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甘肃定西
采访者|焦健
甘肃定西是“中国马铃薯之乡”,之前我来过多次,这次蹲点采访的目的地定西市安定区我还是头一次来。第一站我选了青岚山乡大坪村,因为这里修梯田的历史太有名了。走在春天的大坪村乡间的小道上,看着村落、梯田散发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意。不过,村干部眼里的梯田,见证着曾经艰难的奋斗史。
记者:“你以前来这的时候这地不是这样的?”
刘玉秀:“我以前来的时候都是大块的陡坡地”
坐落在山间的大坪村干净整洁
大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秀是跟我讲历史最多的人。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眼不花背不驼,一着急走起路来我还得撵她两步,不愧曾经是风风火火的铁娘子。刘玉秀说,60年代,她刚嫁到大坪村的时候,满眼都是陡坡地,浇点水往下流、施点肥往下跑,松松土,土块也能顺着山坡一路滚下去。
记者:“这个地以前叫做‘三跑田’是吗?”
刘玉秀:“三跑田,后来就变成‘三保田’了,就是‘保土、保水、保肥’”。
如今年过七旬的刘玉秀仍然身体硬朗
年10月,山西大寨修梯田的事儿传到了大坪,刘玉秀和40多个社员把铁锨一扛就上了陡坡地里修梯田。干了十几年,亩梯田层层叠叠。
刘玉秀:“到后来梯田修平,一亩小麦斤到斤。洋芋加上些肥料,三四斤的都有呢。”
中间长辫子的姑娘就是修梯田时候的“铁姑娘”刘玉秀(安定区委宣传部提供)
山干水枯人穷苦,如何吃饱肚子,曾是大坪村人每天都要面对的严峻考验。联合国官员还曾断言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修梯田是大坪村人最骄傲的事儿,即使问起他们修梯田吃的苦,他们还是会感念修梯田的好。
上世纪七十年代,定西市安定区兴修梯田的场景(安定区委宣传部提供)
走在村民冉继萍家的地头,我有些敬佩这个从苦窝窝里长大的女人,她的脸上看不到苦难。她爱笑,喜欢颜色鲜亮的衣服,去城里也会戴上珍珠项链。
冉继萍跟我讲,她其实很喜欢读书,高一那年却因为交不起三块八毛钱的学费,辍学出去打工。这个话题,是我唯一一次见她红了眼眶。
冉继萍:“像现在过这样的日子,以前根本很不敢想。”
21岁结婚之后,家里十几亩地,种着小麦和豆子,收成不好,卖不上钱。直到年,又承包了十来亩地种马铃薯,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当年试种了个新方法——黑膜马铃薯,一共25亩地卖了将近6万块钱。
冉继萍:“我一天要卖三四趟呢,车大的话一车洋芋奖金卖0块钱。从地上到天上一样,不敢想。”
村民冉继萍在妇女编织培训班上学习编珠串
日子好了,冉继萍也有了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前几天我想去她家看看,在安定区组织的妇女编珠串培训班上找到了她,当时她正在学用小桃核编织颈椎枕。
冉继萍:“像这个我们自己做的就自己拿回去了,家里有老人,可以对颈椎好。如果以后想做,他们可以提供原料,一个八块钱,他们回收。”
下午5点,冉继萍急着往家赶。她说今天掌柜的也出去了,圈舍里的小尾寒羊还等着她喂。我俩搭车从培训班赶回了大坪村。
冉继萍:“快进来,你看你也没喝口水。”
记者:“没事,我带着呢。”
冉继萍:“你等等我,我去换个衣服……”
冉继萍家羊舍里的羊羔毛色很干净
推开羊舍,羊叫声不绝于耳。我眼前的这几十只羊,毛色几乎是纯白的。冉继萍先是拿起门后的小笤帚,把饲料槽里剩下的渣滓扫到一起倒了出去,又去隔壁的小屋拿新的口粮。
记者:“玉米杆和苜蓿都有是吧?”
冉继萍:“对。”
记者:“这边吃的不一样吗?”
冉继萍:“这是要出栏的,给他们加料呢,饲料少加一点……”
冉继萍家里的小樱桃树开出了粉色的小花
把玉米杆、苜蓿放满了一个废旧的浴缸,冉继萍边拌第二天早上的饲料边跟我聊,她这些年一边种马铃薯,一边倒茬轮种牧草,再加上肉羊养殖,日子也好过了。最让她欣慰的是,四个孩子里出了三个大学生,还有一个今年评了公司的三八红旗手。
春耕正忙的时节,站在山梁上,目光所及之处,像五线谱一样的梯田交错有致,点缀着一片一片粉紫色的杏花、山毛桃花、樱桃花,农户们忙着整地、下种。这一顺势而为的耕作方式,就像撒落乡间的音符。
如今的定西市安定区,层层叠叠的梯田像遍布在天地间的五线谱(易思耿摄)
梯田上种的马铃薯不少,曾经的“救命薯”、“温饱薯”,现在可是家家户户的“致富薯”。我这次蹲点采访的定西市安定区,更是“中国薯都”的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县级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梯田上,我碰到了贫困户张乾。他正在去年秋天铺好的黑色地膜上熟练地扎出一个一个碗口粗的深洞,旁边的人把马铃薯种子扔进去,填平。
记者:“黑膜的土豆和以前的土豆有什么不一样?”
张乾:“产量,跟不铺膜的露天土豆要多一半。”
春耕时节,定西市安定区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马铃薯种子
现金收购,这也是村民们跟我聊到的一个种马铃薯的大变化。过去他们最怕薯贩子“打白条”,有时候看着上万斤的马铃薯过了称,拿到手的只有多块钱。
记者:“咱们现在这个洋芋给哪儿送?”
张乾:“给蓝天集团现金收购。老百姓高兴得很,当然要现金额。像过去给私人,两年三年要不上钱。”
距离大坪村一小时车程的安定区称钩驿镇这两天正在投放马铃薯种子,我特意去现场看了看。中午一点多,一辆装着30多吨马铃薯种子的半挂车开进了镇合作社。
这次拉到称钩驿镇的庄薯三号种子,是今年年初,政府对农户的种植意愿先行摸底统计出来的。定西一家马铃薯淀粉行业的龙头企业——蓝天公司从种子原产地甘肃庄浪县拉过来,这就要交给签了订单的农户去种植。
村民在定西市秤钩驿镇合作社领取马铃薯种子
企业找好市场订单,联合社、村级合作社、农户层层签合同。安定区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脱贫攻坚的载体,围绕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助推产业扶贫。
投放种子的全过程,称钩驿镇合作社负责人张庭发一直在场忙着张罗。他说,合作社就是个枢纽,就要为农户忙。
张庭发:“蓝天把种子投放到合作社,合作社然后给老百姓。我到收获的季节是按一斤4毛钱的价格订单回收,我是一斤4毛5的价格给蓝天。”
记者:“中间这5分钱呢?”
张庭发:“就合作社的辛苦费。”
蓝天公司董事长李幸泽,人年轻,很有想法,他反复跟我说,他对自己现在做的事儿挺满意,觉得勾连市场和成千上万的农户,这是干事儿的动力。
“今后要做的就是,让农民变社员,社员变会员,会员变股东,最终将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改造成若干个合作社参股的股份制企业。”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