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民果真有一套产业发展看甘肃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5252031.html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何香利

甘肃有着悠久的果树栽培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是我国苹果栽培第二大省,有18个县区被列为全国苹果栽培优势区域重点县。

可前些年,一些地方苹果产业的发展遇到了“肠梗阻”。苹果,到底应该怎么种才能卖上好价钱?

年,甘肃将苹果产业列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扶贫特色产业之一,苹果产业发展应时而兴,迎来了新的机遇。种植面积稳步增加,产量、产值大幅提高,生产管理、品质显著提升,产业链不断完善延伸,品牌战略越打越响。今年,甘肃苹果种植面积万亩,产量达万吨以上,65万贫困人口因“果”脱贫。

苹果,已成为甘肃很多地方群众的“脱贫果”“致富果”“幸福果”。

庄浪县建成果品生产基地65万亩,挂果园35万亩,今年苹果总产量达5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人均果品收入多元,苹果已经成为庄浪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方淑荣

苹果园里换个种法

说起甘肃苹果产业,就不能不提静宁。作为全国苹果规模栽培第一县,静宁苹果种植面积万亩以上,果品总产量达82万吨,产值45.92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益达到元以上,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以上。如今,“种多少亩卖多少万元”,成了静宁果农津津乐道的“致富经”。

“我的11亩果园,前年卖了15万多元,去年价格低卖了12万多元,今年能卖20多万元。”曾经穷得揭不开锅的静宁县双岘镇双岘村果农王同舟,靠种苹果“供”出了两个大学生,开上了汽车,还在城里买了房。

王同舟说,苹果卖得这么好,多亏前几年听了技术专家的话,将5亩多不好的品种通过高接嫁接技术换成了“高冠片红”品种。“这不,今年一挂果,全部以一斤4.6元预订给了客商,比之前的老品种高了1元多。”王同舟说。

近年来,静宁县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产业,通过电商、直播平台,将苹果卖到了全国各地。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何香利

“新旧动能的转换中,科技支撑对老果园提质增效的作用非常明显。”和果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对苹果新品种与新技术的实践成果很有发言权。李建明深有感触地说,苹果产业要做大,必须转变果农的种植观念,加快苹果品种的更新换代,发展绿色有机苹果。

作为苹果转型的“后起之秀”,如今灵台的苹果园里,不仅种植技术从传统的“乔化建园”逐步迈向“矮砧密植栽培”模式,而且品种也告别了单一的红富士,拥有了瑞阳、瑞雪等新品种。

崇信县黄寨镇在落实乔化型老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矮化密植、“倒伞型”等新技术,种植面积达亩,全镇挂果园累计达到.2亩,协调流转土地亩。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梁蕊

“换个种法”,推动了灵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也让灵台县苹果产业尝到了甜头。现在,县里的苹果园产量高、效益好,有力助推了农民增收。

静宁县、灵台县仅仅是我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目前,全省已建成百万亩苹果大县1个、30万亩以上8个,形成了以平凉、庆阳为核心的富士苹果产业带,以天水麦积、秦州、礼县为核心的花牛苹果产业带,苹果重点龙头企业达家。

“现在,我省苹果栽培呈现出了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产值达亿元,苹果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甘肃省经济作物站站长李向东告诉记者。

摘下苹果换个卖法

苹果,仅仅是一味追求越种越多吗?

由于老天“不帮忙”、市场价格“过山车”,前些年,“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让果农稳产增收,是甘肃林果产业一直破解的“方程式”。

从年开始,我省先后在麦积、秦安、静宁、西峰等县区创建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销售模式。

麦积区花牛苹果喜获丰收。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李世忠

麦积区是驰名中外的“花牛”苹果的故乡,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42万亩。年,麦积区在天水花牛苹果(集团)公司设立苹果期货交割仓库,实施了首批合约吨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

“年4月,家里的6亩苹果因为霜冻灾害,产量不足斤,也没卖上好价钱。但因为参加了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我拿到了多元的赔付款。”麦积区花牛镇花牛村村民高爱俊是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

以前“看见变天就发愁”的甘肃果农们,依托“保险+期货”的金融扶贫模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份保障,不仅保了果农,也让合作社和果品企业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

“去年亩果园,只交了元的苹果保险,没想到理赔了14万多元,幸亏参加了苹果保险,有了这颗定心丸,以后种苹果更有信心了。”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沟畎村春满园合作社负责人白汝鳞说,“今年合作社交了1.万元保费。花点小钱,多份保障,值!”

今年,全省借鉴“保险+期货”项目的成功经验,加强仓储保鲜冷链建设,加大金融资源整合和资金补贴支持力度,健全苹果产业发展风险防控体系。

静宁县德美冷链物流产业园,通过引进中小电商企业入驻孵化园,实现网上销售,带动建成冷链物流配送区,在全国建成直销网点10处,实现苹果生产储藏检验销售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推动苹果转型升级。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何香利

苹果再不能一窝蜂上市了!甘肃省今年在冷链项目投入3.6亿元,加强仓储保鲜冷链建设,建立错峰销售和应急收储机制。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苹果贮藏库(窖)5.6万个,保鲜库多座,果品保鲜贮藏能力达多万吨,让苹果“错峰头”上市,保鲜保值。

“镀层金”,让苹果更好卖。麦积区在去年完成发放5.36亿元苹果收储贷款的基础上,今年积极筹措0万元风险保证金,启动实施了“险资直投”政融保项目和万元融兴村镇银行果品收储专项贷款,目前已发放各类果品收储贷款4.32亿元。

同时,甘肃省还不断拉长苹果产业链条,相继有果汁、果酒、果醋、果干等深加工产品问世。

“一道道‘保险’,为全省更多的果农和果品企业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有力地保障了产业提质、果农增收、企业增效。”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马占颖说。

举着牌子换个走法

有了优质的果品、完善的产业链、健全的保障体系,甘肃深刻地认识到,苹果产业要想实现优质优价,还得主动对接终端消费市场,在打造知名品牌上下工夫。

“酒香也怕巷子深。”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一定要倾注精力打造品牌,让甘肃苹果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小小的苹果,走上了品牌价值增值之路。

庆阳市西峰区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生夏在果园中拉运苹果。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盘小美

在甘肃省连续两年发布的《“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中,静宁苹果、花牛苹果、庆阳苹果、天水大樱桃等均榜上有名,构成了甘肃果业品牌的第一方阵。其中,平凉金果、花牛苹果、静宁苹果已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在全国的“果业江湖”中,拥有了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切实提升了“甘味”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作为“甘味”代表的“静宁苹果”,其品牌价值已达亿元。

“十个品牌记不住,一个品牌能叫响。”宁县果业局局长范红年信心满满地说,今后要以“人类第四个苹果”为宁县唯一品牌,全面讲好宁县苹果故事,将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推向更大的市场,做知名品牌中的“独一份”产品。

品牌效应与市场对接,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一环。

赛园、赛果、开展销会……近几年来,甘肃苹果主产区纷纷举办各项节会,使自家的苹果让更多的人们“闻香下马”。各地还主动走出去,到全国大中城市举办产销对接、洽谈订货和品牌推介等活动,参加国际国内博览会,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近年来,宁县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吸引游客到苹果基地采摘体验田园生活,为宁县苹果叫好。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李建琪

甘肃省还主动适应苹果产销形势,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互联网+产业扶贫”产销模式,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开辟果品直营店等。同时,对接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入驻各类电商店铺,拓展建立苹果销售“海外仓”,实现“大苹果”向“大产业”“大品牌”的转型跨越。

借助电商的“翅膀”,甘肃省的“果业矩阵”携带着浓厚的“甘味”,风靡海内外。

来源:甘肃农民报

出品: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富”民果真有一套——产业发展看甘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