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标建筑,老照片见证平凉城70年变迁澎

                            

地标建筑,老照片见证平凉城70年变迁

立秋后的平凉城市夜景,可谓是美轮美奂,泾水河畔华灯璀璨,高楼大厦熠熠生辉,漫步在滨河路与城市公园的市民,尽享舒适凉爽、惬意生活。

翻看拍摄于上世纪的平凉城老照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城市面积狭小、街道逼仄、青砖瓦房、农田环绕是基本场景。彼时的平凉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陇东小城。

平凉老东城门——朝阳门

平凉老城主街道

老中山桥

说起地标性建筑,上世纪解放前后的平凉城,我们至今能够在影像资料中看到的,除了高高耸立在城东的大明宝塔,还有老中山桥、老八里桥、老城门楼子、老百货大楼、老人民剧院等。

70年沧海桑田,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平凉城市在变,建筑物也在变。如今,有些原来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消失,有些还在,只是换了模样。

大明宝塔,俯仰城市五百年

浏览平凉历史影像,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建筑物,除了巍峨壮观的四座城门,就是那座高高耸立在城东的宝塔了。城墙、城门如今已不复存在,唯有宝塔依然傲立。宝塔也叫延恩寺塔,因始建于明朝,故又称大明宝塔,距今约有年的历史。

几百年来,位于城东马道门外宝塔梁上的大明宝塔,作为平凉城的地标性建筑,其形制结构充分体现了明代佛塔建筑的艺术风格,与崆峒山的凌空塔遥相呼应,堪称平凉“古塔双璧”。“槐荫古塔”(又称“古槐塔影”)被誉为平凉八景之一,为古今文人雅士所津津乐道。

解放前,无论是民国记者还是二三十年代传教士拍摄的大明宝塔,始终是平凉城里最醒目的建筑物。它高高耸立在城东高地上,俯视着这座城市年的风雨沧桑,世事变迁。

据记载,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显然是拍摄者站在平凉城外高地上俯拍的。从景色来看,照片估计拍摄于冬春季节,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山峦,一片荒凉。那时的城墙尚且完好,宝塔就高高耸立在城郭之内,数十里外都能看到,显得鹤立鸡群,一塔独秀。

民国时期,塔内楼板楼梯被毁,无法攀登,塔院成为兵营,冯玉祥曾在此创办军事学校,培养抗日将士,附属建筑拆除殆尽。

上世纪五十年代,平凉曾多次发生7.0级以上地震,宝塔六七层被震裂8至10公分,塔刹被震倒。解放后,这里曾设学校或为机关驻地。年,被省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以来,大明宝塔所在地一直是平凉闻名遐尔的风景名胜地,游者乐此不疲。年,在此设立了平凉地区博物馆,撒地设市后更名为平凉博物馆。年,甘肃省文化厅拨专款10万元对宝塔进行了维修。近年来又投入巨资全面改造了宝塔梁环境设施,建成了集历史文物、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宝塔公园,免费对外开放。年,宝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平凉博物馆搬迁新址,博物馆变身平凉美术馆。

作为平凉城市及文化建设的重要见证之一,年来,这座皇家修建的宝塔,一直高高在上俯视着平凉城。改革开放40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如今仰视着平凉城的大明宝塔,虽然仍是平凉地标性建筑之一,但它已不再是城市的唯一高度。

大明宝塔俯仰之间,见证了平凉中心城市建设70年的变迁史。

百货大楼,城市商圈的蝶变

新民路,在平凉城一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既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商业圈,也是这座城市的一处洼地。

黑白照片上的这幢建筑物,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平凉百货大楼,它就座落在新民路上,大楼共有五层高,是当时平凉城最高的建筑,也是标志性建筑之一。

原平凉百货大楼

时光回溯到平凉解放前后,从解放军入城后的庆祝仪式照片上,以及一些保存在档案馆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平凉城,除了解放路有一座三层楼房建筑物,其他全是低矮的平房。

上世纪80年代的商店

现年86岁的市民杨国胜回忆,百货大楼是当时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场,经营大小百货、五金、针棉制品和副食品,还有服装鞋帽、文化用品、五金电器、自行车等,商品种类齐全、顾客如云,而且都是凭票证购买。

七十年代居民在百货大楼选购商品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物资紧缺时期,百货大楼为平凉人民的物资保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向纵深发展,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平凉百货大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步步走向衰落。年,一座新商厦在百货大楼对面开业运营。几年后,百货大楼变成了“购物广场”。时光进入21世纪后,老百货大楼的周围陆续建起了许多大型商场、超市,无论是商场规模、货物档次还是经营品种,都要比老百货大楼更大更高档更齐全。

年9月的新民路街景姚志强摄

这些年,随着平凉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中心商业圈正在逐渐北移。柳湖路沿线、绿地广场以及广成路的商业氛围渐浓,大有取代新民路之势。然而,那座曾经辉煌一时的老百货大楼,仍然矗立在很多平凉人的记忆中。

人民剧院,市民的精神高地

如今的平凉人,很难想象上世纪前半叶的平凉人,都会有哪些业余文化生活?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就连听收音机、看电影,也是少数人的娱乐方式。赶庙会看大戏,估计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平凉人惟一的精神享受了。

史料记载,平凉人第一次看电影是年,来自西安的一个旅行团,第一次把电影带进了平凉。平凉解放后,随军电影队在平凉县城公映《解放石家庄》、《清风店战役》等战地纪录片。不过,那个时候的平凉城,没有影剧院,只有“露天影院”。

解放前遗留下来的旧商业门店

年,平凉军分区在县城建起一座“解放电影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平凉第一座电影院。年,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更名为“人民电影院”。年,改名“东方红电影院”。

年,在南门什字修建“人民剧院”。年,修建华亭安口电影院。至年,先后建起了灵台县电影院、崇信县电影院、静宁县电影院。年,修建地区影剧院、华亭县影剧院。至年,修建庄浪县影剧院、灵台县影剧院。据统计,八十年代末,平凉地区七县(市)和区直共计有23处演出、放映场所。

年9月拍摄的平凉剧院姚志强摄

人民剧院作为平凉最早的综合性演出场所,建筑风貌有点西洋味道,虽然没有后来修建的地区影剧院那么高大巍峨,但它却承载着很多人的青春记忆,更是几代平凉人的精神高地。当时的人们开大会去人民剧院,看样板戏去人民剧院,看电影约会去人民剧院。后来,人民剧院几经修缮扩建,再后来拆除重建,更名“崆峒大剧院”。

时至今日,崆峒大剧院与平凉剧院依旧屹立在原址上,没有被一轮轮的城市开发浪潮冲刷走,正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地标性。对于今天的市民来说,看电影可以选择的影院很多,不会再选择这两处地方。不过,它们依然是平凉人的精神高地。

来源:平凉日报/秦玉龙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审核:雷勇李一宁梁凤娇

编辑:刘浩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