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过很多与她有关的故事,
人们偏爱若有若无地谈起她。
平凉,
一座低调有料的城市,
这块土地上无数的远古神话、
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
诉说着她的辉煌和沧桑。
若说她古老,
可她又不断展现着鲜活的魅力。
她如一道谜题
一个地名,
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寄予着人们最美好的期盼。
“平凉”,
就是这样一个名字。
公元年,
前秦大将军苻坚进攻前凉,
置平凉郡,
取“平定凉国”之意,
“平凉”一名由此至今。
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
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东端重镇,
素有“西出长安第一城”“陇上旱码头”之美称。
多年前,
周朝先祖在泾河流域
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
这里,
曾经演绎了黄帝问道、文王伐密、
秦皇祭天、汉武西巡等
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
孕育了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
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
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等
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崆峒山道源文化、
古成纪伏羲文化、
西王母远古文化、
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
出土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等文物,
独领风骚。
摄影/朱锐
千百年沧桑岁月的积淀
和一代代故土斯民的创造与积累,
熔铸了平凉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
她像一幅山水画卷
平凉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这里还是风光无限的神奇圣地,
有着妙造天成的奇观异景。
这里四季有景,
春季百花烂漫,
夏季绿树成荫,
秋季层林尽染,
冬季银装素裹。
走进平凉,
就是打开了巨幅山水画卷,
穿越了诗画长廊。
平凉最负盛名的就是崆峒山,“崆峒”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北戴斗极为崆峒”。《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西至空桐(崆峒),登鸡头。”
崆峒山自古就有“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李白有诗云“世传崆峒勇”,杜甫有诗云“崆峒足凯歌”,赵时春有诗云“山川雄秀甲于关塞”。
除了崆峒山,在平凉境内还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壮观景象。
西王母降生地泾川回中宫,是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
大云寺相继3次出土佛骨舍利,以数量之多,规格之高,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
云扶石崖崖扶云,佛依山寺寺依佛。云崖寺山势奇巧,林木葱郁,碧水映影,古刹悠悠;
距今有多年树龄的“华夏古槐王”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左公柳,这是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和西征期间沿陕甘新漫长的征途上,一路栽植的柳树,最后在黄沙飞扬的西行路上形成了“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如今,在平凉的柳湖公园,可见上百棵当年种下的左公柳。
她像一把钥匙
时光的变迁中,
她就像一把钥匙,
为我们打开了,
黄土高原上的璀璨佛国世界,
让我们看到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平凉是泾河流域内的重要节点,
泾川县又是平凉辖境内
与泾河关系最亲密的城镇,
所以这里的石窟最为密集。
南石窟寺位于
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
北魏永平三年(公元年),
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
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
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
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
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
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
窟顶布满浮雕,
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
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
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她是一种力量
春夏秋冬,
四季更迭,
时间冲刷着车辙驶过的印记,
平凉这座小城,
带着与生俱来的气质,
总会恰到好处地激励着每一个人。
“地无三分平,人无三月粮”,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凉市庄浪县的模样。
酷暑严寒吓不倒、贫穷饥饿压不垮的
平凉庄浪人民自强不息,
艰苦创业,征山不止,治水不休,
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中心,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
苦战40多个春秋,
将多万亩陡坡地修成了,
蓄水保墒的“梯田王国”,
以倚天巨笔写下了庄浪历史上最为壮丽的一页。
如今,
平凉庄浪满眼山川翠绿,
到处花果飘香。
不得不说,
平凉这座城市有股难以名状的吸引力。
行走在平凉,
你会发现这座城市,
有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不迫,
遍及市境的古迹,
正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最佳注脚。
文字丨微游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