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间的审美水平受到文人阶层的影响而有所提高,实用与审美相互结合。文房用具的兴盛反映出当时重文的风尚。砚为文房四宝之首,宋代陶砚不仅是实用品,也逐渐成为可欣赏的工艺品。
魏晋时期就有了二足圆陶砚、圆形陶砚、长方形陶砚、箕形陶砚等泥质的灰陶砚。唐代则流行箕形、多足圆形、龟形等造型的陶砚。宋代陶质砚,多为泥质的灰陶砚,质地坚硬。多为模制成型,并整体磨光。宋代流行长方形的抄手陶砚,抄手砚因为体积轻便,易于拿取而命名。宋抄手砚的造型一端低,一端高,底挖空,两墙足,造型简洁,线条流畅。
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艺术,经过后世的逐步完善其烧造工艺,发展至宋代,成为“四大名砚”之一,达到制作澄泥砚的鼎盛时期。宋代澄泥砚还解决了贮水微渗现象,并且质地上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有“着墨如澄泥不滑”之说。
宋代的澄泥砚注重器形,主要造型有风字形、石渠形、避水形、石函形、钟形、琴形、斧形、虎符形等,造型简约而大气,柔美不失刚劲,风格儒雅含蓄,流露出的文人的气息。
在尚武轻文的元代,澄泥砚一改宋代造型典雅的风格,外形变得古拙厚重,具有粗犷简洁的风格。造型多以动物型、人物型、花卉型为主体。如元代的蝉形澄泥砚,体积硕大,造型浑圆,风格粗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手工业与商业空前繁荣,市井文化得以兴盛,教育和娱乐兼有的儿童玩具受到大众的喜爱。在众多的玩具中,塑形陶偶倍受欢迎。《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载,“儿童玩具,名件其多,尤不可悉数。”宋金流行的陶塑童子当时称作“摩喉罗”。据文献记载,南宋时七月七日乞巧节有土偶“摩喉罗”。“摩联罗”一词源于古印度佛典中的“摩喉罗迦”,为梵语译音,原意指佛教神名,亦称“磨喝乐”、“罗喉罗”、“魔合罗”。
宋代,七夕以摩喉罗为妇人宜子的象征,所以摩喉罗是当时七月初六、初七晚上乞巧时的是必备之物,造型也演变为孩童的形象。以摩喉罗为代表的塑形类玩具带动了两宋时期苏州、杭州、廊州地区民间陶塑玩具的发展。其中儿童陶塑的“泥孩儿”,表情丰富生动,活泼可爱。还有一件胡人踏鼓蹴鞠陶像,造型活跃,这些陶像皆黄黑色细泥模压火烧而成,充分显示了制作者高超娴熟的制作技术,代表了这时陶塑玩具的塑形水平。另外,在该遗址不远处的宋代古井中出土二件井神的陶塑像,男女井神满脸笑容,宽袍长袖。这种捏塑的陶制“泥孩儿”玩具,在宋代非常流行。
两宋民间杂剧盛行,宋代杂剧有用傀儡进行表演的情况。据《宋史乐志》载《云韶部》有“杂剧用傀儡”一语。两宋时期在傀儡戏盛行的情况下,民间玩具与其结合开始岀现了一种类似傀儡戏的游戏,在孩童之间盛行起来。这类儿童游戏中所使用的傀儡多为可以活动的陶制玩偶,与木偶采用木刻的形式单个雕刻成型相比,陶制玩偶多釆用泥模成型,更便于批量化的生产,这可能也是陶制玩偶兴盛原因。
年在西安西大街一口古井发发现了18件头像陶塑玩偶。这些只有头部单独出现的陶塑,下端都有一小孔,可以用以插木棍。这组头像陶塑玩偶形象有官吏、仕女、力士、土地神、猴头、天王等。这组陶塑制作精巧,雕刻细致,形象逼真。
学者贾麦明、杜文认为这批泥塑头像是提线玩偶的头部,本人认为应该是杖头玩偶的头部更为合理。两宋时期流行的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操纵动作的木偶。杖头木偶的头部和身体的活动操纵装置主要是插于头部的木杖,可以掌握木偶,它既是肢体,又是操纵装置;二是两根与手相连的用竹和木制作操纵杆。木偶的操纵杆略为弯曲,约66厘米长,手指活动机关的拉线和按钮也附在操纵杆上。表演时,演员一手举着杖杆,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演唱,故又称“举偶”。宋代所出的这一批了陶制玩具的形制,应该是模仿杖头傀儡木偶而制作的杖头陶玩偶。
宋金时期流行的另一中形式的陶玩具一陶模,是由“摩喉罗”偶像逐渐演化而来的陶玩具。陶塑玩具多釆用模范成型的方法制作,受到模范工具及制作工艺的影响,形成了陶模一类的民俗陶制玩具。目前,在河南、宁夏、甘肃、山东、陕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宋代的陶模。开封地区出土了题材丰富的宋、金、元时期的陶模。苏州市大石头巷出土了“磨喝乐”陶范十余件,考古学者据此判断此地为当时手工业聚集的宋平江城平权坊遗址。
陶模的内容题材广泛,反映出宋金时期民间风俗信仰及生活的面貌,主要五类:第一类为以童子形象为主题的内容,如手持莲花、荷叶、绣球的童子,也有卧童、婴戏、童子礼佛等内容。小儿的形象多塑造的活泼可爱。第二类为民间市井人物。如侍者、持童妇人、挑货担人、说唱艺人等。第三类为祈佑吉祥的动植物及文字图案。如鱼纹、龙纹、虎纹、鱼化龙等。第四类为观音、天王、明王等有宗教题材的佛道神像。第五类为神话民间故事、鬼怪人物等。如甘肃省庄浪县水洛镇出土的五神伏龙陶模,正面为浅浮雕的一条巨龙,张牙舞爪、怒目圆睁、奋力腾空,有五位神仙正在与巨龙搏斗,五神的神态各异,造型逼真。画面的布局疏密有致,线条流畅自如,刻画细致入微,形象传神。
陶模的制作皆为陶泥模制,然后进行细部刻画修整,器形规整,工艺精致,烧制坚硬。制作陶模时利用陶范成型,模凸范凹。据魏跃进先生总结,宋代陶模制作工艺流程为:先就地选取细腻、胶泥质的粘土,对其进行过滤、踩制、搓捏等工序的加工。然后把和好的泥覆盖在原始模内,进行压印和修整,做成泥范。其中凸型陶模属于制范的模,简称阳模。凹型陶模可作为制模的范,简称阴模。泥模脱模后,进行修整和阴干。最后,入窑在°C—°C的温度中烧制成陶模。
陶模的设计构思奇巧,造型别致。陶模的设计尺寸多在2—10厘米之间,适合人手的把玩。陶模的基本形状多为椭圆形,也有方形和特殊形。陶模的构图根据模子的基本形状进行适形的设计,布局均衡。陶模有高浮雕、浅浮雕两种形式,艺人们通过运用塑、雕、刻等工艺手法来准确的表达浮雕图案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写实生动,造型结构准确,儿童活泼跃动,女子端庄秀美。神怪塑造则夸张变形,注重神似和动态。北方地区的陶模端庄秀美,表现宗教神祇的题材较多。南方地区的陶模婉约精致,表现世俗生活的题材较多,二者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体现出了小巧精致、俗雅结合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