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柳娜
哪里有戏台,哪里就有平凉市青年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原市青年秦剧团)演员的身影,他们的足迹遍布陕甘宁周边广大农村,每年演出秦腔戏三百余场。
上个星期,平凉市青年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在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龙头寺演出。今年受疫情影响,公司正式接戏从7月份开始,三个月来,邀约排得满满当当。
10月29日晚6点,龙头寺飘起了雪花,冷意刺骨。这时,离《闯宫抱斗》演出还有1个小时,戏台后一片紧张、忙碌。
后台的箱子既装道具又充当化妆台,演员们对着镜子画起了戏妆。粉扑儿在演员手中翻飞,空气里瞬间扬起各色粉尘,香腻的气味四散开。虽然条件有些简陋,但演员们的化妆却显得十分娴熟。
《闯宫抱斗》是秦腔传统剧目,主要讲述殷商时期,纣王不仁,宠信妲己,残害忠良,枉杀无辜,大臣梅伯、杜辉闯宫进谏。纣王立斩杜辉,以火柱烤死梅伯,妲己又与费仲设计,诬陷正宫姜后谋刺纣王,致其被赐死。
如何将一部大型秦腔传统历史剧演绎好?今年年初,公司总经理,也是主要演员的王俊民对《闯宫抱斗》剧本进行了改编,将原本关联度不大的两个“抱火柱”“抱火斗”故事线条交叠、糅合在一起,显得主线更为清晰,故事更有张力,也更易让观众看懂和接受。
听说要演大戏,演的还是他们喜欢的《闯宫抱斗》,许多村民搀扶着老人,抱着孩子、骑着自行车、摩托车赶来,风尘仆仆的脸上全是期待和热望……
不一会,台下人坐满了观众,大戏即将开锣。
早早化妆完毕的王俊民站在角落里,早早进入了剧情,他仔细揣摩着人物的内心。身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雷开元的弟子,王俊民在戏迷心中声望颇高,他对每部戏的演出都抱持着认真的态度,目的是为了“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
在这部戏里他饰演的是梅伯。“梅伯因耿直进谏,被纣王‘炮烙’。面对酷刑,梅伯没有贪生怕死,而是慷慨陈辞。‘文死谏,武死战’,成为儒家奉行的忠君爱国的道德典范。所以,一定要把他那种高洁正直的君子品格演绎到位。”王俊民说。
舞台上,“梅伯”怀抱杜辉首级,情绪已到达顶点,蹬板带甩梢子耍髯口等技巧的运用,加上催人泪下情绪饱满的哭腔,将此时此刻悲伤愤慨的心情,淋漓尽致展现于舞台之上。
“抱火柱”是这部戏里最精彩的部分。当脱去上衣的梅伯赤身由两名武士用绳子强拉抱柱炮烙,现场观众的心都被揪紧了。他们屏住呼吸,他们默然叫好。
雪花飘洒着,冷意侵入王俊民舞台上光裸的身体,但他的心里像有一团火,燃烧不尽。
那是他对秦腔的痴爱啊。透过观众的掌声,沉沉的夜幕,他似乎看到了从前那个小小少年的身影。
16岁,从王俊民进入静宁县秦剧团开始,便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秦腔,20多年前的年,王俊民意识到国营剧团“大锅饭”的体制,终将束缚艺术的发展和生产,将来一定会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走市场化的道路时,他便一边上班一边创办了平凉市青年秦剧团。
年,进入平凉地区秦剧团不久的他,为了更好地经营剧团,他选择了独立单干,带着40多名演职人员,去农村演出。
在农村,戏曲是最贴近老百姓,也最普遍的娱乐方式。那里,有他们的市场和观众。
王俊民说:“静宁、庄浪、天水等地的戏剧市场十分火爆,看戏的人很多。”戏演得多了,他总结出了各地观众的不同爱好:天水戏迷喜欢看斯文戏、剧情戏,静宁观众爱看唱得动情震撼,打得酣畅淋漓的武戏……只要对路了,十里八乡的观众都会赶来看戏,把戏台周边围得水泄不通。
“我们走到哪儿,观众跟到哪儿。”王俊民说,一年演出多场,演出最密集的正月要演近50多场戏,每天两场雷打不动。《闯宫抱斗》《大升官》《铡美案》《出五关》《金沙滩》《海瑞私访记》《金麒麟》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我们每到一地,都得自己拿行李,自己找住的地方。一切因陋就简。“王俊民说。戏曲人在绚丽的舞台背后,藏着的是辛酸。他们住过窑洞,住过收粮食的小屋,也住过学校教室——放下铺盖卷就是一张床。
“团里人能吃苦,住得差,吃得差,没人抱怨。”王俊民觉得,大家都有心劲,只要观众肯给掌声,为他们叫好,就觉得一切值得。
“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在他们的演出过程中,常需要随着剧情不停地转换不同角色,而每一台戏,一个演员往往需要饰演两个以上角色,登台下台不下七八次。
演老戏,也排新戏。公司一点点丰富剧目。每一部戏,从编剧到每个演员去演好自己的角色,都是一个艰难却又一定会蜕变的过程。
公司的演职人员都知道,要演好戏中的每个角色,首先要掌握人物的性格,仔细体察。其次,演出的成功与否,要看体察的深浅程度如何、对人物角色体会的深与浅。
曾获首届中国艺术节一等奖,甘肃省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国家二级演员田红娟的代表剧目是《窦娥冤》。她演的窦娥悲愤刚烈,忠贞不二,得到了许多行家的赞赏。”挖掘人物的个性和内在是关键,我塑造的各种角色之所以能受到观众的好评,我觉得主要是在表演中运用艺术技巧演出了人物个性。照本演出是对的,但也要敢于在艺术上大胆创新,演出人物个性来。当然,要完成这个过程,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也有个肯定——否定——肯定的多次反复变化过程。”
正是20多年从心志、专业、毅力等方面的锤炼,公司演员的表演水准愈发精湛,舞台造诣也愈发深刻,国家级学员达到十名。
“从没觉得累,觉得苦,这个行当一干就迷上了。”这是公司所有演职员工的心声。而王俊民,也觉得当年那个少年,并未有一丝丝改变。“坚守是一种力量和信念。”这些年,他们的铁杆戏迷越来越多,有公务员、有老师、有农民、有工人……
走进这个团队,能感受到一种如亲人般的温暖和相携相守。
“心太齐了,你看我们现在公司里46个人,一有演出,一通电话,一会就聚集在一起了,装道具、搭戏台,前一天半夜还在路上颠簸,第二天戏就能准时上演。”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须生张安学说。
“开饭了!”采访间,刚下戏台,还没来得及卸妆的演员们奔赴“厨房”。临时搭建的厨房只有灶和锅。这时,已经晚上11点了,“为了演戏,我们还没吃晚饭呢,不过,我们都习惯了什么时候演完什么时候吃饭。”演员楠兴定说。
食物的香气飘散,青菜、萝卜一锅烩菜,便是演职人员丰盛的晚餐。他们边吃边说笑,昏黄的灯光照着他们带着戏妆的,明媚而生气勃勃的脸,温馨暖人。
这些成绩记录着他们的骄傲。年,公司代表甘肃优秀民营院团参加由中央文旅部举办的”全国民营优秀院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同年荣获“中国秦腔传承行动-名师高徒”“最具精神传承奖”和”优秀院团奖”,公司20余名参赛选手均获得“优秀奖”;王俊民获得“观众最喜爱的演员最高荣誉奖”,还代表甘肃省优秀院团参加中央文旅部举办的“全国文艺院团长培训”。
与艺术同生,与事业共荣,与市场接轨,这正是一个民营院团之所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