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险用“空城计”
○黄团元
(全文约字,浏览约需4分钟)在中国,只要一提“空城计”,就会颂扬诸葛亮。“空城计”显示了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其实,“空城计”是诸葛亮迫于无奈的冒险——
城外杀声,城楼琴声魏主曹叡在大都督曹真被诸葛亮连败的情势下,将司马懿官复原职,并加封平西都督,命他援助抗击诸葛亮;后又赐司马懿金钺斧一对,许他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司马懿又举张郃为前部先锋,领兵二十万,离长安去破蜀兵。曹叡还拨五万军马去助曹真。诸葛亮面临前所未有的险境。
高手过招,英雄所见略同。司马懿认为诸葛亮用兵谨慎,必然军出斜谷,首取郿城。即发檄文,令曹真拒守郿城;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他将进攻的重点,聚焦秦岭西面的街亭(甘肃省庄浪县东南)。他说只要夺取街亭,便能让蜀军败退汉中。诸葛亮也在祁山寨中对众将说,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他认为街亭虽小,但有泰山之重。如果街亭有失,蜀军北伐就会功亏一篑。
高手过招,胜败在于用人。司马懿委任夺街亭的是张郃,诸葛亮部署守街亭的是马谡。马谡在诸葛亮南征“深入不毛”时,作过“攻心为上”的建议,受到诸葛亮青睐。不过,诸葛亮把重担交给他时,警示司马懿不可小觑!但马谡不以为然。诸葛亮又派王平做马谡的副手,还命高翔、魏延、赵云等将领兵协助。待认为妥帖,他才统领大军,由姜维为先锋,兵出斜谷,径取郿城。
诸葛亮用错了人。马谡到达街亭后,以熟读兵书、深通谋略自居,对王平的建议置若罔闻,自以为是地在山上屯军。不出几天,就被司马懿四面围山,致使蜀军山上无水,军不得食,不攻自乱。
马谡不听王平言建兴六年(公元年),街亭被张郃攻占。司马懿断言蜀军失了街亭,定会布兵死据阳平关。诸葛亮在斜谷的人马,必然退往西城县。这个偏僻地方,既是蜀兵屯粮之所,也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要道。司马懿自领大军去夺西城。
痛失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亡羊补牢:派关兴、张苞率兵在小道布疑兵,阻止魏军继续进攻;派张冀率兵修路,准备大部队撤回汉中;派姜维率兵到山谷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
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即刻扑向西城,而西城诸葛亮身边已无大将,总共也只有二千五百人!在身边人绝望的当儿,诸葛亮登上城楼,眺望司马懿的大军。下楼后传令:把所有旗帜藏起来,除分配任务的士兵按部就班外,其他人不可随便行走、说话;大开西城四门,每门用二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魏兵到时,各行其是。
诸葛亮命令完毕,身披鹤氅,戴上头巾。两个秀雅的小童,抬出一架古琴,登城上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于是,强烈的反差出现了:城外杀声,城楼琴声。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仰望城楼,不敢轻易进城。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亲自打马观看。果然,他看到诸葛亮端坐城楼,焚香弹琴;他看到左面书童捧宝剑,右面书童执拂尘;他看到一位脱俗的军中儒将、大雅的世外高人!再看城门,二十多个普通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商铺照旧开门,雄鸡依然司晨!
老子不听儿子言司马懿既羡慕,又疑惑;既钦佩,又胆怯。他来到中军,毅然命令后军充作前军赶快撤退。他最赏识的次子司马昭却认定诸葛亮黔驴技穷,故弄玄虚,主张进攻。但司马懿分析说:“诸葛亮一生谨慎,现在城门大开,必有埋伏。我们还是赶快撤退!”于是,各路兵马退了回去。
香烟袅袅,琴声悠悠。魏兵远去,西城脱险。诸葛亮抚掌而笑,官兵无不骇然。大家不解司马懿统领十五万精兵,为何不敢攻城?
诸葛亮道:“他料到我生平谨慎,不会冒险,所以退去。合乎兵法‘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为我实’!”
在众人颂扬中,诸葛亮却作检讨:“这是因我失了街亭,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我也想跑,但区区两千多人,跑不多远就会被擒。所以我只得冒险,让各位受惊。真是主帅不力,害死三军!”
诸葛亮讲的是实话。孔明率部撤回汉中后,立即实施赏罚:赏曾经力谏马谡的王平,将年仅39岁的马谡挥泪斩首,诸葛亮则“自贬三等”:降为右将军,领丞相职。
挥泪斩马谡“失街亭”作为教训警示至今,“空城计”却作为经验流传至今,两件事都与诸葛亮相关,内容却是褒诸葛、贬马谡。不过,遭到有人质疑:“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
诸葛亮用人不当,史料记载他确实因此自贬。只是马谡有所出入:“史书”《三国志》中有伏法、牢死、逃跑等三种结局。但无论哪种,诸葛亮处置马谡确有其事。后世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就曾借鉴“空城计”御敌。
年10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华北剿总司令官傅作义得到蒋介石的命令,出动10万大军突袭中共首脑驻地西柏坡。当时中央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但毛泽东说:诸葛亮曾经用空城计瞒过了司马懿,现在我们也唱出空城计吧!毛泽东很快以新华社名义写了《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的文章,新华社于10月26日广播。傅作义见中共知道了他们的计划,担心遭到埋伏,便将刚刚开出城的部队撤回北平。■
文章系黄团元原创,非盈利性网站转发,需注明出处;报刊转载,须与作者联系。黄团元,湖北省直管市首位新闻正高级职称获得者。发表各类作品约万字,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瞭望》和《博览群书》等报刊。其《“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等文,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教辅、高考习题及试卷。公开出版《说黑道白》、《民族瑰宝马寅初》、《胡适的谦和雅量》、《梁启超之路》、《文人有行》、《诸葛亮用兵》和《刘邦用人》等多部长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