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甘肃平凉市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扶贫车间里,妇女们学习宫灯制作技法,家门口凭手艺增加收入。车间负责人宋小霞(右三)手持制作中的灯笼向村民们进行展示。钟欣 摄
中新网兰州11月5日电(张婧)缝红布、穿骨架、烫印花、粘金饰、安穗子……大大小小十多道工序之后,大红灯笼晾晒一地。甘肃平凉市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扶贫车间里,妇女们手法娴熟又不失细心,你追我赶一番热闹。
车间负责人宋小霞原本是当地农民,但她通过学习和运用电子商务,把家乡农特产品放到网上去卖,不仅解决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还因此过上了宽裕的日子。
具备4年电商创业经历的她不断完善线上运营,包括产品种类、宣传包装、团队合作,以及电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她注意到,每年春节过后,农产品采收放缓,电商平台的上新产品不是很多。
“这个时候就可以做一些加工类产品,利用电商资源进行销售。”宋小霞说,年春节期间,她估算了一下当地年货采购期间的灯笼交易数额,“足足有多个。”
这一发现之后,她开始了解灯笼的制作,“对于制作过程,光了解还不够,我得自己学。”宋小霞在网上搜索,看到中原地区有专门的手艺人。于是,她只身一人坐上火车,打探找寻,最终在河北省一个小乡村开始“拜师学艺”。
“这个村子有大型加工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做灯笼,他们忙时顾家,闲暇时撺钢丝、套布定型、上盘须……”为了将宫灯制作技法完全掌握,她在当地吃住近1个月,工艺越学越熟,同村里人的关系也开始熟络起来。
资料图:吊沟村扶贫车间技能培训现场。 钟欣摄
宋小霞看到,当地做灯笼赚工资的村民不在少数,尤其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对年近70岁的老两口,“他们身体都很硬朗,在家待着没事做,就到宫灯车间打发时间,人均每天能有元的工资收入。”
“这趟‘学艺’收获颇多,不仅能够完整制作灯笼,还借鉴了带动村民的致富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考察和前期准备,宋小霞分别于今年3月和5月在吊沟村、卧龙镇两地建设总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的宫灯制作“巾帼扶贫车间”。
她介绍说,该车间建成晾晒区、生产区、展示区和职工生活管理区,生产宫灯种类达20多种。通过线上销售渠道,主要销往部分景区、地方亮化和一些商贸公司,今年已完成订单30万个。
宋小霞说,现在,村里有多名贫困妇女到车间上班,先是岗前培训,再根据员工年龄和技术水平,安排上岗,工作时间灵活,员工可根据家庭实际自行上下班,工资计件。“大家干活积极性很高,一个月能拿到元左右。”
“过去,走不开,又赚不了钱。”今年46岁的吊沟村农民郑改珠在家既要种地,又要看护常年体弱多病的丈夫,还有70多岁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家中5口人,她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依靠庄稼收成,全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
好在如今的郑改珠到扶贫车间上班,顾了家庭,又掌握技术增加收入。加之她勤于苦练,很快就成为车间班长,工资也比别人高出许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