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羲女娲篇三华夏得名考

华夏词源考

管窥古史

《华夏(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称)-百度百科》描述的不是“华夏”一词的起源:

华夏,也称“华”、“夏”或“诸夏”等。“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

也有认为“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1]

华夏一词的起源跟伏羲女娲政权有关。

一、华胥氏履大人迹而孕伏羲

《山海经》记载:“华胥氏履大人迹而孕伏羲。”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家》记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2]

华胥氏画像

华胥氏画像

唐朝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说:“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还有很多史书或典籍都记载了这一事件,说明华胥氏在雷泽怀孕,十二年后在成纪(今静宁西南)生下了伏羲。[2]

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因伏羲孕一纪(十二年)而后诞生,古人便把伏羲诞生地称为“成纪”,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西南部。为了纪念颂扬伏羲圣德,成纪后人于静宁县修建了成纪文化城。[2]

朝那湫前湫(传说中的雷泽)

朝那湫前湫(传说中的雷泽)

雷泽在哪里呢?

陇山山脉在秦岭西端,是泾河和渭河的分水岭,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陇山山脉深处的平凉市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东北部山上,有著名的“关山天池”——朝那湫。朝那湫位于海拔米至米的山顶洼地,是我国西部极为少见的山顶湖泊。这里崖石高峻嶙峋,植被种类繁多。来到近前,听山间松涛阵阵,看湫旁水草丰美,湫内碧波清澈,幽静清爽的气息迎面而来。更为神奇的是,遇大旱湫内水位不见降低,涝灾时湫内水位也不见升高。[2]

朝那湫分前湫和后湫,前湫约30亩,四周平旷,视野开阔;后湫约20亩,形状似一轮弯月。前后两湫相距一华里。[2]

朝那湫后湫(传说中的雷泽)

朝那湫后湫(传说中的雷泽)

据考证,这里就是先秦重要典籍《山海经》中所说的“雷泽。”

相传远古时期的一天,一个名叫华胥氏的女子在采集食物时,经过一个很大的水域——“雷泽”,因天气炎热,加之非常疲惫,于是便下到雷泽沐浴。忽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她急忙上岸,看到岸边潮湿的泥土上,有一双非常大的脚印,华胥氏十分好奇,心想,得有多大的脚才能留下这么大的印迹呢?于是,她把自己的脚踩了上去,试了一下大小。

谁知踩上去便有一道青色的彩虹自天而降,缠绕于身,这时候她感到腹部隐隐约约动了一下,顿生奇异的感觉,于是便有了身孕。十二年后,这位美丽的姑娘生下了一个孩子,他就是被后人尊奉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2]

踩了大脚印便怀了孕,而且一孕就是十二年。这分明就是想突出帝伏羲的非凡![2]

王大有先生的《三皇五帝时代》考证:“伏羲的母亲是风兖部落的女首领,居住在华胥之渚(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被称为华胥氏。年轻有为的华胥氏与族叔风偌率族人逐水草而居,过着浪漫的游牧生活”。[3]

“有一日,他们来到水草丰茂的雷泽(今甘肃陇南市境内),结识了雷泽氏的年轻酋长。这位酋长是一位年轻威武的小伙子,华胥氏和他一见钟情。于是,她沿着这位男子汉的大脚印走入了浓密的草丛,春情萌动,二人相拥,云雨交加,如醉如狂。至此,华胥氏怀上了孩子”。[3]

“前年(公元前年)三月十八日,华胥氏在仇夷山(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西南洛峪)下的茅草屋里生下伏羲”。[3]

当时是母系社会,孩子只知其母,不记其父。王大有先生的解释较合理。

成纪与大地湾遗址的位置关系

静宁县、秦安县、西河县与大地湾

西汉所置成纪县治,位于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唐时迁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西河县是王大有先生考证的伏羲出生地。

成纪,是人类始祖“两皇”(伏羲、女娲)故里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两皇故里”“羲里娲乡”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如:卦台山、安伏、龙马洞、封姓石、风莹、凤台、大风台、唐家丰台、风沟、葫芦河、女娲洞、女娲祠、显亲峡、雷泽、仇池山、伏羲庙、龙城八卦城和八卦实物等等。它是先民无文字阶段“口传史”的“物化”和“见证”。

二、青年伏羲

前年(公元前年)三月十八日,华胥氏在仇夷山(今甘肃陇南市西和县西南洛峪)下的茅草屋里生下伏羲。后来,长大成人的伏羲被送回大地湾(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北)时,己是一个年青英俊的小伙子。在这里,他创制了重于钺仪勾股(规矩)纪历法,因此人们把伏羲所住的小村子称作“成纪”。因他生而聪明,有圣德。曾求学于燧人弇兹门下,因聪敏好学深得老师青睐。燧人氏的首领把祖创的《河图》、《洛书》传授给他。[3]

《河图》、《洛书》始作于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以前。《河图》又称《星系轮布图》,是燧人弇兹氏青鸟部的大酋长柯约耶劳所创。该图由象征阴阳的二十个图形符号构成,内涵极深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为是易学,玄学,术学等多学科之先。《洛书》则是燧人弇兹氏须女部大酋长柯诺耶劳在观察北斗九星时创制。我们今天所见的北斗星为七颗,一曰天枢,二曰天璇,三曰天玑,四曰天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故称北斗七星。而上古时候则是北斗九星,除以上七星外,还有牧夫座的“招摇”和“梗河”。[3]

伏羲得到《河图》、《洛书》后,刻苦钻研,深有所悟。他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探天地运行的法则,观鸟兽活动的变化,以自身和自然界万物的形体做象征,创立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伏羲用八卦来与神明之德相通,概括出世间万事万物的情状。伏羲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获得了众多年轻女子的青睐。[3]

三、伏羲女娲的婚姻

许多部落的女首领纷纷追求伏羲,想获得他的人种。但是,伏羲却在众多女子之中惟独看上了凤姓姑娘女娲。女娲与伏羲同属于大伏羲氏族,但与伏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支系,伏羲姓风,女娲姓凤。他们虽然以兄妹相称,并非同胞兄妹。早在燧人氏时期,各民族部落就有明确的规定,有血缘关系的同族男女不得为婚。古史中伏羲女娲兄妹为婚实属误传,不可当真。[3]

前年(公元前年),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前往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与女娲完婚,时年伏羲31岁,女娲16岁。[3]

四、建立国家

前年(公元前年),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数百个部落联合罢免了燧人氏的最后一位大酋长,推举伏羲为帝。于是,伏羲立都于榆中,正式建立伏羲女娲政权。伏羲以木德王天下,帝号罗奉。[3]

罗奉元年(丁丑,前年,公元前年),伏羲在榆中接替天齐建木的祭天权,燧人氏自此退位。[3]

罗奉二年(戊寅,前年,公元前年),伏羲在榆中不周山重建天齐表木,名此山为方山,又名日魁山。表木名大风雨表。以共工氏为上相,主管不周山上的天齐表木观象台,主持大风雨表的观测,用八索判断方向(地维)为历法天象总管,掌握祭天权,其权位仅次于伏羲。[3]

罗奉三年(己卯,前年,公元前年),伏羲以木星为主观测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以北斗九星的斗柄---“梗河”与大角、摄提、角宿(青龙第一宿)为天下春季之始。以日表八索为定表游表,确立勾股弦周天历度为度。以每月为36日,每年为10月,每年日。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极,四时,八节。每时90日,每节45日,总共日。[3]

罗奉四年(庚辰,前年,公元前年),伏羲首设柱下史,以管理历法和天象。首次命人在居住区外围筑墙,始为城,为都;并在城中设灵台,以为祭祀中心。首次立巫政管理制度,设官分政。以龙纪官,命大庭氏为居龙氏,主管建筑;命薮魁氏为水龙氏,主管水利;命阴康氏为土龙氏,主管农牧,兼任中官黄龙氏,主管民政;命混沌氏为降龙氏,主管法律;命昊英氏为潜龙氏,负责制造甲历;命朱襄氏为飞龙氏,负责制造书契。[3]

罗奉五年(辛巳,前年,公元前年),伏羲以共工氏为上相,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为左监,昊英氏为右监。命栗陆氏居北,为冬官,号黑龙氏;命赫胥氏居南,为夏官,号赤龙氏;命昆吾氏居西,为秋官,号白龙氏;命葛天氏居东,为春官,号青龙氏(又称苍龙氏);命阴康氏居中,为中官,号黄龙氏。[3]

罗奉六年(壬午,前年,公元前年)夏四月初三,天降暴雨,一连下了三十天,女娲所居住的凤州被洪水淹没。伏羲、女娲组织族人乘葫芦舟漂流逃亡至麦积山,避难于仙人洞,直至水势减小时才通过山地转移,逃往秦岭太白山,向太白族人求救。[3]

罗奉七年(癸未,前年,公元前年),伏羲族人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重建女娲故居凤城。[3]

罗奉八年(甲申,前年,公元前年),伏羲迁都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并在此修筑城垣。但不久又因洪水逼迫而离开陈仓,率族人沿秦岭东迁至骊山、华山一带,进入华胥氏族的领地。华胥氏居住在今渭南市华县一带,伏羲女娲氏居住在华山牛鸠原、枣香河一带。[3]

罗奉九年(乙酉,前年,公元前年),伏羲在枣香河畔建都,称帝王村。女娲则居住在离此不远的栗家原。同时在枣香河东西两岸建盘东寨和盘西寨,在盘西寨栽植梭罗神树,以祈求太平。[3]

罗奉十年(丙戌,前年,公元前年),女娲迁居于焦村原西华,以乾头塬台坝为祭天中心,在西华之西另设西章天象台,实测推算日月失序。三百六十日为一年,日数不足,便把每年增加五日,为年与年之间的过度期,称作过年。[3]

五、伏羲女娲王朝对应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

伏羲从出生、成长、结婚到建国后的十年,对应的考古学文化是大地湾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简介

老官台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其年代距今~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4]

大地湾老官台文化

大地湾文化简介

大地湾文化是华夏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仰韶文化的来源之一。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大地湾是一处距今年—年的史前遗址。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比广为人们所知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都要早。年发掘工作的最新发掘研究成果显示,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这次发掘工作由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主持,其间有来自美国的考古学者参与工作。

考古研究:据考古工作者介绍,通过细致研究,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至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至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约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5]

通过以上叙述,可确定华夏一词得名于伏羲女娲王朝。

理由有四:

①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这是从字源,族源方面思考得出的结论:华夏即华胥。

②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论证了秦岭在古代通称华山,而汉水古名曾称夏水。华夏即是华胥氏生活的华山、夏水,这是从地理位置的思考。

③华即是夏,这里是以华山或夏水来指代秦岭地区。

④华夏也是国名。我国的第一个朝代伏羲女娲王朝最初就建立于华山、夏水,然后才走向中原,向四方扩展。

所以华夏得名于伏羲女娲王朝!大伏羲氏就是华夏族。伏羲女娲王朝就是华夏国。

结论:华夏得名于距今七千六百多年前的伏羲女娲王朝。

参考资料

[1]网络资料:《华夏(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称)-百度百科》

[2]《平凉故事文明之旅|人文始祖伏羲降生静宁古成纪》微游甘肃-03-:38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帐号

[3]王大有先生著作《三皇五帝时代》

[4]网络资料:《老官台文化-百度百科》

[5]网络资料:《大地湾文化-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