大量文化信息。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名山,更是一座文化名山。为儒、释、道宗教圣地,历史悠久。在北宋时曾是军事堡垒,其附有的人文和历史价值很大。
紫荆山古建筑群山门
紫荆山古建筑二道山门
紫荆山古建筑群清代法主殿
紫荆山古建筑群清代灵官殿
紫荆山古建筑群清代十王殿
紫荆山古建筑群元代柏树全貌
紫荆山古建筑群元代柏树局部
紫荆山古建筑群清代文昌阁
紫荆山古建筑群宋代槐树
紫荆山古建筑群抗金英雄吴玠吴璘纪念馆
紫荆山古建筑群吴玠吴璘吴拱吴挺塑像
紫荆山古建筑群吴玠吴璘纪念馆壁画
紫荆山古建筑群宋代堡子维修后的内景
紫荆山古建筑群宋代堡子西墙角
紫荆山古建筑群宋代堡墙及西门洞
紫荆山古建筑群老君庙元代道教壁画
紫荆山古建筑群老君庙元代道教壁画
紫荆山古建筑群老君庙元代道教壁画
紫荆山古建筑群北魏石造像碑
紫荆山古建筑群北魏石造像碑
紫荆山古建筑群清乾隆四十年功德碑
功德碑记
碑立紫荆山,刻于清乾隆四十年()。碑文旨在为紫荆山道观捐田粮的苏攀相兄弟三人记功德并刊所捐地之四址(东西南北界址)以防“渔侵”而作。由文可知,荆山寺观起建已久,详莫可考;仅明代已有相隔二百年左右的两次补葺。且知此地时属静宁州。文作者生平未详。
碑铭曰:由来久矣!创造之年代,已遥不可考。迨后重建补葺,并增修祠庙,一见之明天启、成化等年,一见之本朝数世。其山来龙结亢,苍翠古茂,前人之述备矣。陇干一名山也。形势阔大,不亚三岛胜境。一时云游仙子、黄冠道人,往来不绝。计其出入,年费百金,日耗斗粟。每惜常住无多,支给维艰,未闻有一乐善君子慷慨博施,为荆山制(置)方寸地。近有州属务本里民籍、祖居南川苏家坪苏攀相昆玉三人,广种福田,喜结善缘,发心施舍己制(置)田地八十二垧,额粮四斗零五合,作荆山香火地。舍贴买契,荆山收执存据。恐后有蠹蚀小人渔侵沟塍,因将施舍善念并四址开列于石,以志久远,俾后之君子知所感激,以励善行,而小人不得觊觎攘窃焉。谨记。时乾隆四十年夏五月望五日立奉谊大夫知静宁州事加三级纪录三次伍葆光批帖静宁州右堂彭启焕照验税课公务张兰呈票国子监监生李思道撰文(以下为碑阴文字)……吴家□地五亩六垧。四址□□不□□志。粮三升……。
紫荆山古建筑群清乾隆三十三年田大真人懿行碑
追田大真人讳阳慧号秀峰懿行碑
碑立于紫荆山。石为长方形红砂岩质。碑首系后人补刻。碑阴文作者以下人名排列紊乱,亦系补刻使然。李思道,身份如文末所署,其馀未详。碑阳文字镌刻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年)。这是为曾住守紫荆山的道士田阳慧写的颂德碑。真人,道家对“修真得道”者的尊称。
碑铭曰:人有旷百世而相感,名有经千秋以不坠者,不必其公卿世家有然,即服羽服、冠元冠如我田大真人者,尤足异焉。忆昔伫足荆山,乃乾隆乙丑。修理道院,培养山花。每逢朔望,诵经礼忏;时遇旱汉(暵),施法虔祷。代为镇民祈之福者殊多。即往来僧俗道众,有志二物五行之妙者,无不会指,南授秘籙,得彻纳清吐浊,注想按摩秘钥。无何,黄安之寿不永,修文之诏倏临。于是西向而坐,绝念而游,虽当暑而尊容如生,竟夕而异香尤(犹)郁。时在乙酉端午后四日也。阅三周戊子,承袭法孙王覆还等克荷先业,虔守遗风,大惧徽猷有时湮没,促余为记。余虽固陋,亦尝游其藩,备其事。谨撰始末,垂望荆山。龙飞乾隆三十三年岁次戊子五月朔九阖镇士庶施主助立法孙王覆还等上石国子监监生李思道谨撰(以下为碑阴文字)王阳福法太祖任一应孝□明海师赵来机弟黄至一马俊迎徒蓝本王本元本亨本同附记王明潜郡增广生员王鹤鸣书并篆。
紫荆山古建筑群清代吴玠吴璘郭浩公故里碑
宋三武勋故里碑铭
此碑今立水洛紫荆山四吴(吴玠、吴璘、吴拱、吴挺)纪念馆南侧。高厘米,宽82厘米。碑材为红砂岩石质。碑首雕阳文蟠龙,额书“大清”,额背书“大明”。制碑及初立的确切年份莫考。惟知此前一次移立碑石在民国三十五年(),当时嵌立于荆山小学前门拱坡中央傍大路处的台壁中间。吴玠、吴璘、郭浩,皆南宋抗金名将,其籍里均在今庄浪城内(二吴自其父吴扆时自德顺迁水洛城,郭浩祖籍今水洛镇郭堡村)。《宋史》各有其传。
碑铭曰:大宋民族英雄吴玠、吴璘、郭浩之故里
来源:庄浪县博物馆李晓斌刘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