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决定性进展
——甘肃31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以产业发展为基石,探索出六种扶贫模式,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
年春天,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古浪县、天祝县、靖远县等31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区序列。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如春雷般响彻陇原大地。
历史将永远铭记,年——
全省全年贫困人口减少93.5万;
脱贫人口超过年全国减贫人口总数的8%;
全省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0.9%;
全省藏区实现整体脱贫;
申请退出的31个县区,群众认可度均达到90%以上……
至此,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困难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甘肃75个贫困县区累计摘帽退出67个,贫困县区剩下最后8个。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进入冲锋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全省上下咬紧牙关、敢死拼命,尽锐出战、攻坚克难;陇原儿女更加坚定必胜信心、鼓足干劲,为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奋勇前进。
华池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争抢时间打包快递发送特色农产品。目前,华池县建成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点个,全县网店数量达到个,贫困村利用电子商务销售特色农产品成为增收新通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临夏市张王村村民在村里的扶贫车间生产电热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舟曲县盛开的1万多亩油菜花好似锦带装扮着白龙江两岸,田园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
牢记嘱托,在陇原大地践行使命担当
苦瘠甲天下的甘肃,脱贫攻坚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直以来,这些与“贫穷”紧密相关的词汇,仿佛一个个“魔咒”笼罩在甘肃群众的心头。
年底,甘肃贫困人口数量排在全国第8位,贫困发生率排在全国第4位。
此次宣布脱贫摘帽退出的31个县区,分布在甘肃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干旱地区和高寒阴湿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数量均占到全省的55%以上,深度贫困村占全省的60%。
这些地方,不仅是甘肃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
时间回到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殷殷嘱托,深深期望。
对于甘肃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奔小康既是历史担当,又是时代使命。脱贫攻坚,是甘肃不可动摇的首要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
一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盯补齐全面小康“最大短板”,全省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聚焦深度贫困,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和帮扶力量,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减贫进度不断加快,扶贫质量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经常上山下川、进村入户,深入贫困村,坚持靠前指挥,将总书记的嘱托与期望带给贫困群众,坚定他们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和贫困群众一起理思路、想办法,“一户一策”在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从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到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贫困户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愁吃愁穿的生活已经成过去了!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一家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铺村村民李守奎说。
四月的暖阳笼罩着这个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村子,村头新栽植的果树已吐新绿,引洮工程引来的洮河水滋润着大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药田里孕育着新的希望,李守奎在村里的种植基地打工,妻子在家种植中药材,“钱袋子”渐渐鼓起来,日子也过得有模有样。
年,甘肃用实际行动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在陇原大地上,31个县区一次性脱贫摘帽,交出了一份饱含着奋斗与艰辛的脱贫攻坚“甘肃答卷”。
精准施策,让“老大难”变脱贫“本钱”
3月16日,“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项目在康县长坝镇付坝村开工建设,绵延百里的大山,如今变成了康县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靠山”。
“山是石头山,插在云中间,田是卧牛田,挂在林里面,隔山能叫喘,走路要半天”。对于长坝镇花桥村村民柴军爱老两口来说,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觉得大山里到底有什么美。
曾几何时,连绵的大山一直是和柴军爱一样的康县贫困群众无法逾越的“天堑”,八山一水一分田,脱贫致富比登天还难。
既然绕不过这片大山,那就做“山”的文章!
康县立足县情,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乡村旅游和全域环境绿美净等工程,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循序推进,探索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路径。
如今,大山里修起青瓦白墙的农家院,房前屋后鲜花盛开、溪水潺潺,村庄变成了景区,村民在家里办起农家乐,借助美丽乡村旅游,一年收入好几万元。
从山上搬到山下,住进大房子,喝上自来水。看着城里人成群结队地开车来村里住农家乐、吃农家饭,柴军爱老人终于感受到了“美丽乡村”的含义。
“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坐在自家屋檐下,柴军爱老人指着自家墙上乡村旅游的宣传标语笑着说,“虽然我没念过书,但这是我最想说的话。”
“我们基础差,但只要找准路子,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康县扶贫办主任李江涛介绍,从“脏乱差”到“绿美净”,全县98%的村社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康县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找准路子谋发展,成功的不只康县。
定西市安定区的马铃薯产业实现了薯农抱团发展的愿景,将千百年来在“土里打滚”的马铃薯打造成特色品牌销往海外;
平凉市庄浪县的山村里办起扶贫车间,让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顾家赚钱两不误”;
临夏州积石山县,从厦门引进的生产企业办起雨伞加工厂,让大山里制造的高品质雨伞畅销日本市场……
产业扶贫如春日山花,遍布陇原大地。
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这样的基础要破解贫困难题,最忌大水漫灌。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个个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很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