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朱宇鲲
四月的平凉,郁郁芊芊,处处一片繁忙景象。果园里,果农在修剪树枝,松土施肥;养殖场,农户饲喂着圈舍里膘肥体壮的牛羊,喜笑颜开;中药材交易市场,打工的群众忙着分拣、晾晒药材……
脱贫攻坚为地处六盘山特困片区的平凉注入了新的活力。过去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曾经靠天吃饭的贫困群众,靠发展特色产业摘了穷帽。平凉市通过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一步一脚印踏实脱贫路——全市贫困人口由年底的40.6万人减少到年底的0.9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87%下降至0.52%,7个县市区全部脱贫摘帽。
到年底,平凉市70%以上的贫困人口依靠产业稳定脱贫。
立足特色致富有门道
走进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成群的平凉红牛在一孔孔干净整洁的窑洞前悠然闲步。“窑洞养牛长膘快,牛还不容易生病。”平头沟村贫困户朱海萍说,放在几年前,她压根想不到返乡养牛不仅赚了钱,还养出了特色。
在窑洞前悠然散步的平凉红牛。
和陇东许多地方一样,平头沟村留存了大量的废旧窑洞。随着牛产业的发展,锦屏镇打起窑洞的主意。“新建一座3至5头规模的牛舍需4万元,改造窑洞仅需1万元,经过认真测算并吸取群众窑洞养殖的经验,我们对孔窑洞进行了改造。”锦屏镇镇长张云刚介绍,平头沟村还采取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组织、吸引大户、带动贫困户的形式,以及企投户繁、户养企销机制,带动当地养殖平凉红牛头。
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窑洞养牛示范带。
“我家自繁自育12头牛,每年收入5万元。去年从公司领养了69头牛,3年后把母牛还回去,下的牛犊算自己的,有这样的支持,收入肯定越来越好。”看着窑洞前健硕的红牛,朱海萍言语间底气十足。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近年来,平凉市将牛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助推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目前全市贫困村建成规模化养殖场个,带动贫困户饲养肉牛13.66万头。平凉市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产业,确定“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思路,推动果产业、菜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等多种富民产业遍地开花。至年底,全市90%以上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70%以上的贫困人口依靠产业稳定脱贫。
龙头引领脱贫有奔头
“家里3亩多中药材卖了3万元,是以前的3倍多,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还有元的收入。”在华亭市马峡镇中药材交易市场,贫困户任彩梅哼着小曲分拣中药材。
华亭市马峡镇地处关山脚下,素有“陇东药库”之称,中药材以大黄、独活等53个品种为主。以往,农民种植的优质中药材卖不到好价钱。“钱都被中间贩子赚走了,群众在市场上要有话语权,还得靠龙头企业来带动。”华亭市马峡镇党委书记杨军说。
于是,华亭市在马峡镇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结合“三变”改革,采取“公司+联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华亭市新康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体,马峡镇顺义中药材合作社联合社整合各类资金.4万元入股,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
华亭市马峡镇中药材交易市场内忙活的农户。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马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人均1亩,农民中药材收入由原来的元增加到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2%。
在平凉市,龙头引领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的模式处处可见。目前,平凉市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个合作社发展订单生产,带动3.88万户10.9万贫困人口发展种养业。
平凉市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脱贫攻坚的“新引擎”,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庄浪县探索出的“党组织+国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变”改革试点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4亩地入股有元分红,在养牛场打工收入1万多元,加上儿子在外打工的收入,今年初我家脱贫了!”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贫困户苗坤和,是“三变”改革试点的受益者。
水洛镇党委书记马立强介绍,吊沟村近几年将村集体发展资金60万元、合作社发展资金50万元、64户贫困群众肉牛养殖资金44.8万元,以及户群众的亩土地入股到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成立肉牛养殖和苹果种植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如今的吊沟村集体每年获得分红6万元,合作社分红元,贫困户至少分红62.13万元,从根本上壮大了富民产业,推动了精准脱贫。
补齐短板发展有底气
“住着山里的土房子,天一下雨就漏水。吃水靠驴驮水。出门不方便,从家里去镇里步行需要2个小时。”两年前,崇信县新窑镇西刘村贫困户马秋燕一家过着这样的日子。
年7月,马秋燕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位于新窑镇赤金移民社区的新家,迎来了新生活。“只花了1万多元住进新房,有5间房,宽宽敞敞。”马秋燕说,生活条件改善了,一家人专心谋富路。
“养1头牛政府补贴元,去年我购进了10头牛,如今已经发展到17头,我再养养争取卖个好价钱!”马秋燕说。
马秋燕的例子并非个例。位于崆峒区南部山区的峡门乡颉岭村山大沟深,76户农户分散在13个梁峁沟壑里,长年里的鞭杆、雨鞋、烂棉袄成了当地人出门必备的“三件宝”。
如今房屋崭新、村道整洁的颉岭村。
如今走进颉岭村,年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里,房屋崭新、村道整洁。站在安置区的山上望去,只有山沟沟里零散的旧土房依稀可见过去的痕迹。
“苦日子都过去了,现在村里人住着新房,走着硬化路,喝着自来水,用着动力电,家家户户都专心种地养牛,让日子越过越好!”颉岭村村民宋万感慨地说。
这样的变化在平凉不止一处。平凉市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7万户,实现了农村危房动态清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同时全力补短板强弱项,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和饮水安全“3+1”冲刺清零行动,夯实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