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别样红
——平凉市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平凉位于著名的陇山(六盘山)东麓。全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15.3万人,占总人口的8.3%,有汉、回、蒙古等41个民族,9个民族乡,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近年来,平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深入推进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联创共建行动,凝聚起了各族群众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没有路灯,没有垃圾台(桶)、没有排水设施、没有水泥路……这是十年前崆峒区东关街道兴合庄社区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兴合庄社区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打造“便民服务一刻钟”党建品牌,深化“三融三促”工作法,创新“”工作机制,营造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年,住在豫陇沟脑里的马福奎家门口的小巷终于完成硬化了。通车第一天,他特意把皮鞋擦得锃亮,骑着电动车进城浪了一圈。
兴合庄社区的旧貌换新颜是平凉市积极推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缩影。多年以来,平凉市始终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着力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明城市创建、基层治理等互融共进,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群众聚居深度贫困村。如今摇身一变,石桥村成为了热闹非凡的旅游新村和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近年来,石桥村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国家省市各类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发挥各族群众特长,建成以餐饮、住宿、民俗小吃一条街和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各族群众的钱袋子鼓了,日子也像石榴花那样红红火火。
平凉市始终把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通过专项支持民族乡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全市9个民族乡、66个贫困村、3.38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大力发展以馒头、土鸡等为代表的“五小产业”,形成了平凉商贸综合批发市场等就业创业示范点,以白庙乡、大秦乡等乡镇群众为主,在兰州、西安等地开设馒头店多家,形成了平凉馒头“崆峒缘”等知名品牌,从业人员逾万人,年产值超3亿元。
崆峒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崆峒山下的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集结了泥塑、刺绣、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法蓝染传承人李梅的店里,蓝染布料就像一抹蓝天,被做成了手包、围巾、耳坠等各种服饰。在面塑店里,可以看到惟妙惟肖的“女娲”“伏羲”等面塑形象,让人不仅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崆峒山风景名胜是平凉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的试点。游客们通过现场观摩,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凉市崆峒山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牛相富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近年来,平凉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具有民族文化元素、展现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博物馆、陈列室。成功举办了“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暨平凉市庆“七一”专场晚会,有效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傍晚的公园,到处是孩童银铃般的笑声。稚嫩的孩童给旁边的妈妈念着那一串民族团结标语,满脸幸福的母亲耐心给孩子解释着……一幅幅民族团结的画面、一个个民族团结微实事,见证着各族干部群众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近年来,平凉市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大工程”“两大行动”和“”工作计划,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华亭市委、崆峒区先后被国务院、国家民委表彰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灵台县等29个单位先后被命名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如今,走进平凉大街小巷,社区有民族团结小广场,机关有民族团结宣传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一串串扎实的数据,折射出平凉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今后,平凉市各族人民将继续团结一心,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平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