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正楠胡旺弟段睿珺
平凉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年底的40.6万减少到年底的8.75万,贫困发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开展“保姆式”服务,引进平凉首个集群式全产业链项目——平凉启航未来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一次性签约落地企业17户,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6%;建成各类水利工程处、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处,解决了.8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57%提高到年的33.62%……
70年筚路蓝缕,70年春华秋实。8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兰州举办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平凉市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一个个数字生动诠释了平凉70年来的沧桑巨变。
抓扶贫兜底线脱贫攻坚结硕果
年,平凉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个、贫困户10.11万户、贫困人口40.6万,贫困发生率为20.87%。为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平凉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扣“六个精准”,深入实施“九大冲刺行动”,聚力推进“3+3”冲刺清零,举全市之力打歼灭战,使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近两年落实到村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9.6亿元,建立了“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努力夯实群众增收基础。目前,贫困村果园面积31.6万亩,饲养肉牛13.73万头,年输转贫困劳动力3.6万人次,支持个贫困家庭发展“五小”产业,探索推广了“三变”改革的“庄浪模式”“静宁模式”和劳务扶贫的“灵台模式”,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稳定脱贫。数据显示,平凉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年底的40.6万减少到年底的8.75万,贫困发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崆峒、泾川、灵台、崇信、华亭5县(市、区)脱贫摘帽。庄浪县荣获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发展后劲足
平凉市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使全市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单一模式。年第一产业增加值0.4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0.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0.0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79.93∶5.68∶14.39。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开始由主要依靠第一、第二产业拉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
十八大以来,围绕把平凉建设成“一带一路”经济带上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的目标,平凉市提升崆峒山大景区,完善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积极延链补链扩链,努力形成一产突出文化旅游调结构、二产紧盯文化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文化旅游搞服务的新格局。“十三五”以来,全市实施万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年,平凉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2%。
促创新增活力开放开发迈新步
平凉市以深化改革、创新创业、开放开发为抓手,持续推进“放管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各项改革红利得到充分释放。
通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平凉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综合受理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和移动端,“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市区一体“政务超市”规范运行。全面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发展非公经济市场主体10.42万户。
年农村改革启动以来,平凉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农村经济实现了由生活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建设小康的巨大转变,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年的1.05亿元增长到年的87.89亿元,增长了8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53.7元增长到年的元,增长了倍。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平凉市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78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院士工作站9个,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平凉市先后与中国华能、中交建、海升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采取以商招商、轻资产招商等方式,开展“保姆式”服务,引进平凉首个集群式全产业链项目——平凉启航未来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一次性签约落地企业17户。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6%。
添绿色筑屏障生态环境改变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凉植被稀疏,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70年来,平凉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抓手,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了山顶梁峁油松沙棘“戴帽”、梯田台地果树“缠腰”、地埂林草“锁边”、沟底坝库刺槐“穿靴”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林与果树经济林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路子。
近4年来,平凉每年以5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在大地增绿、林果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49万亩,其中生态造林.35万亩,果树经济林81.14万亩。
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平凉市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80万亩增加到.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7%提高到年的33.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平方米,平凉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甘肃省绿化模范城市”等殊荣,涌现出了全国绿化模范县泾川县、崇信县、华亭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庄浪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灵台县、崆峒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静宁县等一批国家级典型。
惠民生谋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感
70年来,平凉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为重点,坚持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实事,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得到大幅改善。
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96元增长到年的元,增长了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39元增长到年的元,增长了倍。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2.4平方米和27.3平方米。
70年来,平凉市始终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力更多地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倾斜。年全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亿元,占到总支出的83.8%。有力促进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标的实现。
70年来,平凉始终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倾力打造陕甘宁三省区医养中心,全市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网,为40.2万人次报销住院医疗费10.8亿元;建立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人均预期寿命由改革开放初的65岁提高到73.25岁;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3万人以上。从而使全市的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