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年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在“梯田王国”庄浪县盛大开幕。
作为一年一度的文旅盛宴,平凉再一次向外界展现出了自己的美丽与魅力。
作为“金字招牌”,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15届,每一届都有新突破、每一次都有新跨越。从最初的“养在深山人未识”,到如今“优秀魅力城市”“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和“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避暑旅游十强城市”等各种荣誉加持,无不见证着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步履铿锵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市文旅产业牢牢把握发展黄金期,紧紧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目标,全力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一产围绕旅游提升、二产支撑旅游做强、三产依托旅游延展的浓厚氛围,旅游产业发展由旅游部门“独角戏”逐步转变为统筹协调发展的“大合唱”。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全市旅游经济主要指标持续快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从年的万人次增加至年的.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86.79亿元增加至.67亿元,年均增长20%和22%,过夜游人均消费由元增至.56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
项目带动推进文旅大发展
缤纷夏日,走进位于静宁县城川镇的35苹果谷,一个个用苹果元素点缀的路灯、卡通人物、立柱、垃圾箱别致而又实用。深入苹果谷腹地,绿树环绕、小桥流水,鸟鸣啾啾,四处花果清香沁人心脾。
年,城川镇的一片林地,因深受避暑游客青睐,迎来了华丽变身。静宁县瞅准商机,紧扣“静宁苹果”品牌优势,先后投资万元,将其打造成一处集“苹果产业、乡村扶贫、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景区。
从一个荒芜多年的穷山沟变成以极限运动、生态康养和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度假景区,崆峒区海寨沟不仅成了游客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还辐射带动周边几百名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旅游景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等业态建设。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万元以上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个,概算总投资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4亿元,文旅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有了资金作保障,项目潮涌逐浪高。
平凉市博物馆、泾川花样年美年文化城、崇信汭龙堡农耕文化生态苑等一批文旅项目的陆续建成,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静宁35苹果谷、印象水洛城文旅综合体以及石桥村、陈堡村、靳寺村等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和星罗棋布于平凉城乡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乡村振兴奏响了一曲协奏曲。
旅游交通干线和“毛细血管”齐头并进、统筹建设,实现了5A级景区高速公路通达,4A级景区一、二级公路连通,全市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和通达条件不断完善。
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初步建成汽车客运西站游客集散中心,设置中心城区旅游咨询服务点15个,健全乡村旅游服务中心11处,制约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瓶颈性问题实现破解。
持续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计划,新改建旅游厕所余座,标注百度电子地图旅游厕所位置信息座,游客“如厕难”“难如厕”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5年来,按照“北斗七星”的旅游整体格局,我市培育形成了祈福纳祥、养生康体、丝路探秘、生态休闲、乡村民俗和红色旅游6大旅游产品体系,策划推出了“千年丝路养生平凉”等3条长线精品线路,面向西安、兰州、银川3个方向的钻石旅游线路3条,“崆峒养生游学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8条,“云水清远禅心正觉”乡村养生旅游线路5条,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经过持续谋划推进,目前,我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3处,星级宾馆20家,旅行社33家,旅游专业村29个,农家乐户,全面接入“一部手机游甘肃”,建成“乐途旅游网平凉品牌体验馆”,泾川凤凰村等16个村被命名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文旅商品8大类多种,逐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业服务体系。
融合发展丰富文旅新业态
开辟旅游新模式,“融”出发展新天地。
5年来,按照“旅游+”“+旅游”的理念,我市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跨界融合发展,不断拓展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
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编辑出版《大道平凉》等文化丛书30余部;编排《崆峒山下》等精品剧目40多部,崆峒山景区实现常态化演出;创作《神仙留恋的好地方》等通俗歌曲50余首;《遇见崆峒》等电影在院线上映,《关山寻踪》等多部纪录片在中央、省级媒体播出,获得国际国内多个奖项。今年,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夜乐、夜游、夜食、夜购为主题,多方打造崆峒古镇夜经济活跃区,举办“文旅夜宴”百日文艺惠民展演活动、“中国好声音”全国海选赛平凉分区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推动旅游与农业融合。着眼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培育大景区带村、“三变”+乡村旅游、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农户等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构建了崆峒—泾川现代农业文化体验区、华亭—崇信—灵台花卉观赏避暑度假区、庄浪—静宁梯田苹果景观休闲采摘区,发展了一批休闲度假、农业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科普教育、苹果采摘、红色村镇等主题旅游乡村,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
推动旅游与体育融合。将文化的“韵”、旅游的“趣”和体育的“动”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建设滑雪场2处,相继举办了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平凉国际崆峒武术节、“弈决崆峒”世界八大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万人太极拳展演、关山大景区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参赛游、观赛游等体育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爆点”。
推动旅游与养生融合。持续提升“养生平凉”内涵,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培育形成了养生养老、中医药保健等一批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养生药膳30多种,推出“游+学”养生旅游模式,创建了灵台皇甫谧文化园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高点宣传打响旅游品牌
道源崆峒来问道,生态平凉来养生。
随着城市越来越美,知名度越来越高,平凉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
为了提升平凉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我市坚持高端策划,运用“文化+旅游+城市品牌”模式,生动展示平凉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
借梯登高,在国家大平台集中展示丝路名城魅力。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队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第二季两轮竞演,举办CCTV—7《我从平凉来——平凉金果红牛旅游走进天津》推介晚会,在天津、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南宁、敦煌等地举办平凉旅游推介活动,与兰州、天水、白银、中卫等旅游城市互换互播旅游宣传片,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向全国、全世界呈现了平凉特色产业、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
精心策划,在甘肃省内外推广叫响一源四乡品牌。联合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围棋协会等国字号平台,年以“写、画、唱、诵、摄、演崆峒”为主线、年以道源崆峒、书画、武术、针灸、围棋之乡“一源四乡”为主线,策划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同时,挖掘平凉特色文化IP,持续打磨固化崆峒文化旅游节、西王母华夏母亲节、苹果丰收节、皇甫谧文化节等四大品牌节会,办出了新高度,展示了标识度。
整合资源,在开拓中远程市场上持续不断发力。出台了《平凉市鼓励旅行社团组织引进境外旅游团体来平旅游奖励办法》,年试行以来共奖励旅行社64家(次),兑现奖励及补助.49万元;整合市县(市、区)资金.4万元,在央视、省电视台、《读者》杂志、周边飞机场、火车站等平台刊登旅游广告,组团参加敦煌文博会、深圳文博会、中国国际旅游上海交易会等国际国内著名节会,承办GSC“甘肃文旅”杯“王者荣耀”电子竞赛陇东南赛区(广成站)邀请赛等特色宣传活动,通过布展位宣传、带节目展演、做线路推广,生动展示了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形象。
十三五以来,全市预计共接待1.12亿人次,综合收入.82亿元,达到了规划预期目标。平凉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业服务体系,成功跨入我省旅游大市行列。
来源:平凉日报/李芳芳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奏响文旅产业发展新乐章——我市“十三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