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人的三大冷怂及其他
静宁是平凉的西大门,昔日土硬水陷的苦土如今已成为水甜果香的佳地。静宁人今天可以自豪地说:“唣静宁人现在是‘三冷’:冷怂买房,冷怂买车,冷怂供娃”。
冷怂,在平凉范围几乎是一个通用的方言,出了平凉,很少有人能明白“冷怂”是撒意思。说一个人傻,就说这个人“冷怂”;说一个人冒失、冲动、热情过度,也用“冷怂”;说某件事办得莫名其妙,也说“冷怂”。现在人都提倡推广普通话,但是普通话除过交流方便,的确很难完全体现语言文化的真实魅力。方言中的一些词汇,蕴含着只有方言区域所在的人才能领会的某些微妙的含义;而且方言中的某些词汇,遍翻普通话的词典也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完全替代的词语。例如“冷怂”,似乎含有冒失、冲动、愣头青、二、傻等普遍意义,但又不完全是对智商、情商的贬低或指责,隐隐还含有调侃、疼惜的语境在里面。该用“冷怂”这个词的地方,如果用上上述任何一个词语,就显得生硬和缺乏人情味。如果交情不是足够好,贸然说别人傻、愣、冲,说不定就会招来语言甚至肢体冲突;但如果柔柔地说个“冷怂”,对方一般情况不会翻脸。在平凉,似乎只有“冷怂”才不会使用“冷怂”这个词。
在平凉市的县区里,静宁、庄浪两县因为地处关山西面,所以被东部的人称为“山外边”。前些年,“山外边”人生活苦,最大的苦莫过于吃水苦。土壤偏碱,地表径流不足,“山外边”人居家过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方便地喝上一口甜水,年轻女子找婆家,决定姻缘的刚性指标不是车、房、粮、钱,而是家里有几眼水窖。后来,有了人饮工程,有了灌溉工程,包括静宁在内的“山外边”立马有了活力,那片黄土地下荒置了上千年的能量被一滴水激活了,土地似乎是要补偿上千年的亏欠似的,“冷怂”地长庄稼、成果木、富农人。
富了的静宁人没有去穿金戴银,摆阔炫富,而是率先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娃娃”,把供娃上学上学当作一个家庭、一个区域的头等大事。近三十个乡镇、50万人口,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怎么也算一个大县。要让娃娃上好学校、受到好的教育、生活能更便利些,于是潮水般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向县城,十年前步行半个小时就能逛透彻的静宁县城,现在乘车半个小时也看不出个眉眼。一座座高楼大厦也像庄稼、果木一样“冷怂”地在成纪文化濡养的这片大地上疯长。销售庄稼、苹果的钞票也如潮水般涌进了火热的房地产市场,静宁也成为以一个县区的身份领跑平凉市房价的地方。这种市场怪相在别的地方是不容易见到的。为了供娃上学在县城买房这是刚性需求,刚性需求之外则有一些人把投资的眼光放在了周边的兰州、银川、西安、天水等地,开始用苹果换来的钞票在这些地方购置产业。人们常常诟病那些炒房客,但对于这些从土地上发财的农民,和他们的炒房,我们应该宽容,并应该感到高兴。
“冷怂买房,冷怂买车,冷怂供娃”,看起来似乎是关联不大的三件事,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为了供娃,供娃才是静宁人“冷怂”的原动力和核心。为了上学方便、生活方便,在县城冷怂买房;为了接送娃娃方便,为了在生产区的乡村和生活区的县城之间奔波便利,于是有了温度炽热的购车潮。平凉市的车展,规模最大的在静宁,成交率、成交量最大也在静宁,嘀嘀嘟嘟不断的汽车声替代一眼望不到头的自行车流,静宁人在购车方面的“冷怂”劲和“鸟枪换炮”的潇洒,也是冷怂供娃、冷怂买房之后的必然选择。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