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王勤庄终于把山下住了几十年的老土房拆了。就在去年7月,他一家5口从山下搬到山上移民小区,在梯田纵横的赵敦乡关道村,山上有更开阔的居住环境和更便利的道路交通。虽然只有不到3公里的距离,但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勤庄眼里,崭新的生活正随着搬家一起到来。
10月6日下午,深秋的山上颇有些寒意,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庄浪行关道村小分队走进了王勤庄温馨的新家。平米的大房子矗立在宽敞的水泥马路边,院前自家种的芹菜和韭菜长势喜人。穿过院墙,右手边是厨房和杂物间,左边则是他94岁母亲的卧房。不大的庭院里收拾得很干净,有一口1米见方的自来水井,还养了一对鹦鹉和一群鸽子。再进主屋,二室一厅的格局,粉刷墙面、瓷砖地板和吊顶透出新装修的味道。
王勤庄正在午休,对我们的到来显得有些错然和拘束,夹着烟一面四处寻找板凳,一面着急吩咐媳妇张罗苹果,这位腼腆的西北男人黝黑的面色在他敞亮的大房子里格外引人注目。不过,一聊起自己搬家的过往,他的那双眸子却猛地放出光亮,操着浓厚饱满的庄浪口音用力地向我们介绍他和他的故事。
王勤庄(左一)接受采访陈皖皖摄
“从我爷爷辈那时候开始,我家就在这山沟沟下住着。”王勤庄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庄浪全县大修梯田,王勤庄和父辈们经历了从沟壑纵横到梯田立体农业的巨变,可山下家里的土砖房却一直是老样子。山下老家临着前后两面梯田,只通有一条窄道,自家的农用三轮“开进去就只能倒着出来,连一片倒车的空地也没有”。遇着暴雨天,后山在雨水冲刷下还面临塌方的风险。
“怎么没想过搬!”,王勤庄直言。年靠种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他也想过攒钱盖新房子,但孩子的抚养压力,再加上难以承担的建材成本让他望而却步。到年,随着两个孩子逐渐成年,王勤庄又动了盖房子的念头,但这时,土地审批又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坎,村里有钱也难盖房。就这样,王勤庄的搬家梦一拖就是10多年,以至于他“到后来也没啥想法了,就想着花点钱把老房子修修补补,将就过吧。”
易地搬迁后被推平的旧宅谢奔摄
不过,国家的扶贫政策没有将就。
年8月,甘肃省发布《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等原则,吹响了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居民易地扶贫搬迁的号角。年5月,关道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工建设,投资.28万元,统一规划建设“移民小区,并配套完成自来水、农电进户工程和排洪渠建设等附属工程。一年多后的年7月,王勤庄成为关道村第二个完成搬迁的贫困户,和全村26户共名贫困村民一起,如愿住进了“政府盖的新房子”。
赵敦乡关道村移民小区屈青青摄
更让王勤庄欢喜的是,得益于政府帮扶,他的新房“几乎就没怎么花钱”。按照县里的政策,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只要按照每户元/人的标准承担安家费,其余费用完全由国家资金和县政府贷款配套支持,新房的规格则按照每户25平/人的标准建设。提到搬迁政策,王勤庄难掩自己的喜悦,他微笑着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家里5口人,安家费花了1,再加上房子装修花的多块钱,下来花了不到2万块钱,住进了平的大房子。”而实际上,据赵敦乡人大主席张红永介绍,像王勤庄家这样规格的房子,政府的整体建设投入超过23万元。
“住的舒服了,环境好了,交通方便了,生活当然好了。”王勤庄略带激动地评价搬迁后的新房子,“我一辈子也没想过能住进这样好的房子。”
搬进新家后的王勤庄对未来的新生活有了自己的盘算,种苹果成为他的头等大事。“我现在种了16亩苹果,从5年前就开始种了,还承包了别人几亩地”,王勤庄向我们介绍。年,庄浪县提出“让苹果产业成为整县脱贫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梯田上种了几十年粮食的王勤庄也加入了苹果种植大军。他说,其实最开始也犹豫过,“种苹果前期投入大,要等上好几年才挂果”,不过,等看到同村乡民纷纷靠种苹果致了富,他的心也就稳了下来。再加上政府提供果苗、化肥,还配有专门的技术员全程指导,王勤庄种苹果的干劲越来越大。
庄浪县苹果种植自然条件优越,种出来的苹果品质好,卖相优,几乎不愁销路。随着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品牌影响扩大,庄浪全县苹果产业走向了规模化发展,产品涌进了中东部市场,一大批像王勤庄这样的贫困户从曾经的“菜农”“粮农”变成“果农”,专心打理苹果。“就指着种苹果给娃讨媳妇哩!”,王勤庄打趣地说,眼里看起来满是期待。
贫困户旧宅庭院前的野花谢奔摄
今年6月份,按村里的要求,王勤庄把山下的老房子推倒了,1年多以前还赖以生活的地方,即将被重新规划为耕地,再次发挥生产价值。
临行前,站在梯田崖边,我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山下梯田间,他老房的庭院前,野菊花和蒲公英正竞争开放。
采风小队成员在王勤庄家门口合影屈青青摄
文字:谢奔
图片:谢奔陈皖皖屈青青
指导老师:韩亮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级研究生;指导教师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