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八特辑庄浪县最美家庭事迹展播

北京重点痤疮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12/9306228.html
                            

孝老爱亲篇

——记城市社区张晓丽最美家庭事迹

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庄浪县城市社区的张晓丽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家庭,有老有小,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她的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积极进取、乐于助人,成了人人羡慕的最美家庭。

孝行传千里,贤德教万家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张晓丽家来说,那就是家里的老人了,张晓丽的公公和婆婆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对于老人而言,身体时常存在问题,但他们夫妻二人和孩子将二位老人照顾的妥妥当当,从来不会因为各种原因让老人感到不适,一走进老人的屋子,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老人的东西都归置的有模有样,来人一问,婆婆笑眯眯的说都是她儿媳的功劳。如果张晓丽夫妻不在的时候,孙子也会帮忙照顾好爷爷奶奶,看着两位老人入睡后再忙自己的事情。同样,爷爷奶奶将孙子视为珍宝,好东西那绝对是给孙子留着,一天不见也会想的不行,老人对儿媳妇也是看在眼里,爱在心里,逢人就说儿媳好。

有爱才有家,有家就有情

张晓丽在退休后主动担医院片区党支部书记,医院片区党支部书记以来,她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忙完了家里还要忙外面,她老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她每次走街串户,上楼下楼累的腰酸背痛,双脚酸痛回家时,她老公会做好饭菜,洗锅刷碗,还会洗脚捶背,端茶倒水,总之,他会让自己的妻子感到舒适快乐,把工作带来的疲劳感都化解在丈夫的关爱之中。张晓丽对丈夫的爱那更是值得大家学习,默默的为丈夫做了一切,她像爱自己一样爱着丈夫和这个家庭,奉献着自己的全部。说道奉献,张晓丽家庭确实身先士卒的给大家做了好榜样,张晓丽丈夫和儿子都在公安局上班,尤其是儿子在刑警大队,每天都有办不完的案子,走不完的路,很少有时间陪媳妇,但是他媳妇从不抱怨,不唠叨,每次丈夫回家,都能够给丈夫准备可口的饭菜,装好换洗的衣物,有时候怕婆婆担心,还要给婆婆宽心。张晓丽儿媳妇说,老公在外面奔波,她不想还让老公为家里的事情分心,婆婆就是她妈妈,她们娘俩是老公的坚强后盾。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好儿媳,她始终给予丈夫默默的支持和积极的鼓励,从不拖丈夫的后腿,在张晓丽的带动和影响下,全体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努力,精心经营出一个洋溢着温馨、和睦的美好家庭。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张晓丽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夫妻俩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他们的努力也让他们收获了幸福和温暖。夫妻俩用孝心,爱心、真心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

疫情防控篇

——记庄浪县万泉镇村妇联主席牛旦旦事迹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场无声的战斗中,庄浪县万庄村妇联主席牛丹丹用实际行动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展示了基层最美的巾帼风采。

清晨6点刚过,牛丹丹就匆匆地出了门,赶往村口各个检测值守点。添炉火、查看值守登记台账、交代注意事项,随后又赶往村部打开“大喇叭”播报疫情防控信息……就这样牛丹丹开始了一天紧张的防疫工作。

“防控疫情,我们的目标是早发现、早报告,防止疫情蔓延,控制疾病传播。”从接到疫情通知开始,牛丹丹就组织万庄村社干部和党员群众在各个路口设立人员进出值守点。“值守检测点是三班倒24小时值守,主要任务是询问人员来地与去向、测量体温、车辆消毒......”牛丹丹将防疫内容在心里记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并一遍一遍交代各社检测点的值班人员,叮嘱他们防疫形势严峻,不能有丝毫马虎。

“作为一名村妇联主席,她的心里装着老百姓,虽然顾不上小家,但她顾得是大家,是让群众少一分担忧,多一分平安。我们都挺理解和支持她的,我就在家守好‘大后方’不让她牵挂”,丈夫万富生体贴地说道。

牛丹丹作为基层战役一线的巾帼守护者,用真心、用真情践行初心使命,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移风易俗篇

——记甘肃庄浪农商银行退休职工闫和中家庭事迹

闫和中,今年63岁,甘肃庄浪农商银行退休职工。家中19共有口人,包括父亲、老伴儿、两个儿子、儿媳妇、孙子和弟弟、弟媳妇等人。

该家庭是一个温暖、幸福、和谐的家庭。多年来,闫和中一家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时代文明新风,倡导移风易俗,用实际行动诠释最美家庭的深刻内涵。

“耕读传家,书香家庭”是这个家庭的真实写照。

闫和中的父亲,当过农业社的会计、村支部书记,一辈子也没有离开农村。如今,83岁的他每天晚上六点半的《甘肃新闻》、七点的《新闻联播》以及八点的《庄浪新闻》,雷打不动,睡觉之前还看半个小时的书,这种习惯,坚持了十几年了。

农门里传承好家风,如春风细雨,润泽后代。“耕读传家,孝悌为先”的道理,在闫家兄弟的言传身教中得以更好地传承。

到了闫和中这一辈,年高中毕业后,先是在村上当文书、生产队会计、支部书记,再到公社广播站,闫和中干的活基本都是和文字有关。年,招工到岳堡信用社,从此,便和钱打起了交道。到年9月,调入庄浪县信用联社,一直到年4月退休。

老一辈人那里传下来的耕读家风,不管是早年上学还是上班后,“一直过着半农半读的生活,虽然有退休工资,两个儿子也有正式工资,可家里到现在还在种地。”作为三个弟兄中的老大,闫和中老人有着足够的威望,“大事我说了算,小事互相商量,”全家大小一共19口人,吃住在一起,也没有分家单过。

年,看着保存了几十年去世的母亲的嫁妆箱搬来搬去和用过的老物件没地方存放,而且好多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时,闫和中便有了一个想法,建一个农耕博物馆。

说干就干。闫和中老人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自家院子里,利用以前的老房子以及加盖二层的方式,涉及陈列了生产生活展室、红色文化展室以及书画作品展室,其中生产生活展室主要展示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西北农村生产生活用具,红色文化展室主要展示了文革时期的毛主席像章以及画册,及不同样式的毛主席像章估计五六百个,还有近现代陕甘宁地区的名人雅士之作共计多幅,这些书画作品中,也有上至其爷爷,下至其孙子的作品,五代人的作品都有。

在书画展室中,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小说、科普类及庄浪著述类等各种书籍0余本。

代代有人读书,绵延好几代,小山村里的“世代书香”,也极大地影响了周边的村民。

在闫和中老人的影响下,全家从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3岁多的小孩,一有时间,便捧起书本,从书本中汲取知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树立时代文明新风。闫和中带头践行。特别是在去年,我省出台了“治理天价彩礼”的相关文件之后,他对这个事情非常支持。用了一周时间,编写了《治理天价彩礼树立文明乡风》快板词,交由相关人员排练后,进行表演,在全县产生了强烈反响。

此外,在家庭中,他倡导建设绿色家庭、节约家庭。每年春天,他都要带领其他成员植树种花。今年清明上坟祭祀时,闫和中家庭自觉用献花代替了燃烧纸钱,并取消了燃放烟花爆竹。同时,他还向所有成员宣讲森林防火相关知识。

在闫和中的带领下,整个家庭文明相处、和谐相处。没有不良社会风气。

教子有方篇

——医院高淑莲最美家庭事迹

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丈夫是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女儿柳颖佼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儿子柳东辰考入华东政法大学,一家人积极向上,蓬勃健康,是同事和邻居羡慕的对象。

高淑莲在县计生服务站工作时,就以诚恳、认真、热情而闻名。女儿小的时候,一个穿着破烂的乡下妇女来看病,看女儿在她旁边写作业,就摸着女儿的头说:“你女儿真漂亮。”女儿却变了脸,说:“你的手真脏。”那妇女走后,高淑莲很严肃的对女儿说:“你看那个女的脏吗?她丈夫外出打工,她每天要种地,侍候老人,给孩子做饭,比妈妈辛苦的多。你还觉得她的手脏吗?”在高淑莲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从小就对贫穷的人群充满的同情心。参加工作后,她心无芥蒂,一心待人的品质很快就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小儿子柳东辰平时聪明伶俐,但帮助起人来又憨又直。有一次,一个邻居喝醉了酒,躺在楼下的泥地里打滚。柳东辰连搀带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那个邻居送回家,累得浑身大汗,沾了一身污秽,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高淑莲和丈夫在家里,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吵嘴,就是说起工作上的烦心事,也是以一种调侃式口吻说出,尽量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高淑莲深知沟通的重要性,她总是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赞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捕捉孩子无意间迸发出来了思想火花。她常夸女儿聪明好学,好强上进,在学术上有韧性;她也经常夸儿子崇节尚义,古道热肠。在她的精心呵护下,两个孩子形成了自信、乐观、上进性格——他们视家长为朋友,主动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下,各个成员相互温暖,共同成长。

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高淑莲每年都要为孩子添置新书,引导他们读书。每当风雨连绵,不能出门的时候,一家人就开展读书比赛,孩子们将他们的读书感受讲给家长听,大人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讲给孩子听。慢慢的,两个孩子都对读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特别是小儿子无书不读,无书不欢,读书都到了“痴”的境地。有一次到书店去读书,店员下班锁门走的急,差点把他锁在店里面。具体到学习上,高淑莲坚信“专注”的力量,她教导孩子“一书不尽,不开新书”,两个孩子养成了凡事从小处着手,一丝不苟的习惯。

人生如梦,高淑莲这一梦充实静谧,幸福安宁,正如中华大地上深刻变革着的中国梦,相信她和她的家庭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勤劳致富篇

——记庄浪县巾帼巧手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王红瑞事迹

王红瑞生于年2月,庄浪县水洛镇东关人,现任庄浪县手工编织协会副会长、庄浪县巾帼巧手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近年来,她凭着对编织行业的热爱和不懈追求,成为了庄浪县手工编织行业的带头人,创建了自己的“巾帼扶贫车间”带领贫困妇女创业增收,实现了把手工编织小产品做成经济发展大产业的梦想。

年9月,她精心编织的“永结同心”荣获庄浪县首届“陇原巧手”手工大赛三等奖。年7月,其经营的“巧女人手工坊”被平凉市妇联授予“陇原巧手馆”。年3月,荣获庄浪县“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年5月,她经营的淘宝网店被庄浪县商务局评为“优秀个体网店”。年,她被推荐为平凉市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和庄浪县第十四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年12月被庄浪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电商运营人员”荣誉称号。

勤学苦练掌握技能

王红瑞从小就喜欢手工编织,加之她热爱美和不服输的天性,决定了她在手工编织行业里能够干出点名堂来。在母亲的教导和指引下,年纪尚小的她就学会了手工编织基础技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觉得,仅凭这一点儿皮毛,是远远不够的。她知道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要掌握高超的技艺,精益求精,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她常年在家进行手工编织练习,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多学技术,她经常向擅长编织手艺的街坊领居请教,她也总能比一般人多学几个花样。经过刻苦的学习、实践、揣摩,她终于掌握了一手娴熟的编织技术,还自创了很多精巧的作品。

谋事创业敢为人先

技术学到手了,她也能熟练地变着花样做出令人赞叹的作品来。但是,她不满足于此。经过严密的筹划之后,她在年创建了自己的手工编织店铺“庄浪巧女人手工坊”。店铺开张以后,既要加工编织品,又要出售,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于是她就找有编织爱好的伙伴一起干。做出来的小包、凉拖鞋、凉帽经常被顾客抢购一空,还从外面接了不少的活儿。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订单也越来越多,她便招聘了几名有钩针编织基础的姐妹们边培训、边加工,按件付给加工费,姐妹们干劲十足。她一边教学员学习技术,一边还得经营店铺,还要照顾家人,经常累得浑身无力,但是一想到喜爱手工编织品的顾客们和逐渐发展起来的编织事业,她就信心倍增。她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己钟爱的手工编织事业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带动妇女学习技能

身为创业能手的王红瑞,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还不忘带动妇女姐妹一起学习手工编织技能。

她经营的巧女人手工坊,将一批有创业理想、有从业热情、有行业技艺并长期从事或愿意从事手工编织的女性聚集在一起,为妇女手工编织业搭建交流平台,同时通过联络旅游景点、作品展销、电子商务等方式,拓宽手工作品销售渠道,把手工编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随着销售渠道的拓展、市场需求的增多,她顺应市场规律开发出许多新型产品,增多了花样、提高了档次。丰富的花型图案,翻新的制品花色,立体镂空的艺术效果及最新潮的钩织材料,使市场迅速打开,庄浪县及周边县城的编制爱好者纷纷前来学习。

创办公司实现梦想

热爱手工编织的妇女姐妹越来越多,她的小店已经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了,所以王红瑞就想着扩大经营,创办公司。

年5月,庄浪县巾帼巧手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同时,她在公司专门设了陇原巧手培训基地,她希望能带领更多的贫困妇女姐妹学习手工编织技能,通过手工编织灵活就业来脱贫致富。

为了能带领更多的姐妹勤劳致富,王红瑞还通过县妇联引荐与甘肃省陇原巧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达成的合作协议引进了毛线钩编加工产业。同时她积极主动推荐毛线钩编的玩偶给兰州飞机场、高铁站、旅游景点,与她们达成为她们长期供货的协议,创建了庄浪县“巾帼就业扶贫车间”。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扶贫车间的创办为全县的贫困妇女和陪读妇女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平台,每年有多名妇女通过该平台接受培训,培训合格后在巾帼扶贫车间就业的妇女有4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多人。

“巾帼就业扶贫车间”的创办为我县贫困妇女搭建了就业平台,进一步引领贫困妇女向知识型、技能型、艺术型妇女转变,引领零散家庭式手工艺品制作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实现了贫困妇女“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目标,激发了妇女创业就业的热情,坚定了勤劳致富的信心,走出了一条企业降低成本、妇女增收致富的产业扶贫新路子,为庄浪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巾帼力量。

原标题:《庄浪县“最美家庭”事迹展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