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养殖治污
护航美丽平凉
翻开平凉市畜禽养殖产业的历史就会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千家万户“单打独斗”养殖,到如今的规模化养殖、抱团闯市场,平凉的畜禽养殖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快速发展的同时,平凉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也有声有色。尤其是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全面实施《平凉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各县(市、区)把粪污资源化作为推动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产业发展现状,着力推广“饲草(秸秆)—畜禽养殖—沼气—有机肥—绿色农产品(瓜菜、果品、药材、粮食)”等高效现代农业循环模式,畜禽养殖粪污利用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庄浪县嘉联养殖场位于大庄镇连王村畜沼果循环农业示范区,目前有生猪多头,每天产生粪便接近8吨,这是一个以往让养殖户格外头疼的问题——大量粪便废物的累积,不仅占用了场内的可利用空间,更严重影响了养殖场及其周边的环境卫生。但如今,生猪产生的粪便废物会通过地下管网输送到沼气站,在那里通过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免费提供给果农为果园增肥。这种“畜沼果”的新型农业模式,真正实现了畜禽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互利共赢。
“这个沼气站,能把所有的粪便进行发酵还田,最大的好处就是环保。”嘉联养殖场董事长王天俊告诉记者。
大庄镇连王村王安东家有15亩果园,自从畜沼果循环农业示范区建成后,他便开始在果园里施沼渣沼液,没过多久就尝到了好处。他说:“年开始,我经过上沼液,苹果有了大的变化,很明显,树的叶子也大了,颜色也黑了,挂果量也多了。”
除此之外,庄浪县依托大型企业覆盖周边居民,将畜禽养殖废弃物深加工后进行资源化利用。庄浪县银海生物肥料科技有限公司和葫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两套2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将该县产生的畜禽养殖粪污源源不断地变成高效有机肥,年处理量达到了20多万吨。
“我们有机肥厂建成已经六七年时间了。主要原料是全县养殖户的牛粪、猪粪、鸡粪等等,同时还和全县的养殖厂都签订了供货合同,每吨按元收购。我们现在生产的这个肥料主要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比原来我们的农家肥好多了。”银海生物肥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鹏凌说道。
走进崆峒区天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整个养殖区干净、整洁,既没有难闻的气味,也没有脏、乱、差的粪污。总经理郭凯告诉记者,当时面对堆积如山、臭气熏天的牛粪,他经过多方考察,率先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项目,建成了1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生产线,生产出“天源宝”生物有机肥。这款生物有机肥因其肥效长、无残留、增产提质效果明显,适宜果、菜生产等特点,受到了周边果农的喜爱。
记者在大寨乡开拓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该合作社利用“秸秆发酵—青贮饲草喂牛—牛粪发酵”种养结合的产业模式,年育肥出栏肉牛达多头。负责人王勇强告诉记者,养殖牛的粪便通过加工作为肥料还田,有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记者发现,肉牛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可变废为宝,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能直接用于有机蔬菜水果的种植,这一循环农业的实践不仅从源头上治理了污染,也促进和带动了平凉市绿色农业的发展。
崆峒区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崆峒区计划在年至年投资1.44亿元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建设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1处、新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30处、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1处,有效解决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问题。
记者了解到,年,我市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80个,全部配套建成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新建有机肥生产线3个,处理能力1.12万吨,规模场累计个,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86.25%,大型规模场个,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99.12%。年上半年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6.1%。
同时,平凉市在加强禁养区监督管理上,还建立了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减排核算制度,改革完善畜禽粪污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对禁养区内养殖场(小区)和养殖大户全部实施关闭或搬迁。严禁在禁养区内审批新建规模场,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排放监管,着力解决畜禽养殖环节环保突出问题,对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和信访投诉36个问题进行多次督促整改,区域性的环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下一步,平凉市将继续科学规划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坚决取缔禁养区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同时加大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引导和鼓励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户采用沼气技术、有机肥生产等方式无害化处理畜禽排泄物,实现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并加强资金政策帮扶力度和执法监管力度,真正让全市的畜禽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来源:平凉日报/杨曼艺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审核:雷勇何文
编辑:蔡晓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