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
还对今年春夏之交的
“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
正念念不忘?
国博联合甘肃方面的小伙伴再出大招
国色初光
——甘肃彩陶艺术
将于本月内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庞道琼)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市博物馆、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临夏市博物馆、定西市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秦安县博物馆、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榆中县博物馆、庄浪县博物馆、通渭县博物馆、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协办。这是继“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在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又一次成功合作。
展览共展出精美的史前彩陶件(套),从内容上分为四个单元,涵盖甘肃彩陶各个历史时期,内容涉及文化背景、彩陶制作、风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类主题。其中不乏精品,许多彩陶也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堪称黄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荟萃,充分展示了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与辉煌、灿烂。
展览展出哪些内容?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副研究馆员、展览内容设计张运老师告诉大家:
展览内容设计老师介绍展览08:48来自国家博物馆展厅设计有何特色?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馆员、展览形式设计王倩老师来说说:
本次展览中,亮点展品有哪些,展品有何特色?甘肃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王勇以及张运老师为大家解读:
(以上音频录制/房蓉,剪辑/庞道琼)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烧制出了中国北方第一批彩陶。此后,彩陶广泛出现于黄河、辽河、长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而黄河上游甘肃地区彩陶最为发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甘肃的彩陶文化跨越年,历史悠久,包含了众多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因此多数彩陶展会从考古与历史角度入手策划设计。本展览尝试换个角度,只将考古与历史作为时代背景,重点阐释各个时代彩陶的艺术特征、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
第一单元黄土下的彩色世界
呈现甘肃彩陶的文化背景,分为三组:
发现泥火成器文化兴衰
第二单元笔画与色调的奏鸣
按照时代顺序介绍甘肃彩陶各个文化的主要纹饰及演变规律,包括六组:
一抹红彩从直线到曲线激流涌荡红黑彩与锯齿纹圆形天地余音绵绵
第三单元大自然的生命组歌
通过具象纹饰展示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及主要生物纹饰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包括四组:
花叶繁茂鸟乘风行水生一族驯化与野生
第四单元精神的家园
将各文化阶段与人们精神生活有关的彩陶纹饰集中起来,分类展示,包括三组:
原始信仰塑形艺术音乐舞蹈
更多展览详情,敬请期待展览大幕开启~
马家窑早期的漩涡纹四系彩陶罐形体高大,用流畅的线条、饱满的构图再现了黄河河水波浪起伏、涡流翻卷的壮丽画面,也表达了先民对母亲河深深的眷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半山时代的垂弧锯齿纹彩陶瓮以黑红双彩左右连缀、层层扩展,在陶瓮上摹绘了一朵盛开的花朵,也象征着甘肃彩陶艺术鼎盛时代的绚丽与壮美。(甘肃省博物馆藏)
猪面纹细颈壶这件细颈壶的肩腹部,以二方连续方式绘出了四只猪面,每只猪与旁边的一只共同拥有一对眼睛,形象生动,构思巧妙。家猪是先民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也是原始农业开始繁荣的证明。(甘肃省博物馆藏)
鲵鱼纹瓶鲵鱼纹头部为人脸形象,双目原睁,张口露齿,身体弯曲扭转,遍布鳞片状的网格纹,两侧饰爪形纹。形象写实生动,具有鲵鱼、人、蛇三者组合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形象。(甘肃省博物馆藏)
变体神人纹壶神人之间漂浮着很多气泡一样的东西,神人的头部表现也是这种气泡。如果联系到蛙类的生活习性,很容易联想到这是蛙卵。和其他的神人纹相比,这里的神人四肢短小,也很像是婴儿。因此这个陶壶图案所展示的内容或许与人类的生殖崇拜活动有关。(临夏州博物馆)
变体鱼纹盆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常见的标志性图案,仰韶中期逐渐消失。鱼纹大多画在盆形器一周,约2至3条,首尾相接。最初的鱼纹写实性较强,后来从头部开始简化,进而鱼鳍合并,最终成为一种十分固定的程式化图案,表现为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甘肃省博物馆藏)
展览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
展期
/12/25-/1/3
(展览拟于年12月25日开幕,具体时间敬请留意国博君消息)
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
(更多展览详情以国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