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大勇著洛城
万古精忠耀青史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年),西夏骑兵在“好水川之战”(今宁夏隆德境)大败宋军后,宋军全面转攻为守,不再主动出击,防线东退到渭州、秦州一带。
两州不仅相距数百里,而且崇山峻岭、茂林沟壑相阻隔,交通联络非常不便,若有战事,无法接应。而在两州中间的关山川道中有个水洛寨,附近并有水洛河,环寨流过,此地连通渭秦二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北宋庆历年间,泾原路安抚使王尧臣准备经过隆德,打通秦州、渭州通道,但一直未能实现,防御西夏并连通二州的重任落到了刘沪肩上。
刘沪,字子浚,北宋保州保塞(今河北保定)人。自幼熟读经史兵法,深沉稳健、谋略过人。
其出身于官宦世家,刘氏家族与赵宋王室关系密切,家族中多人位居高官。其曾姑祖母是宋太祖赵匡胤祖母,祖父刘审奇在赵匡胤征讨李重进时战死。
刘沪,作为北宋时期一名官职并不算高的边关将领,却在庄浪人民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直到现在,他仍然是庄浪人千秋敬仰的伟大英雄。
展露身手:安边定民
宋仁宗康定年间(公元年—年),刘沪任瓦亭寨(今固原瓦亭)监押,代理静边寨主(今静宁县城)。“好水川之战”宋军大败后,西夏军长驱直入,沿边城寨都惧怕而关闭城门不让难民进入,百姓惨遭屠掠,唯独刘沪大开寨门,招纳安抚难民,时人称其为“刘开门”。
《宋史》因此记载:
“康定中,(刘沪)为渭州瓦亭砦监押,权静边砦,击破党留等族,斩一骁将,获马牛橐驼万计。时任福败,边城昼闭,居民畜产多为贼所掠,沪独开门纳之。”
当时夏兵压境,任福败亡,形势异常危急。刘沪率兵进入水洛(今庄浪县城),深入敌区二百里,击破党留诸族,开拓了水洛防区,迅速稳定了败退局面。
刘沪攻防得力、安边定民之举得到了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参使范仲淹的赏识,举荐他为晋阁门左侍禁。
大业筑基:收复水洛寨
刘沪进兵水洛前,这里是羌族聚集的一个小城寨,到处是羌族人的帐篷,杂居一些逃荒的汉族人,多民族混居,社会治安纷乱。
于是,他首先积极安抚民心,在川平土沃的水洛附近修筑章川堡(今静宁古城镇内),沿葫芦河流域构建起一道坚固防线,对水洛川里蕃、氐等部落形成震慑。
同时,他大力推行屯兵屯田之举,开发良田数百顷,并且派人劝说斯那族归附朝廷。这时,四路安抚使郑戬来此巡视,刘沪招集斯那族和部落酋长头领去和郑戬见面,郑戬以礼相待,这些少数民族头领打消了心中的疑虑,表示愿意献出水洛等地归顺朝廷,郑戬让刘沪着手准备接收。
刘沪到达水洛寨后,派人与寨主铎厮那会谈,劝他归顺宋朝。铎厮那开始答应,但当刘沪领兵接收时,突然变卦,包围了刘沪部队。刘沪仅千人马,四顾无援,但他镇定自若,“沪坚卧,因令晨炊缓食,坐胡床指挥进退,一战氐溃,追奔至石门,酋皆稽颡请服”,铎厮那最终接受了刘沪的统辖。接着,又于城下粉碎来犯的临洮羌兵,军威大振。
从此打通了渭州和秦州之间的交通联络线,刘沪因此升为内殿崇班。
披荆斩棘:一筑水洛城
虽然拿下水洛寨,但多年战火摧残,水洛寨早已破败不堪、难以驻防,而且周围尚有众多部落,诸族人心并未彻底安定。为了更好防御西夏、发展生产,他上奏朝延要求大规模修筑水洛城。
水洛寨的战略地位范仲淹等有识之士早已看到,当时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在今平凉至陕北一线防御西夏军队,对各处边防建设非常了解,并最早建议修筑水洛城,使秦州渭州经水洛连成一线、协同策应。最终,刘沪的主张得到了陕西四路总管郑戬的认可支持。
庆历四年(公元年),刘沪开始带领当地军民修筑水洛城,郑戬下令调经原路第三将所率军士帮助修城,并派著作佐郎董士廉协助。
然而,筑城之事却引起很大的争论。
围绕是否重筑扩建水洛城,当时朝廷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包括刘沪在内的筑城派,有欧阳修、范仲淹、郑戬等人,主张重筑扩修水洛城,以坚城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能极大威慑敌人、保护百姓;而弃城派则认为筑水洛城,劳民伤财,分散兵力,得不偿失,主张放弃水洛城,集中兵力收缩防御,这一派包括韩琦、尹洙等。
工程将半,支持筑城的郑戬被调离,新任的是反对筑城的韩琦。韩琦一到任,就立即反对筑城。尹洙下令刘沪、董士廉停止修城,并将他们招回渭州。
二人没有顺从,下令加紧修城,尽快完工。尹洙非常愤怒,再次下令招回刘沪和董士廉,但二人拒不执行。于是尹洙派瓦亭都监张忠前往水洛,取代刘沪、董士廉二人,但刘沪却拒不接受,尹洙恼羞成怒,派裨将狄青逮捕二人,并押解到德顺军监狱,筑城工程因此暂停。
刘沪被逮捕之后,羌人起了骚乱,水洛各部落也自发组织,杀掉朝廷任命的官员。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派盐铁副使、户部员外郎鱼周询、宫苑使周维德,前往调查。水洛诸民质问鱼周询,申诉理由、据理力争,鱼周询便上报朝廷,禀告水洛城已近完工,弃之实在可惜。
秦渭通衢:再筑水洛城
这个时候,由修城引发的矛盾还在继续,这就是宋史上著名的“争水洛城事”。
郑戬向朝廷上书,控告尹洙,又引起新一轮争论。和范仲淹一样支持修城的谏官、参政知事欧阳修,两次向仁宗上书,支持修筑水洛城。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让刘沪继续负责修筑水洛城,并将反对修城的尹洙和狄青调离渭州。
刘沪被关押20多天后才被释放,出狱后他马上恢复筑城工程,扩建护城河等天然屏障,最终顺利完工。但他以违反上级节制而降了职,任镇戎军西路都巡检。不久,又恢复了他的内殿崇班。
刘沪经历了这次沉浮打击之后,身心大损,于公元年因头部溃疡发作而逝。
他的弟弟刘淳一直跟随他在水洛筑城戌边,刘淳秉承兄长之风,稳重干练、果断谋略。其兄去世后,当地官民请命,朝廷任命他为水洛城兵马监押,主持水洛城政务。刘淳治理水洛成绩卓著,为庄浪百姓所称道。
如今,刘沪、刘淳兄弟的雕像屹立在庄浪县水洛镇紫荆广场宋堡之中,供后人缅怀,千古流芳。
名垂青史:水洛英雄
《宋史》载:“弟渊将以其柩东归,居人遮道号泣请留,葬水洛,因保建洛城有功于民,百姓称其刘将军,故立祠城隅,年正月十二祀之。”
刘沪去世后,其弟刘渊准备护送灵柩东归原籍保州,水洛百姓拦路哭号,请求留葬水洛。于是被葬在水洛城北塬,百姓为他建祠庙纪念,将此处称为庙坪塬。
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年)即刘沪卒后58年,敕建“忠勇庙”,俗称“将军殿”。大观元年(公元年)八月十六日即刘沪卒后60年,追封其为“忠烈侯”。其牒文称刘沪“有功民社,自来累有灵应。”
清御史安维峻过水洛谒庙,奏请光绪帝赐匾上书“德茂乾元”。
“刘沪将军纪念馆”现位于庄浪县水上公园,县城以北的庙坪塬建有将军庙,庙后有“故宋忠烈侯刘沪之墓”,刘氏兄弟安葬于此。
刘沪修筑的水洛城和周边地区环形防御体系,为秦、渭二州修筑了坚固军事堡垒,以及后来修筑的通边寨、威戎寨、治平寨等边防要塞相互连接、固若金汤,成就了“秦渭通衢”大业,促成各民族融合,确立了水洛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足显远见卓识。
刘沪为筑城安民而罹遭磨难,为水洛历史增添了悲壮色彩,更引得万千水洛民众对其赓续怀念、没齿难忘。水洛人对他的感戴和崇奉,已远远超越了与水洛历史有牵系的其他历史人物。
千载缅怀:民间盛会
刘沪将军因收复、修筑水洛城,守护百姓而受到世代敬仰。
南宋时,水洛百姓开始把刘沪奉为神灵,称之为“刘将军”“将军爷”,纪念刘沪、刘淳二将的活动每年有五次之多。
尤其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庄浪全县百姓自发组织社火队进城表演,纪念“将军爷”的不朽功勋,这项活动也演变为庄浪县欢度新春最著名的民俗文化节会品牌——“庄浪艺术节”。
正月十二日,庄浪县万民齐动、摩肩接踵,举行盛大的“迎神”仪式。礼炮连连,鼓乐齐鸣,高台缤纷,彩车如织,刘沪刘淳的座像在众人簇拥下从主街道走过,人们满怀敬仰之情,缅怀将军伟绩。
特别是艺术节的主角——庄浪高抬,作为一种立体空间造型艺术,构思奇巧、造型独特,为庄浪社火“一绝”。其在木台上安装铁柱,取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情节,用彩条、绸布扎造山水、花木、禽兽伪装铁柱,再扎绑装扮角色的儿童,执道具亮相扎势,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年,“庄浪高抬”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千年不衰的纪念活动,诠释了庄浪人民对刘沪刘淳兄弟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华夏悠悠历史早已鲜活的告诉我们,只要初心为民、有功于民,人民就不会忘记。
参考资料:
1.《宋史·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八十三·刘沪传》
2.李世恩主编《西北望崆峒》(年甘肃美术出版社出版)
3.景颢《平凉史事》(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市文旅局宣传推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