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卫小亮张苏洲
近年来,农行甘肃平凉分行立足全市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将金融扶贫作为深化服务“三农”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政策、人才、产品、服务等多方面优势,着力将党和国家扶贫方针、政策转化为履行经营使命的高度自觉,将总、省行一系列决策部署转化为一件件生动的经营实事。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从精准脱贫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农行平凉分行从不停歇、永不止步。
关键时刻的大行担当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各行各业一度“停摆”,更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平凉分行以超常规的担当和作为,坚实扛起金融扶贫的重大责任,以“富民产业贷”为抓手,依托特色产业项目,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模式,按下信贷投放“快进键”,跑出金融扶贫“加速度”,为广大农民下了一场增收致富的“及时雨”。
崆峒区脱贫攻坚支柱产业——红牛养殖受疫情冲击较大。因产业链循环受阻,多数养牛户资金周转困难,生产经营难以维系。
崆峒支行扶持多年的大寨乡大寨村养牛户王勇强去年建起了自己的牛棚,日子也一天天地红火起来。原本打算再进一批种牛,扩大养殖规模,但肆虐的疫情几乎让他连摊子都守不住了。一无资金购买种牛,二无资金续购草料,眼睁睁地看着库里的草料越来越少,王勇强整日忧心忡忡,生怕多年苦心经营的好光景“烂”在疫情里。
崆峒支行得知情况后,迅速开辟“绿色通道”,仅用不到一周时间为其发放了万元的“富民产业贷·养牛贷”。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发放下来,王勇强只往营业网点跑了一次,其余环节都是客户经理上门服务。借着这笔资金,王勇强引进了89头优质种牛并续购了草料。“农行富民产业贷手续简便,放款速度快,解决了我资金短缺的问题,真是雪中送炭!整体这万在年给我产生的经济效益实现净利润在38万到40万左右。”王勇强情绪十分激动,“养牛这个道路上一路走来,都离不了农行的大力支持。我相信我的牛会养的越来越好,带动贫困户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走出更好的路子。”
事实上,这并不是王勇强第一次贷款,自年开始承包牛棚,王勇强就在崆峒支行贷款10万元,后来崆峒支行逐年提升额度,扶持他的养牛事业。现在,王勇强已经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共带动了周边7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崆峒区养牛产业规模大、户数多,南北二塬山高沟深,养殖户居住分散。为确保不落下任何一户需要扶持的养牛户,崆峒支行富民产业贷党员先锋队队员每天早晨七点出发,带上干粮和水,力求八点前到达村社开展工作。每天回到单位,往往已经是晚上八九点,他们顾不上回家吃口热饭,就开始加班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录入白名单,查询征信……直至深夜,信贷部门仍然灯火通明,没有一人愿意落下当天的工作。家人送来的饭菜放了好久,热饭渐渐成了冷菜,最终原封不动地带回家。40多天“5+2、白加黑”地连续工作,每天靠方便面、白饼和冷水充饥,使先锋队员们满脸疲惫,嘴唇布满干痂,嘴角尽是水泡红疮,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这句唱词,生动地诠释了崆峒支行党员先锋队的责任担当和敬业精神。
静宁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全县苹果产业迅速发展,静宁苹果已形成品牌,远销“北、上、广”等主要城市和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静宁农村里,几乎家家都种苹果,不少农户靠苹果致富。
静宁县威戎镇杨桥村的苹果种植户杨光种植了几十亩果园,受疫情影响,苹果压在库里出不了,赶上苹果施肥的季节,杨光急需一笔肥料资金。静宁威戎支行在短短3天时间里就为他发放了10万元的“富民产业贷·苹果贷”。
“这段时间,资金特别紧张。前几天正好农行大力宣传富民产业贷。这个(贷款)利率低,我前几天申请的,今天已经到位了。我感觉放款的速度很快,利率又低,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杨光喜出望外。
疫情期间,静宁威戎支行行长赵彦宁带领客户经理们进果园、走村镇、入农户,一边宣传“富民产业贷”业务知识,一边收集基础资料,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第一时间发放贷款。“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也作为一名党员,在疫情期间需要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向老百姓宣传各种惠农政策,了解老百姓的信贷需求。虽然平时比较辛苦,但是看到老百姓从中受益,我们也是觉得这个工作非常值得,非常有意义。”赵彦宁的话和他做人一样朴实。
客户刘瑞安在灵台县经营一家购销农副产品和种植苹果的商贸公司,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整个生意“暂停”下来,特别是对果园的正常经营管理带来较大麻烦:果园聘请的技术人员等发工资,果库用水用电需要费用,果树春季修剪面临支出……,这一切都成了刘瑞安这个春天的沉重包袱。“还没见一分钱的收入就要往里赔,这可怎么办?上哪儿找这么多的钱支撑这个摊子?”刘瑞安焦躁不安,嘴里一根烟接着一根烟。
就在老刘犯难的同时,灵台农行员工正在独店镇开展富民产业贷业务宣传,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摸底。刘瑞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咨询了农行业务宣传人员,并索要来宣传资料详细了解起来。“像我这种情况可以贷这种款吗?”他犹豫地问到。“你的情况我们初步了解了,你等电话好了!”宣传人员热情地回复老刘。
这天一大早,刘瑞安接到农行电话,叫他到灵台支行营业室办理贷款。“像我这情况谁愿意贷,躲都躲不及,没想到在农行还真贷到了”,老刘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农业生产本身就需要大量前期资金投入,加之今年受疫情影响果园复工复产资金更加紧张,我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筹够钱。正当我日夜犯愁时,灵台农行员工来我园上门开展摸底调查,并向我推介了“富民产业贷”,刘瑞安激动地说到。“而且富民产业贷利率低、手续少,我第一次就贷到了30万元,给我解决了大问题”,老刘又乐呵呵地补充道。
疫情期间,灵台县支行以富民产业贷为抓手,以党员干部为中坚,采取“分区作战、精准识别、联动服务”的信贷服务模式,通过精准识别实现信贷资源的“精准滴灌”。
今年来,平凉分行实施“抓部署促思想认识再提升、抓辅导促业务能力再提升、抓调查促审报效率再提升、抓推动促投放进度再提升、抓防范促管控水平再提升”的“五抓五促五提升”策略,成立由名党员组成的25支富民产业贷作业团队党员先锋队。按照“优选产业、团队作业、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大富民产业项目调查准入和贷款投放,形成以崆峒红牛、华亭中药材、崇信蔬菜及灵台、泾川、静宁、庄浪苹果为主的12个传统特色产业、成熟专业市场、优质企业供应链项目,覆盖全市7个县(市、区)、96个乡镇。累计发放4.28亿元,惠及户农户和企业,为疫情“加试”下的脱贫攻坚注入了金融活水和强劲动力。
支持挂牌督战的硬核作为
朱家涧村位于泾川县王村镇泾河北面贫困片带深度贫困区,共5个村民小组户人。年6月底整村搬迁至王村街道,剩余未脱贫人口28户71人,贫困发生率18.93%。被国务院列为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村。
为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平凉分行将朱家涧村作为扶贫主阵地和主战场,精准有效做好金融服务。
开展村情调研,找准扶贫工作着力点。市分行确定一名党委班子成员挂点指导该村金融扶贫工作。省、市行及泾川支行通过实地考察、与村委及驻村帮扶工作队座谈、访谈贫困户等形式,深度沟通对接,摸清基本情况,了解群众需求,共商金融扶贫措施,着力解决好各类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金融超市,使村门口就有服务点。该村移民新村建成后,第一时间在村口超市设立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并安装智能POS,使村民足不出村办理小额取现、转账汇款、电费、电话费代缴等业务,有效保障群众基础金融服务需要。发放扶贫贷款,筑牢发展产业支撑点。深入开展信贷需求摸排和农户信息建档,为4户果蔬大棚种植经营户发放贷款32万元。预计为每户带来经济收入6万元。因利率低于同业,还可为每户节省近元利息成本。宣讲金融知识,做实惠农服务落脚点。在帮扶调研和农户信息采集建档过程中,积极向农户宣讲脱贫攻坚和金融扶贫政策、金融常识、基础金融产品和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等知识。引导村里群众办理农行掌银、Ⅱ、Ⅲ类账户等免费金融产品余户,面对面、手把手教会农户使用,实现农行服务“不打烊”。加大消费扶贫,破解群众增收关键点。为使农户大棚里的果蔬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市、县行通过工会和职工食堂采购、动员员工消费扶贫等形式,累计购销该村农户甜瓜、青椒、西红柿等果蔬5.6万余元。
朱家涧村第一书记杨苍龙,“身为国务院挂牌督战村的第一书记,我身上的责任很重,压力也很大。农行的帮扶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也让村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三农”战场的忠诚战士
“扎‘根’三农阵地,‘厚’植发展动能”。其人正如其名。刘根厚,现年54岁,中共党员,庄浪县人,年参加农行工作,先后在农行庄浪支行、平凉分行会计、财务、运营等多个岗位工作。
“庄浪山水养育了我,我还想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市分行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岗位到龄转岗后,“闲”不住的他,主动请缨到市分行定点帮扶的庄浪县永宁镇陈湾村从事帮扶工作。年3月,市分行党委委派他任陈湾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在“三农”金融阵地拼搏奋斗30多年后,他又转身投入鏖战正酣的脱贫攻坚战场。
庄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六盘山特困片区重点县和甘肃省58个特困片区县之一。陈湾村位于庄浪县永宁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总人口户人,耕地面积亩。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元,剩余贫困户10户38人,贫困发生率5.06%。为获得详实的村社资料,刘根厚带领2名帮扶队员,放弃休假,牺牲晚上和周末时间,一户接着一户、一遍连着一遍“过筛子”式地走访调查,在很短时间内摸清了陈湾村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组织建设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结合调研情况和贫困户发展意愿,认真梳理贫困村出列、贫困户退出的关键症结,逐户“把脉开方”,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建立目标、任务、措施“三个清单”,推动工作目标进度化、工作进度责任化。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倾力帮扶,陈湾村贫困人口数量、占比逐年下降。年全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升至元,未脱贫人口减至1户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3%。
上任后,刘根厚立即投身村务工作。多次召开动员部署会议,统一村社干部思想,凝聚集体智慧,制定三年扶贫规划和“九大冲刺行动”实施方案,突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发展目标。作为第一书记,他特别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正确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做到尽责不越位,倾力办实事,着力谋长远。通过走访、谈心等形式,时常与村支部书记交流工作、会商措施。围绕以“强化‘四个意识’和政治担当,推进组织创先、机制创新、作风创优”的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协助加强村支部建设,落实“三会一课”,指导村“两委”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等村务制度。使村里各项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积极协助村“两委会”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刘根厚与贫困群众同住、同吃、同劳动,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抓基础设施改善。整修村镇交通要道、修建村社产业路、改造排洪渠、援建垃圾堆放点、修补饮水泉……处处可见刘根厚带头劳动的身影。一件件惠民实事落在了村民心坎儿里。抓致富产业培植。借助多年金融工作经验,为9户贫困户协调落实“富民产业贷”、精准扶贫贷款等产业启动资金万元。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起更加稳定的利益连结机制和脱贫长效机制,激发农户种植、养殖热情,激发内生动力。全村种植马铃薯、大蒜、饲草玉米等经济作物达到亩。
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达到7.17万元,向95人(次)贫困户分红6.67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双增收。抓劳务输出。通过宣传动员、提供信息服务等,输转贫困户劳动力人外出务工,人均务工收入达2.5万元。抓政策兜底保障。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倾斜政策。为16户39名低保户落实享受低保补助。选聘理发员、林果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23名,享受年补助资金元到元不等。以“3+1”清零冲刺行动为契机,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3户,为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协调落实教育资金6.45万元。村里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经济“从弱到强”,贫困群众生活越来越好,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整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将和同志们一道咬紧牙关、守好阵地,坚决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确保全村群众按期脱贫。”对最后阶段的攻坚冲刺,刘根厚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