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的名字,甘肃人民不会忘记

                            

他们的名字,甘肃人民不会忘记

——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群像

5月20日,夏日的兰州,晴空万里。

黄河之滨的甘肃大剧院,身着正装的英雄们,正在接受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隆重表彰。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却因为同样的理由相聚在这里:

他们,是甘肃脱贫攻坚的杰出代表。

名先进个人和个先进集体代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接受这份属于他们的荣誉。

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胸前的红花映衬着笑容,今天的领奖台上,他们宛若群星。

表彰大会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东知布摄

8年来,在甘肃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群人以热血奔赴使命,以行动践行初心。他们时刻将人民的利益牢记在心头,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事业。

“每一位参与者都了不起,每一位奉献者都是英雄。”因为他们,甘肃脱贫攻坚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为他们,无数贫困群众的命运开始走向幸福美好。

“贫困不除,誓不罢休”

此次表彰的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有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店子镇党委书记党元昌。

“能在一线参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是我人生中最光荣的经历。”党元昌告诉记者,如今脱贫摘帽的店子镇产业持续发展,村子越来越美,群众信心十足。虽然自己刚刚换了新的工作岗位,但每每想起在店子镇奋斗的日子,“心里就踏实多了。”

地处偏远地区的店子镇,全镇人中有近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办群众办不了的事。”这是党元昌刚到店子镇工作时作出的郑重承诺。

党元昌(中)走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

5年来,党元昌以乡镇为家,遍访全镇6个村户精准扶贫对象。全镇特困对象谁家过冬缺煤炭,谁家雨天屋子漏,他全部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田埂上,在炕沿边,他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帮助群众厘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计划。一本本厚厚的民情日记里,记满了店子镇脱贫攻坚的点滴。

“只有多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店子镇各项扶贫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镇群众行路、上学、吃水、看病的难题一件件得到解决。

“输血”不如“造血”,党元昌带领干部群众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扶持店子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均年增收近万元,让贫困群众真正挖断“穷根子”。

表彰大会上,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副站长辛平,胸前的大红花格外鲜艳。

年10月,辛平受省林草局选派,赴秦安县中山镇肖渠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结合自己专业和单位技术优势,他把培育发展花椒产业作为肖渠村脱贫工作的重点,积极协调省林草局聘请专家、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农户栽种花椒。

辛平还组织力量印制“技术台历”,“技术台历”图文结合,每页都有应时的花椒种植技术要点,技术要点都是大白话,很受乡亲们欢迎。最有趣的是,每页画面上的主角都是村里的乡亲。

辛平(左一)在田间地头讲解种植知识。

“这两年,能不能上台历,还要凭实力说话。”辛平说,台历上的主角既有花椒种植大户,也有技术能手,想这么多点子,都是为了鼓励乡亲们钻研种植技术。

如今,肖渠村平坦的水泥村道蜿蜒在山脊间伸向远方,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弥漫着淡淡椒香。全村花椒建园面积达.7亩,花椒产业已成为肖渠村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饭碗”。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脱贫攻坚的路有多难,帮扶干部就有多努力。

从毫无基层工作经验,到蹲得住、融得进、干得好,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黄振华,三年多来把自己从一个机关干部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人。他也被评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石桥村的自然条件导致传统农业收入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缺少技术,收入欠佳。黄振华上网自学种植养殖知识、托人请教农业专家,再把学来的产业发展理念讲给群众听。

驻村帮扶让黄振华(左一)从机关干部变身农活好手。

村里办起农业合作社,黄振华就想方设法邀请市里县里的农机专家来村里技术培训。他还带着帮扶队员四处推介,与县农产品企业签订单销售协议,组织大家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