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以产业发展为基石,探索出六种扶贫模式,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
年春天,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古浪县、天祝县、靖远县等31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区序列。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如春雷般响彻陇原大地。
历史将永远铭记,年——
全省全年贫困人口减少93.5万;
脱贫人口超过年全国减贫人口总数的8%;
全省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0.9%;
全省藏区实现整体脱贫;
申请退出的31个县区,群众认可度均达到90%以上……
至此,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困难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甘肃75个贫困县区累计摘帽退出67个,贫困县区剩下最后8个。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甘肃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进入冲锋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全省上下咬紧牙关、敢死拼命,尽锐出战、攻坚克难;陇原儿女更加坚定必胜信心、鼓足干劲,为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奋勇前进。
牢记嘱托,在陇原大地践行使命担当
苦瘠甲天下的甘肃,脱贫攻坚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直以来,这些与“贫穷”紧密相关的词汇,仿佛一个个“魔咒”笼罩在甘肃群众的心头。
年底,甘肃贫困人口数量排在全国第8位,贫困发生率排在全国第4位。
此次宣布脱贫摘帽退出的31个县区,分布在甘肃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干旱地区和高寒阴湿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数量均占到全省的55%以上,深度贫困村占全省的60%。
这些地方,不仅是甘肃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
时间回到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殷殷嘱托,深深期望。
对于甘肃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奔小康既是历史担当,又是时代使命。脱贫攻坚,是甘肃不可动摇的首要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
一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盯补齐全面小康“最大短板”,全省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聚焦深度贫困,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和帮扶力量,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减贫进度不断加快,扶贫质量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经常上山下川、进村入户,深入贫困村,坚持靠前指挥,将总书记的嘱托与期望带给贫困群众,坚定他们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和贫困群众一起理思路、想办法,“一户一策”在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从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到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贫困户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华池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争抢时间打包快递发送特色农产品。目前,华池县建成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点个,全县网店数量达到个,贫困村利用电子商务销售特色农产品成为增收新通道。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临夏市张王村村民在村里的扶贫车间生产电热毯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舟曲县盛开的1万多亩油菜花好似锦带装扮着白龙江两岸,田园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
“愁吃愁穿的生活已经成过去了!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一家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铺村村民李守奎说。
四月的暖阳笼罩着这个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村子,村头新栽植的果树已吐新绿,引洮工程引来的洮河水滋润着大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药田里孕育着新的希望,李守奎在村里的种植基地打工,妻子在家种植中药材,“钱袋子”渐渐鼓起来,日子也过得有模有样。
年,甘肃用实际行动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在陇原大地上,31个县区一次性脱贫摘帽,交出了一份饱含着奋斗与艰辛的脱贫攻坚“甘肃答卷”。
精准施策,让“老大难”变脱贫“本钱”
3月16日,“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项目在康县长坝镇付坝村开工建设,绵延百里的大山,如今变成了康县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靠山”。
“山是石头山,插在云中间,田是卧牛田,挂在林里面,隔山能叫喘,走路要半天”。对于长坝镇花桥村村民柴军爱老两口来说,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觉得大山里到底有什么美。
曾几何时,连绵的大山一直是和柴军爱一样的康县贫困群众无法逾越的“天堑”,八山一水一分田,脱贫致富比登天还难。
既然绕不过这片大山,那就做“山”的文章!
康县立足县情,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乡村旅游和全域环境绿美净等工程,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循序推进,探索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路径。
如今,大山里修起青瓦白墙的农家院,房前屋后鲜花盛开、溪水潺潺,村庄变成了景区,村民在家里办起农家乐,借助美丽乡村旅游,一年收入好几万元。
从山上搬到山下,住进大房子,喝上自来水。看着城里人成群结队地开车来村里住农家乐、吃农家饭,柴军爱老人终于感受到了“美丽乡村”的含义。
“用诗情画意破解贫困难题。”坐在自家屋檐下,柴军爱老人指着自家墙上乡村旅游的宣传标语笑着说,“虽然我没念过书,但这是我最想说的话。”
“我们基础差,但只要找准路子,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康县扶贫办主任李江涛介绍,从“脏乱差”到“绿美净”,全县98%的村社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康县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找准路子谋发展,成功的不只康县。
定西市安定区的马铃薯产业实现了薯农抱团发展的愿景,将千百年来在“土里打滚”的马铃薯打造成特色品牌销往海外;
平凉市庄浪县的山村里办起扶贫车间,让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顾家赚钱两不误”;
临夏州积石山县,从厦门引进的生产企业办起雨伞加工厂,让大山里制造的高品质雨伞畅销日本市场……
产业扶贫如春日山花,遍布陇原大地。
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这样的基础要破解贫困难题,最忌大水漫灌。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个个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很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补齐短板,让“三保障”真保障
经过前几年的努力,甘肃省大部分地区的“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剩下未脱贫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让这些贫困群众“三保障”得到保障,成了甘肃脱贫攻坚后半程最迫切的任务。
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最后的胜利越近,脱贫攻坚的步伐就要走得越稳;“骨头”越硬越难啃,帮扶工作就要做得越细越扎实。
去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围绕提高脱贫质量,持续抓好“一户一策”。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综合战术的统领下,甘肃将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上下同欲,团结一心,凝聚起了战胜贫困的磅礴力量。
群众少什么,我们补什么;哪里有短板,我们强哪里。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的:让人民群众满意。
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在现场调研时都把“抓落实”放在第一位,要求全省上下持续发力推进农业保险、合作社能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龙头企业引培、“五小”产业发展等产业扶贫重点任务落实,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确保脱贫攻坚成效落到实处。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甘肃省主攻“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高效益特色种植业和牛、羊、猪等高效益特色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大,贫困户的种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增收产业逐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年,全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出栏量和产量分别增长3.7%、5.4%、7.4%、18.5%、2.2%、11.1%,六大特色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依托产业支柱,困难群众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得以一步步提升。
先安居才能乐业。年甘肃省完成2.65万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和固强补弱及新筛查1.27万户的危改任务,危房改造实现“清零”……
天水市秦州区藉口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解决了寨柯、南峪、杜家山等14个行政村的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非建档立卡户户。目前,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搬迁入住,涉及林缘保护区的户同步搬迁户也已安置。
“这样的环境标准,几乎都成了镇里小区的标杆。”藉口镇党政综合办主任闫涛介绍,藉口镇对林缘区户群众,搬迁后继续享受林地退耕还林政策收益。在原有承包地不变的情况下,对临近村搬迁的群众,不影响农业生产,保证其经济收入。
一万元住进楼房,从农民变身城镇居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配套建设了道路、堤防、供水、供电、供热、绿化、亮化、幼儿园、公厕、综合服务中心、人防工程等设施。当地政府为他们免去第一年的暖气费、物业费,还积极为他们协调就近就业。
住进新房子,还要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
年甘肃累计完成投资30.26亿元,巩固提升集中供水工程处、分散工程处,冬季冻管改造公里,受益人口89万户。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为91%和88%。
孩子是脱贫攻坚的希望。为了阻断贫困代际延续,甘肃把控辍保学作为重点,指定包抓干部劝返稳学,采取单独编班、普职融合等方式分类施教,辍学学生基本回校上学。临夏州在州属中学和临夏市、永靖县的初中专门设立“东乡班”,名东乡籍儿童重返校园……目前,全省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
为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年全省筛查出的个村卫生室已实现分类达标,名合格村医配备到岗,个乡镇卫生院科室全部达标,1.85万未享受参保资助的贫困人口全部落实政策……
脱贫路上,不落一人。这几天,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魏喜平有点坐不住了。这些年,他一个人在外地建筑工地打工,养活残疾在家的母亲、供两个儿子读书,年年“徘徊在贫困线上”。
如今,全县都脱贫摘帽了,魏喜平成了石桥村剩下的唯一一个贫困户。魏喜平着急,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比他还着急。
为了帮他脱贫摘帽,村里刚刚给他的妻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年工资元。村干部动员魏喜平将家里的10亩地一部分入股村里的种植合作社,剩下的试种大蒜和中药材。县里打算再为他家免费投放一头基础母牛,帮扶工作队还特意为两个孩子协调申请了学费全免政策和国家“雨露计划”补助金,每人每年能拿到补助元。
“党和政府都帮到这个份上,我自己也得加把劲儿。”对着天天为自己脱贫忙来忙去的干部,魏喜平信心满满地说。
保障就业,降低返贫致贫风险
3月底的一个下午,玉门市长何正军在直播间里泡枸杞,力荐红枸杞、黑枸杞、藜麦,3分钟销售出斤枸杞;东乡县政府党组成员马珺现场讲解贡羊,把号称营养最全能的“东乡八宝”拿到网友面前,份的库存瞬间就被拍下架;康乐县长马晓璐则和网友分享康乐牛肉、香菇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短短几分钟,份牛肉拉面和牛肉酱全部售罄……
连续两个周末,甘肃“县长直播天团”密集出镜带货。从首场直播亮相的5位县区长,到第二场直播后增加到10位市县长,市县区长担纲主播进行网络助农的队伍不断扩大,共售出50余种特色“甘货”近4万件。
去年实现93.5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对甘肃而言实属不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让一些地区出现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农畜产品销售困难、扶贫项目建设停滞,脱贫成果巩固难度陡增。
甘肃还有3.4万户14.3万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6.3万户24.3万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返贫一户,就意味着之前所做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他们的生活保障成了全省上下最牵心的事。
非常之时,施非常之策。甘肃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思想不乱、精力不散、目标不变、任务不调、工作不断,在科学精准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集中全力发起脱贫攻坚冲锋总攻。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甘肃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全力以赴抓好战“疫”战“贫”工作。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影响,增加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压力,但并未动摇全省向脱贫冲刺的决心,脱贫攻坚的脚步未曾停歇。
稳就业,保收入,成为疫情影响下甘肃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为此,甘肃出台在全省开发3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基础上,再新增2万个,帮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跨省区协调调用原料,补贴运费,降低生产成本,支持扶贫车间发展;对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奖补,稳定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
“以前如果遇到这样的疫情,我这样的家庭日子就不好过了。”身有残疾的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刘家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毛君丽坐在扶贫车间里,与身边的女工一起交流绣制十字绣。
全省各地建起扶贫车间,让陷于“顾家和赚钱”两难的留守妇女和孤寡老人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农村人口红利得到充分挖掘,为脱贫攻坚在冲刺阶段又新添了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
年,麦积区针对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特点,探索出了“康疗+托养+培训+就业”四位一体的助残扶贫模式,建成贫困残疾人就业托养扶贫车间。残疾女工走出家门,走进扶贫车间拿起针线绣起十字绣,不仅吃住全免,还能像普通人一样上下班、挣工资。
疫情从另一个侧面检验了脱贫攻坚的成果,告诉我们脱贫攻坚不仅要让未脱贫的群众尽快脱贫,还得让已经脱贫的群众不再返贫。
甘肃为了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了监测预警和应急救助机制,对贫困人口、脱贫人口进行动态管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帮扶,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
对新识别贫困人口、易返贫人口进行动态监测预警,确保他们得到及时有效帮扶,确保新识别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决不让易返贫人口落入贫困陷阱。
摘帽退出并不是结束,脱贫攻坚的决战已经进入倒计时,甘肃没有任何退路。
年,31个县区脱贫摘帽,为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在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拼图上,补上了很大的一块脱贫攻坚短板。
距离最终的胜利越来越近,数据显示年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其中,甘肃就占了8个,超过全国剩余贫困县总数的六分之一。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向全国发出了最后的攻坚令: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8个未摘帽贫困县、个贫困村、17.5万贫困人口——这就是甘肃必须攻下的最后贫困堡垒。
收官之年,决战的最后时刻已经到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陇原儿女将紧盯一个目标,一鼓作气、奋力前行,坚决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