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积稼在自己开办的嘉禾博物馆内查看藏品。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新华社兰州7月27日电(记者何问、崔翰超)墨盒、录音机、铜锁、老课本……不少物件都已发黄、生锈,染上了岁月的痕迹,却被当成宝贝,一件件摆在玻璃柜里存放起来。一格一格望去,仿佛穿越到过去。
这个堆满了老物件的屋子坐落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是53岁的农民王积稼靠一己之力在自家建起的民间博物馆。从收藏第一件藏品到博物馆落成,他一干就是30多年。
“作为农民,我对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充满感情。这些东西封存了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王积稼说。
上高中时,王积稼无意间在家中发现了一捆褶皱发黄的纸,出于好奇,他翻了开来,发现这是家中老人留下的各种票证。他越看越觉喜欢,这些老物件仿佛有一种魔力,不断吸引着他。
从此,王积稼的收藏之路便再无停歇。除了在地里干活,王积稼剩下的时间都花在了“泡”废品收购站、旧书摊上。功夫不负有心人,30多年下来,王积稼的藏品达到了两万多件。这些宝贝成了他魂牵梦萦的“心头所爱”。
王积稼说,看到家里用过的锄头、风箱、蒸笼等工具,他便能回想起和爷爷奶奶劳作生活的场景。虽然以前物质生活条件不好,大伙儿伴着劳动号子开田拓地的场景却让人难忘。
王积稼的足迹遍布全国80多所博物馆,身影出现在无数展览中。日复一日,他有了新的梦想:建一座博物馆,把自己的收藏分享给公众。
王积稼说,博物馆是一个能让大家看到过去、和过去对话的地方。
7月10日,王积稼在自己开办的嘉禾博物馆内读书。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建馆艰辛,花费巨大,王积稼没有放弃。年,他向银行贷款,自己整理藏品、设计主题。两年后,一个占地平方米、拥有14个主题和玻璃温室的博物馆在家中二楼建起。
这位连眼镜腿都还是用胶布固定的农民收藏家,选择不收门票,免费开放。不但如此,他还提供义务讲解。
“每一个物件只是一个个体,但是陈列在一起,就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大家应该牢记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王积稼说。
王积稼的努力并非自娱自乐。年开放至今,他已接待了1.6万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有干部、职工、农民,也有文化工作者,还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白衣天使。这间充满“回忆”的博物馆获得了大家的赞许。
王积稼在自己开办的嘉禾博物馆内练习书法。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甘肃省图书馆副馆长李芬林在留言簿上写道:“漫步嘉禾博物馆,如穿越中国历史空间长廊,除了震撼,便是钦佩与感动。”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家,比年增加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家。“十三五”期间,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每25万人就拥有一家博物馆。
博物馆成了王积稼修身养性的净土。每天在里面看看书、修补修补旧物件,是他生活中最大的满足。
“金石可人,博物友我”。7月25日,王积稼平生以来第一次参加短视频创作培训课程。他希望利用新媒体,让更多的人体味老物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