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合作共同推进治理保护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和四川省交界处,为川滇共辖。近年来,泸沽湖水质保持稳定向好,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初显。
为做好泸沽湖保护治理工作,川滇两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川滇两省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1+3”方案》,建立了滇川共治工作机制,构建了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社区协管的格局,并认真执行了川滇联席会议制度。两省省级层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联合巡湖及工作联席会议。
年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川滇两省景区管理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对水质监测、旅游限流接待、出水河道清淤等方面进行统一研究。
为提升泸沽湖景区的治安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力,两省初步建立了宁蒗县与盐源县的警务联合机制。双方景区派出所就警务信息互通、警力资源共享、边界联防互动、优化巡湖路线、打击和预防犯罪、保护生态资源等方面达成共识。
目前,两省相关部门已开展了环境保护、渔政管理、增殖放流等方面的多次联合执法活动,并严格执行了金沙江干支流和泸沽湖等重点流域全面封湖禁捕通知。
此外,为加快川滇两省系统性保护治理工作进度,丽江泸沽湖管理局还与凉山州摩梭家园暨泸沽湖旅游景区管理局成立了泸沽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联合推进领导小组。目前,环湖截污工程和共建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在推进中。
铁腕整治决不让一滴污水入湖
“要实现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泸沽湖,永保Ⅰ类水质的目标,必须坚持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宁蒗县委副书记、泸沽湖管理局局长徐开诚表示,80米生态红线是泸沽湖保护与整治一系列举措的重要部分,成效十分明显。
按照“游在湖边、吃住在湖外”的指导思想,泸沽湖管理局将临湖80米范围内户民居客栈建筑进行退出拆除,并将腾退出来的土地全部用于环湖生态廊道和湿地缓冲带建设,实现了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为保证治理成效长期保持,规范了湖区活动以及湖周经营活动。划定游船实验区、游览线路,限定游船活动区域,禁止燃油、机动、金属船只入湖,并强化了对环湖民居及客栈、餐饮经营户的日常环保监管工作。
“作为湖边人,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泸沽湖生态环境在逐年变好。”当地居民独玛将泸沽湖的变化看在眼里,“现在‘母亲湖’清澈见底,海菜花随波摇曳,一如我们小时候。”
为了让泸沽湖人民的母亲湖洁净如初,丽江市各相关单位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重法治,坚持从靠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制定《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为依法治湖提供法律保障;明思路,坚持从围湖发展向控湖转坝转变,坚决走出围湖开发误区,市政府与中旅集团签订泸沽湖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推进控湖转坝战略实施;建机制,坚持从政府主治向多元共治转变,以持续深化改革为抓手,泸沽湖生态治理实现由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抓全面,坚持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全面加强村庄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河道治理等工作;拆违建,实现从无序建设向依规批建转变。铁腕整治,管控沿湖建筑,并严格监督执法,坚持从保护治理向绿色发展转变,制定泸沽湖景区建筑规划措施等。
目前,泸沽湖湖区水位稳定保持法定水位线,湖泊水质始终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
生态优先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搬迁到生态红线外之后,一些村民利用新宅或新地开客栈、做餐饮,搞起了旅游。”泸沽湖镇落水村党总支书记茨理平措说,“旅游业不但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还吸引不少外地人前来开店。”
随着环境逐步好转,泸沽湖周边绿色旅游业也顺势而生。围绕丽江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泸沽湖管理局制定了泸沽湖景区建筑规划措施,加强摩梭传统民居风貌管控,全面保护户摩梭传统民居项目、25个摩梭古村落,调查扶持泸沽湖区域非遗传承人,加大对百名摩梭老祖母、百名摩梭导游的管理,适时举办摩梭转山(转海)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不断挖掘、展示和开发摩梭成丁礼等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面向市场打造推出摩梭高原红米、摩梭猪膘肉、酥里玛酒、青刺果油、摩梭手工织品等一系列文旅产品。
“游客的持续增加给泸沽湖保护带来了不小压力,为了能永保一湖清水,丽江市实施了控湖转坝工程,摩梭小镇就是控湖转坝的核心工程之一。”泸沽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泸沽湖摩梭小镇时除了考虑保护泸沽湖的自然生态及水体外,还主打摩梭文化牌,通过对母系社会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场景再现,打造观光、体验和度假旅游,通过生态保护、文化挖掘提升整个泸沽湖区域包括永宁坝的旅游品质,使泸沽湖区域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圈重要节点。
“游客都是因为向往泸沽湖的美景才跋山涉水来这里旅游,环境保护不好,什么店也开不走。”酒店老板王老五表示,生态环境好了,来的游客便越来越多,即使酒店离湖边远了一些,生意也不会受到影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为泸沽湖人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共同发展。从丽江方向入境游客逐年增多,流域内人均收入在年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1倍。泸沽湖还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最美湖泊”“中国十大生态名湖”等称号。(何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