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背后的平凉扶贫故事之庄浪石桥

石桥:最美的风景是人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柳娜文杨昕图

石桥,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村庄不寻常。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一景一物仿佛都镌刻着诗句。一棵古树、一只飞鸟、一座石桥、一条河流,一排排仿古建筑,到处都是小品一样的景致,空阔而秀美,如山水泼墨之画卷。村民们三三两两坐在自家门口,品着茶,等待着远方的客人。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游客慕名而来的“旅游村”。

石桥村的桥。

石桥村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完成“变身”的?在乡村振兴号角吹响的今天,它又将走向何方?带着一系列疑问,6月8日,记者走进了这片充满乡愁与希望的土地。

石桥村地处海拔多米的关山林缘区,气候高寒阴湿,年平均气温只有6.6摄氏度,苹果、花椒都不适宜种植,群众只能依靠传统农业生活。

平凉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科科长、石桥村第一书记黄振华两年前到这里扶贫,他说,当时,全村户群众中有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有38户贫困户没有可持续增收的产业。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县、乡镇、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没少动脑筋。

张锦古驿站。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早在秦汉时,云崖寺就成为古丝绸之路陇阪古道的一条捷径,与云崖寺毗邻的石桥,顺理成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的旱码头。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商旅驼队。有史料载,出使西域的汉使张骞之子张绵曾在石桥任亭驿官职,并在这里建立了驿站,后人称张棉驿(棉是绵同音字)。张棉驿一直是丝绸之路关陇道上的重要驿站。

现在城里人都愿意长途跋涉到乡村寻乐趣,看与钢筋水泥高楼建筑不一样的东西,乡村旅游因此成为炙手可热的产业。石桥村既有无限风光,又有文化沉淀,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旅游扶贫,成为石桥村摆脱贫困的破题之举。

借力脱贫攻坚,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部署下,石桥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农户住宅户,建成农村固定电影放映点、仿木桥、梯田大道生态大门、全彩电子显示屏、农特产品展销长廊、生态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

创新旅游思维发展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甘肃中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成以餐饮、住宿、民俗小吃一条街和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建成住宅区、生态餐厅、游客服务中心和3座生态小木屋。

石桥村村委会副主任魏立明指着不远处一片建有特色民宿的地方说:“明年这里就会试营业了,大家努力的方向就是把旅游项目建设与村民脱贫紧密结合起来。”

硬件设施到位,如何吸引游客?大环境成型后,依托着石桥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化石桥村一花一草,一石一路,一树一屋,一步一景,文化浮雕、亲水平台、人行游步道等,石桥村遍地是风景,处处展风情,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村民苏莎莎在自家的农家乐前。

随着村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民们纷纷办起了家庭宾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摘掉了“贫困帽”,照村民苏莎莎的说法那是“换了一种新活法。”

“从我嫁过来,就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那时候我们屋旁没住几家人,村子人口少,村民多数连饭也吃不饱。”在黄振华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位于村口桥头的一户农家乐,53岁的苏莎莎一边擦着桌凳,一边和记者交流。

苏莎莎家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前的日子苦,石桥外的世界很精彩,石桥内的世界很无奈,儿子媳妇出去打工后,苏莎莎和丈夫便在家里带孙子,务农的微薄收入让家庭开销捉襟见肘。

“没想到后来村里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这给我们这些没条件出去打工的村民一个很好的机会。”苏莎莎说。今年“五一”,她和丈夫建办的农家乐开张了。“五一”几天,来石桥的人络绎不绝,她开的农家乐生意火旺。“一天接待一两百人,忙不过来时还请了村里的几个巧媳妇一起做饭。”苏莎莎说,累是累,可是这种踏实感从来没有过。

在旅游扶贫的带动下,现在,石桥村有许多像苏莎莎一样的村民,他们从未想到过,有朝一日可以告别昔日务农的生活,足不出村挣钱致富。这得益于庄浪县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扶贫措施,可以说旅游扶贫,带动的不仅是村经济的发展,更拓宽了村民的眼界。

打造蜂文化旅游观光,把小蜜蜂做成大产业是帮扶工作队的创举。

村民雷得喜展示自己生产的土蜂蜜。

在石桥村一处山头,有一个“蜜蜂大世界”,叫关山玉露中蜂养殖合作社,90多箱土蜂在这里集合,为石桥人酿造着甜蜜的生活。

年摘掉贫困户帽子的雷得喜正在合作社里忙活,做为合作社养蜂实力最强的他,从年就开始养蜂,年开始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情况时好时坏,有一年,他为被人偷去了9箱蜂而懊恼。

从单打独斗到参与到合作社与大家一起抱团发展,离不开黄振华的引导。黄振华确立了发展养蜂产业的思路后,从挨家挨户动员到大伙儿主动申请,短短两年时间里,成立起关山玉露中蜂养殖合作社,定期召开合作社运营管理调度会议,制定了固定资产、产出登记等八项制度,保证合作社规范化运作。值得一提的是,帮扶单位市政法委还为合作社捐赠了96箱土蜂。

“去年我对合作社的蜂蜜进行包装后网络销售,效益不错,今年前景将更好。”黄振华说,“现在县上要将这里做成一个观光点,建成后游客可以穿着防护服近距离接触小蜜蜂;可以了解蜜蜂文化、蜂巢之谜;还可以体验摇蜜,亲手制作蜂蜜等,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起来,这样农民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了。”据悉,观光点建好后,市委政法委还将帮扶多箱蜜蜂。

村民李鹏飞挑拣自己采收的中草药。

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石桥村的村风民风正在悄然改变,村民的欢声笑语多了,致富奔小康的兴头更高了。曾经的贫困户李鹏飞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清苦,现在开起了小卖部,卖起了中药材,年顺利脱贫;曾经的贫困户王许忠饱受病痛折磨,在政府的补贴下,他养了8头牛,日子渐渐有了起色,精神也日益健旺,也于去年脱贫……

目前,石桥村只剩下最后一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先后通过县级自评、市级初审、省级行业部门核查认定和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与庄浪县一道实现了摘帽退出。

对一个地方来说,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但更离不开的是人。镇村干部、帮扶队员、全村群众主动加入到脱贫攻坚战场上来,形成了良性互动,改变了贫困户的贫穷状态,也改善了贫困户的精神面貌。

村民在扶贫工厂内制作红灯笼。

山美、水美,但那些摆脱无助让自己站得更直的贫困户的笑容更美。他们生于贫瘠之地,长于偏僻之乡,但勤于默默耕耘,勇于笑对磨难,不等、不靠、不要的人生态度让人景仰;山美、水美,那些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扶贫干部们的饱含风霜的眼睛更美,泥泞崎岖,平平常常,寒来暑往,历尽沧桑,是你们,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是你们,呕心沥血,初心不忘……

石桥记得你们,时代记得你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