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源別記卷之二宋下卷莆阳鄉裏

《清源別記》卷之二鄉裏別記(宋季)

宋太平興國三年四月至景炎二年十月

刺桐鄉裏別記(上卷、中卷)

莆陽鄉裏別記(下卷)√√√

宋太平興國三年四月己卯(二十四日),南唐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被迫納土歸降,將泉、漳二州一十四縣(實為一十二縣。泉州領縣九,曰南安、莆田、仙遊、晉江、永春、德化、同安、長泰、清溪。漳州領縣三,曰龍溪、漳浦、龍岩。今訛作一十四縣,增計興化、惠安)獻於有司歸並宋之版圖。五月乙酉,漳、泉二州給復一年。六月辛卯,唐主李煜斃。是日,七夕也。尋林居裔(一名林茂恩。本為唐將,因功賜封西平王。金陵城破,退至閩中。鎮守遊洋,兼制百丈。嘗聯結盧絳、劉茂忠,意圖再興南唐。然舊無所記)謀為不軌,率遊洋洞軍民降而復叛。憑據山溪,嘯聚林麓,且有隗器、公孫述僞號。王師討定之,乃即其地(泉州遊洋、百丈二鎮)建太平軍(同下縣),尋改興化縣。

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閱《泉福圖志》,念遊洋洞地險,思欲以德化之。詔即遊洋鎮加以百丈鎮共六裏,及析泉州莆田縣二裏、與仙遊縣來蘇裏,福州永福縣永泰裏、與福清縣清源外裏,而以清源分東、西、中三裏,總一十四裏,置興化縣,治興泰裏,或治興建裏。

宋太平興國五年,詔析泉州之莆田、仙遊、興化三縣,與福州之福清縣置興化軍(同下州,或為泉州分署),興化縣為附郭。長泰縣改屬漳州(原任武勝場大使楊海等,以去泉州三百餘裏期會徵輸不便,請於泉守林金吾割隸漳州,奏於朝許之)。析德化縣歸德鄉九座山入仙遊縣。

宋太平興國六年,析晉江縣東鄉一十六裏置惠安縣(耆傳以晉江縣東鄉增割興化軍近地置惠安縣。尚未有徵也)。

宋太平興國八年,福清縣復屬福州。興化軍治移至莆田縣延陵裏(知軍段鵬以游洋地不當要冲奏請移之)。

宋宣和三年,改清溪縣為安溪縣(宣和中盜起睦州清溪洞時惡其名改之)。

宋乾道七年,澎湖三十六嶼納入宋廷版圖,隸泉州晉江縣。

宋景炎元年十一月,泉州七邑納入元廷版圖(蒲壽庚為亂,知州田真子降元)。

宋景炎元年十二月,興化軍城淪陷(守將陳文龍絕食殉國)。

宋景炎二年二月三十日,興化軍城光復。端宗升興化軍為興安州。

宋景炎二年十月十五日,興安州城淪陷(通判陳瓚壯志報國,三萬軍民同心死義,留宋室三百裏江山)。莆、仙、興三邑納入元廷版圖。

備考①脫脫、阿魯圖《宋史》(元至正五年十月成書)卷之四。太宗。(宋太平興國三年夏四月)己卯,陳洪進獻漳、泉二州,凡得縣十四,戶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兵萬八千七百二十七……五月乙酉,赦漳、泉,仍給復一年。錢俶獻其兩浙諸州,凡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戶五十五萬六百八十,兵一十一萬五千三十六……戊子,赦兩浙,給復如漳、泉……(論曰,漳泉二州以八戶供養一兵,兩浙諸州以四戶半供養一兵。傳言洪進治下擁兵過重,重稅盤剝,與民爭利,致民反叛。然錢俶猶過之而無不及。又謂宋廷課稅之重,致林居裔反。然太平興國三年五月乙酉,太宗免除漳、泉稅賦一年,又當如何因稅重而致民叛)。

②黃岩孫《仙溪志》(宋寶佑五年成書)卷之一。敘縣,太平興國四年,詔析泉州遊洋、百丈二鎮置水準軍,尋改興化軍。五年,以莆田、仙遊來屬,縣始隸興化軍。仍析仙遊縣來蘇裏入興化縣,析泉州德化縣九座山入仙遊縣,定為四鄉二十六裏。唐地理志為中縣,九域志升為望縣……(論曰,泉州遊洋鎮分監興泰、興建、福興、潯陽四裏,百丈鎮分監崇仁、安仁二裏。鎮與場同,均置於縣界邊遠地,以征糧課稅兼備防禦。場以鄉置,方圓數百裏,後多升為縣。鎮以裏置,方圓數十裏,後多廢)。

③朱文霆《舊莆田縣記》(元至正十二年正月成書。周瑛《興化府志》卷二十七)。莆田有縣自唐始,汴宋以前隸泉州,南渡後屬興化軍……(論曰,興化軍在汴宋時或為泉州分署。一州二治,分泉州州署、泉州興化軍署。宋室南渡後,興化軍與泉州完全分治。若此記為是,則建州州署、建州邵武軍署亦同理也。后世清廷還有一省二治之例,分福建巡撫衙門、福建台灣巡撫衙門)。

④蕭敏《謹奏為裁革興化縣以便民情事》(明正統十三年成書。周華《遊洋志》)。切念興化本一嵌岩崒嵂之地也。宋太平興國四年,因林居裔謀為不軌,率師討定之,乃即其地建太平軍。尋太宗批閱輿圖,歎此地最為險要,乃下詔改為興化縣……(論曰,宋太平興國四年,析泉州遊洋、百丈二鎮共六裏置太平軍,尋改興化縣。考宋制,一縣之軍同縣也,知縣兼任軍使。數縣之軍同下州,另派知軍)。

⑤周瑛《興化府志》(明弘治十六年成書)卷之一。太平興國二年(誤也。實為太平興國三年),洪進納土。四年,太宗閱《泉福圖志》,念遊洋洞地險,思欲以德化之,乃即其地立興化縣,建太平軍,改興化軍以領之。五年,以泉州之莆田、仙游二縣來屬,始正體統,齊於列郡……

⑥葉春及《石洞集(惠安政書)》(明萬歷二年成書)卷之三。地裏考。建置。宋太平興國六年,始割晉江東鄉十六裏置縣。然六都有古縣遺址。若始基於彼,後乃遷之,則今署非六年建矣。故老又傳建自崔令。自三四都左旋至十都原屬興化,餘屬晉江,尚未有徵,闕之……

⑦張孟敬《福州府志》(明正德十五年成書)卷之一。地理志。建置沿革。福清縣……聖歷二年析長樂南八鄉置萬安縣……宋太平興國三年以屬太平軍。八年又歸於福州,縣治永慶裏……(誤也。當為宋太平興國五年以屬興化軍。宋太平興國四年,以泉州游洋、百丈二鎮共六裏置太平軍,同下縣也。考宋制,一縣之軍仍為縣,知縣兼任軍使。福清縣統五十裏地,上縣也。下縣軍使,領導上縣知縣,此天下奇聞也)。

⑧鄭子清《涵江靈顯廟記》(宋景炎元年八月朔日成書。周瑛《興化府志》卷二十九)雲,侯諱應功……是年,游洋草寇竊發,憑據山溪,嘯聚林麓,且有隗器、公孫述僞號。朝旨就近調福建兵收討。侯直詣軍前,請身收賊,於是任前鋒,越溪穀鏖戰,竟為賊刃所劘……

興化軍三縣鄉里建置沿革(宋季)

興化軍,清源分郡也,下州。統縣三,領鄉一十有三。東至海,西與泉州永春縣界,南與泉州晉江縣、惠安縣界,北與福州永福縣界。西北與泉州德化縣界,西南與泉州南安縣界,東北與福州福清縣界,東南至海。

軍境。東西二百一十五裏,南北一百四十五裏。四至八到。西北至東京六千五百四十二裏。東至海七十裏,南至海四十裏,東南至莆田縣奉國裏大海一百裏,北至福州福清縣一百五十裏。西北至泉州一百八十裏,東北至福州三百八十裏,西北至福州永泰縣一百裏,西南至泉州德化縣界一百四十五裏。(樂史《太平寰宇記》)

地裏。東京四千三百九十裏。東至海七十裏。西至本軍界一百四十五裏,自界首至泉州三百四十五裏。南至海四十裏。北至本軍界六十五裏,自界首至福州一百八十裏。東南至海一百裏。西南至本軍界七十裏,自界首至泉州九十裏。東北至海五十裏。西北至本軍界一百裏,自界首至福州九十五裏。(王存、曾肇、李德芻《元豐九域志》)

1.莆田縣

莆田縣,望縣,附郭。東至海,西與仙遊縣界,南至海,北與興化縣界。東北與福州福清縣界,東南至海,西南與仙遊縣界,西北與興化縣界。

唐分五鄉,裏無所考。國朝分六鄉,統三十四裏。太平興國四年,武化鄉之崇仁、安仁、廣業上、下四里改隸興化縣。舊有寧海、安德二鎮,今廢。

①崇業鄉

崇業鄉,附郭。東與唐安鄉界,西與興化縣永貴鄉界,南與永嘉鄉、感德鄉界,北與武化鄉界。領裏六,曰延陵、清平、延興、孝義、常泰、保豐。

延陵裏,附郭。東與清平裏界,西與嘉禾裏界,南與胡公裏界,北與尊賢裏界。西北與常泰裏界。

清平裏(孝義分裏也。時遊洋人林居裔叛,知縣黃禹錫遣其子觀,與邑人陳靖,乞兵於漕運使楊克讓,平之。朝廷號靖之裏曰清平),在縣東五裏。東與延興裏界,西與延陵裏界,南與南匿裏界,北與尊賢裏界。其山曰烏石山(唐孝子林攢家在焉)。

延興裏(孝義分裏也),在縣東十裏。東與孝義裏界,西與清平裏界,南與南匿裏界,北與仁德裏界。東南與連江裏、莆田裏界。

孝義裏(因唐孝子林攢而名。唐貞元十三年旌表孝子林攢,詔建雙闕。祝穆《方輿勝覽》雲,林攢事母孝,有白烏甘露之瑞,旌表門閭,歐陽詹為之記),在縣東十五裏。東與望江裏界,西與延興裏界,南與連江裏界,北與仁德裏、延壽裏界。

常泰裏,在縣西北六十裏。東與尊賢裏界,西與保豐裏界,南與豐城裏界,北與興化縣興建裏、崇仁裏界。

保豐裏,在縣西北六十裏。東、北俱與常泰裏界,西與興化縣來蘇裏界,南與豐城裏界。

②武化鄉

武化鄉,在縣北。東與唐安鄉界,西、南俱與崇業鄉界,北與興化縣武化鄉界。太平興國四年,崇仁、安仁、廣業上、下四裏改屬興化縣。舊領裏七,今領裏三,曰尊賢、興教、仁德。

尊賢裏(舊名讓賢裏。因濮王趙允讓,避諱改之),在縣北十裏。東與興教裏界,西與常泰裏界,南與延陵裏、清平裏界,北與興化縣崇仁裏界。東南與仁德裏界。

興教裏(舊名崇教裏),在縣東北十五裏。東與永豐裏界,西與尊賢裏界,南與仁德裏、延壽裏界,北與興化縣廣業裏界。東北與待賢裏界。

仁德裏,在縣東北十裏。東與延壽裏界,西與尊賢裏界,南與延興裏、孝義裏界,北與興教裏界。

③唐安鄉

唐安鄉,在縣東北。東與福清縣萬安鄉界,西與武化鄉、崇葉鄉界,南至海,北與興化縣武化鄉界。領裏五,曰延壽、望江、永豐、待賢、待賓。

延壽裏,在縣東北二十裏。東與永豐裏界,西與仁德裏界,南與孝義裏、望江裏界,北與興教裏界。

望江裏,在縣東三十裏。東、南俱至海,西與孝義裏界,北與延壽裏、永豐裏界。

永豐裏,在縣東北三十五裏。東、北俱與待賢裏界,西與興教裏、延壽裏界,南與望江裏界,東南至海。

待賢裏,在縣東北四十裏。東與待賓裏界,西與興教裏、永豐裏界,南至海,北與福清縣光賢裏界。西北與興化縣廣業裏界。

待賓裏,在縣東北四十五裏。東、北俱與福清縣光賢裏界,西與待賢裏界,南至海。

④永嘉鄉

永嘉鄉,在縣西南。東與感德鄉界,西與仙遊縣唐安鄉界,南至海,北與崇業鄉界。領裏六,曰豐成、嘉禾、文賦、維新、新興、靈川。

嘉禾裏(以其裏盛產嘉禾故名),在縣西十裏。東、北俱與延陵裏界,西與豐城裏界,南與文賦裏、維新裏界。

豐城裏,在縣西二十裏。東與嘉禾裏界,西與仙遊縣常樂裏界,南與文賦裏界,北與保豐裏、常泰裏界。

文賦裏(李俊甫《莆陽比事》雲,以朱鄴能賦名。舊傳徐寅作《雷出地震賦》,破題未成,鄴應聲曰陰伏陽回,地震岀雷),在縣西南二十裏。東與維新裏界,西與仙遊縣仙溪裏界,南與新興裏界,北與豐城裏界。東北與嘉禾裏界。

新興裏,在縣西南二十裏。東與維新裏界,西與仙遊縣暘穀裏界,南與靈川裏界,北與文賦裏界。

維新裏,在縣南十裏。東與胡公裏界,西與文賦裏、新興裏界,南與靈川裏界,北與嘉禾裏界。東南與安樂裏界。

靈川裏,在縣西南二十五裏。東與安樂裏界,西與仙遊縣連江裏界,南至海,北與新興裏、維新裏界。

⑤崇福鄉

崇福鄉(感德分鄉也。因治崇福裏而名。舊為大海今為陸地),在縣東南。東、南、北俱至海,西與感德鄉界。領裏六,曰興福、奉國、武盛、合浦、崇福、新安。

興福裏,在縣東南三十裏。東、北俱至海,西與囯清裏界,南與合浦裏、武盛裏界。西北與連江裏、莆田裏界。

奉國裏,在縣東南七十裏。東、南、北俱至海,西與武盛裏界。其嶼曰南匿嶼(軍之東極。半屬福清縣南匿裏)。

武盛裏,在縣東南八十裏。東與奉國裏界,西、南俱至海,北與合浦裏、興福裏界。東北至海。

合浦裏,在縣東南四十裏。東與興福裏、武盛裏界,西與安樂裏界,南與醴泉裏、崇福裏界,北與囯清裏界,東南至海。

崇福裏,在縣東南五十裏。東、西俱至海,南與新安裏界,北與合浦裏界。西北與醴泉裏界。

新安裏,在縣東南八十裏。東、西、南、北俱至海,西北與崇福裏界。其嶼曰湄洲嶼(軍之南極)。

⑥感德鄉

感德鄉,在縣南。東與崇福鄉界,西與永嘉鄉界,南至海,北與崇業鄉界。領裏八,曰連江、莆田、南匿、胡公、景德、國清、安樂、醴泉。

連江裏,在縣東南二十裏。東至海,西、南俱與莆田裏界,北與孝義裏界。西北與延興裏界,東北與望江裏界,東南與興福裏界。其市曰黃石市。其鎮曰寧海鎮(紹興二十六年廢)。

莆田裏,在縣東南二十裏。東、北俱與連江裏界,西與南匿裏界,南與景德裏界。西北與延興裏界,東南與興福裏界。

南匿裏,在縣東南十五裏。東與莆田裏界,西與胡公裏界,南與囯清裏、景德裏界,北與清平裏、延興裏界。

胡公裏(黃滔《黃禦史集》雲,耆老相傳古仙姓陳名壺公,於此山成道,因而名焉。然趙彥勵《莆陽志》雲,以壺山舊有陳、胡二仙名。陳仙隱北山,故呼陳岩山。胡仙隱南山,故呼胡公山。後人乃改胡為壺,而裏仍舊名),在縣南十裏。東與南匿裏界,西與維新裏界,南與安樂裏界,北與延陵裏界。東南與囯清裏界。

景德裏(景德間置,以年號為裏名),在縣東南二十裏。東、北俱與莆田裏界,西、南俱與國清裏界。西北與南匿裏界。

國清裏(唐所置也。貞觀五年鑿國清塘,裏以塘名),在縣東南二十裏。東與興福裏界,西與安樂裏界,南與合浦裏界,北與景德裏界。西北與胡公裏、南匿裏界。

安樂裏,在縣南三十五裏。東與囯清裏、合浦裏界,西與靈川裏界,南與醴泉裏界,北與維新裏、胡公裏界,西南至海。

醴泉裏(以其泉水甘美如醴故名),在縣南四十裏。東與崇福裏界,西、南俱至海,北與安樂裏界。東北與合浦裏界。

附,耆傳莆田、福清二縣舊以蒜嶺為南界,後晉開運二年南移至龍津渡為界(渡南通莆田縣待賓裏,渡北達福清縣光賢裏)。後樑開平四年,翁承瓚回閩為相,閩王(王審知)改賜鄉名文秀裏光賢。或雲,福清縣以萬安鄉之光賢、蘇田、安香三裏增置文秀鄉。或雲,莆田縣以唐安鄉之光賢裏增置文秀鄉。

耆傳福清、莆田二縣舊以店尾村為北界(東通福清縣清源外裏,西達莆田縣安仁裏),宋太平興國四年東移至百丈嶺為界(東通福清縣新寧裏、清源裏,西達興化縣清源東裏)。福清縣長樂西鄉之清源外裏改隸興化縣。興化縣以清源分東、西、中三裏增置長樂鄉。

或雲,後晉天福九年三月,叛將朱文進為亂竊國,以黃紹頗為泉州刺史。開運元年十一月,泉州軍指揮使留從効殺紹頗,迎立王繼勲為刺史。十二月,朱文進遣兵兩萬討伐留從效。北軍勢猛,兵鋒直抵晉江縣仙溪裏。及至南軍恢復失地,獨莆田縣北地附於福清縣,曰新寧外裏、清源外裏、蘇田外裏、光賢裏。福清縣增以長樂鄉之新寧裏,合新寧外裏、清源外裏隸長樂西鄉。增以萬安鄉之蘇田裏、安香裏,合蘇田外裏、光賢裏隸文秀鄉。然舊無所記,尚未有徵,闕之。

備考:①樂史《太平寰宇記》(宋淳化五年成書)卷之一百。福清縣元十鄉……(論曰,福清縣舊十鄉今亦十鄉,故謂元十鄉。太平興國三年四月洪進納土前,福清縣已分十鄉,文秀鄉亦在其內)

②梁克家《三山志》(宋淳熙九年成書)卷之三。唐聖歷二年,析長樂南八鄉置萬安縣……偽閩龍啓元年改為福清……舊十鄉今七鄉……(論曰,聖歷二年長樂縣南八鄉,曰太平、萬安、崇德、山亭、孝義、長樂、感德、永樂。五代梁開平四年析萬安鄉西界置文秀鄉。或雲,后晉開運二年,以莆田縣文秀鄉來屬。又以長樂鄉分東、西二鄉,增至十鄉。宋嘉祐中,省文秀鄉入萬安鄉。省山亭鄉入崇德鄉。省長樂西鄉入長樂東鄉,遂去樂字)

③周瑛《興化府志》(明弘治十六年成書)卷之四十四。翁承贊傳雲,梁開平四年,復為閩王冊禮副使……因相閩。閩王名其鄉曰文秀,裏曰光賢,又賜漆林莊曰晝錦。

翁承瓚《蒙閩王改賜鄉裏》鄉名文秀裏光賢,別向鈞臺造化權。

黃滔《奉和翁文堯員外文秀光賢晝錦之什》鄉名裏號一朝新,乃覺臺恩重萬鈞。

④王存、曾肇、李德芻《元豐九域志》(宋元豐三年成書)卷之九。太平興國四年以泉州莆田、仙游二縣隸軍,又析莆田縣置興化縣……(興化縣游洋、百丈二鎮舊屬泉州莆田縣。來蘇裏在唐武德五年舊屬莆田縣,聖歷二年改屬仙游縣。清源外裏在唐武德五年或許舊屬莆田縣,五代晉開運二年改屬福清縣長樂鄉。尚未有甑也)。

2.仙遊縣

仙遊縣,望縣,在軍西七十裏。東與莆田縣界,西與德化縣、永春縣界,南與晉江縣、惠安縣界,北與永福縣、興化縣界,東南至海。

唐分四鄉,裏無所考。國朝分四鄉,統二十六裏。太平興國四年,永貴鄉改隸興化縣。五年,德化縣九座山來屬,增割嘉禾鄉近地置歸德鄉。舊有太平、石碧潭、龍華三鎮,紹興二十六年廢。

①嘉禾鄉

嘉禾鄉(以其鄉盛產嘉禾故名。禾一莖數橞,嘉也),在縣西南。東與修德鄉界,西與永春縣善政鄉界,南與晉江縣玉泉鄉界,北與歸德鄉界。領裏六,曰建功、孝仁、曾參、仁德、保德、廉潔。

建功裏,即縣郭。東與咸平裏、永春裏界,西與璇珠裏、廉潔裏界,南與孝仁裏界,北與安樂裏界。其山曰大飛山、瀑布山。其館曰九仙館(即唐迎賓亭)。

孝仁裏,在縣南五裏。東與永春裏界,西與曾參裏界,南與香山裏界,北與建功裏界。

曾參裏,在縣西南七裏。東與孝仁裏界,西與仁德裏界,南與晉江縣常建裏界,北與廉潔裏界。其鎮曰阜安鎮(紹興二十六年廢)。其市曰龍華市(在龍華寺前)。

仁德裏,在縣西南十五裏。東與曾參裏界,西與保德裏界,南與晉江縣常建裏界,北與廉潔裏界。

保德裏,在縣西南二十裏。東與仁德裏界,西與永春縣和平裏界,南與南安縣趨庭裏界,北與萬善裏界。

廉潔裏(元符間置,因禦史王回而名),在縣西一十五裏。東與建功裏界,西與萬善裏界,南與曾參裏界,北與善化裏、璇珠裏界。

②歸德鄉

歸德鄉(太平興國五年,以九座山區之環碧、清泉、聞絃三裏增割嘉禾鄉近地置歸德鄉),在縣西北。東與興化縣永貴鄉界,西與德化縣歸德鄉界,南與嘉禾鄉界,北與永福縣和平鄉界。領裏七,曰善化、璇珠、聞絃、清泉、萬善、樂輸、環碧。

善化裏(舊屬嘉禾鄉),在縣西三十裏。東與璇珠裏界,西與萬善裏界,南與廉潔裏界,北與樂輸裏界。

璇珠裏(因北斗岐山有石錯布遠望如北斗七星狀故名。舊屬嘉禾鄉),在縣西十裏。東與建功裏界,西與善化裏界,南與廉潔裏界,北與樂輸裏界。

聞絃裏(舊屬德化縣歸德鄉),在縣西北四十五裏。東與樂輸裏界,西與清泉裏界,南與萬善裏界,北與環碧裏界。其市曰中嶽市(在中嶽寺前)。

清泉裏(以其山遍有清泉,或因大目溪上源泉水清澈故名。舊屬德化縣歸德鄉),在縣西北五十裏。東與聞絃裏界,西與德化縣惠民裏界,南與萬善裏界,北與環碧裏界。

萬善裏(舊屬嘉禾鄉),在縣西三十五裏。東與善化裏界,西與永春縣桃源裏界,南與保德裏界,北與清泉裏、聞絃裏界。其鎮曰石碧潭鎮(紹興二十六年廢)。其市曰潭邊市。

樂輸裏(舊屬嘉禾鄉),在縣北三十裏。東與幽谷裏界,西與聞絃裏界,南與璇珠裏界,北與環碧裏界。西南與萬善裏界。

環碧裏(舊屬德化縣歸德鄉),在縣西北八十裏。東與興化縣潯陽裏界,西與德化縣嵩平裏界,南與聞絃裏、樂輸裏界,北與永福縣感應裏界。西南與清泉裏界。其山曰九座山(上有九座寺)。

③修德鄉

修德鄉,在縣東北。東與莆田縣永嘉鄉界,西與嘉禾鄉界,南與唐安鄉界,北與興化縣永貴鄉界。太平興國五年,來蘇裏改隸興化縣永貴鄉。舊領裏八,今領裏七,曰永春、咸平、常樂、易樂、安樂、幽谷、香山。

永春裏,在縣東南十裏。東與香田裏界,西與建功裏、孝仁裏界,南與香山裏、依仁裏界,北與咸平裏、常樂裏界。

咸平裏(咸平間置,以年號為裏名),在縣東七裏。東與常樂裏界,西與建功裏界,南與永春裏界,北與安樂裏界。

常樂裏,在縣東一十五裏。東與仙溪裏界,西與咸平裏界,南與香田裏界,北與易樂裏界。

易樂裏,在縣東北二十裏。東與莆田縣豐城裏界,西與安樂裏界,南與常樂裏、咸平裏界,北與興化縣來蘇裏界。其山曰九仙山。

安樂裏,在縣東二十五裏。東與易樂裏界,西與幽谷裏界,南與建功裏、咸平裏界,北與興化縣福興裏界。

幽谷裏,在縣北一十五裏。東與安樂裏界,西與樂輸裏界,南與安樂裏界,北與興化縣潯陽裏界。

香山裏(因香山而名。趙彥勵《莆陽志》雲,昔人登此山聞異香,土人或於地中得之,宛若乳香),在縣南一十五裏。東與永春裏、依仁裏界,西與晉江縣常建裏界,南與下安裏界,北與孝仁裏界。

④唐安鄉

唐安鄉,在縣東南。東與莆田縣永嘉鄉界,西與晉江縣玉泉鄉界,南與惠安縣城山鄉、崇武鄉界,北與修德鄉界。領裏六,曰香田、仙溪、旸穀、下安、依仁、連江。

香田裏,在縣東三十裏。東與仙溪裏、旸穀裏界,西與永春裏界,南與依仁裏界,北與常樂裏界。

仙溪裏(因仙溪而名。耆傳漢元狩中兄弟九人自臨汝來,行至風亭,渡過仙溪,經行鷄子城,弈於岩畔,煉丹於湖上,丹成乘九鯉魚上升),在縣東三十五裏。東與莆田縣文賦裏界,西與常樂裏、香田裏界,南與旸穀裏界,北與易樂裏界。

旸穀裏,在縣東南四十裏。東與莆田縣新興裏界,西與香田裏、依仁裏界,南與連江裏界,北與仙溪裏界。其市曰沙溪市。

下安裏(雅稱霞安裏),在縣南五十裏。東與依仁裏界,西與晉江縣常建裏界,南與惠安縣民安裏界,北與香山裏界。

依仁裏,在縣東南四十五裏。東與旸穀裏、連江裏界,西與香山裏、下安裏界,南與惠安縣待賢裏界,北與永春裏、香田裏界。

連江裏(因九龍溪、雙溪在此流會入海故名),在縣東南五十裏。東與莆田縣靈川裏界,西與依仁裏界,南與惠安縣待賢裏界,北與旸穀裏界,東南至海。其鎮曰太平鎮(紹興二十六年廢)。其市曰風亭市。其驛曰太平驛(即唐風亭館)。

備考①黃岩孫《仙溪志》(宋寶佑五年成書)卷之一。敘縣……五年……析泉州德化縣九座山入仙遊縣……。

祝穆《方輿勝覽》(宋嘉熙三年成書)卷之十二。九座山,在徳化縣東北八十裏。唐正覺大師智廣道場。重巒疊嶂小路崄峻,走危飛峭瞬者足掉。始到大師隠跡處。初大師至此,有巨蠎錦皮電睛盤繞於庵,師端坐禪寂,蠎遂化去且山有石龕廣濶數丈。昔師由九仙來宴坐其間,故俗謂師坐蠎口中。

德化縣九座山,即九座大山也。環碧裏之九座山(在縣西北七十裏。舊為縣界,東通仙游縣永貴鄉潯陽裏,西達德化縣歸德鄉碧泉裏)、大勳山(在縣西北八十裏),清泉裏之烏岩山(在縣西北三十裏)、紫帽山(在縣西北四十五裏)、梁山(舊名鳳山,在縣西北四十五裏)、清泉山(以其山遍有清泉名,似仙境也),聞絃裏之梯雲山(在縣西北四十裏)。

②周瑛《兴化府志》(明弘治十六年成書)卷之三十三。郑良士《栖云山精舍》诗曰。三邑平分万仞峰,峰头禅室瞰寒空。喷烟一带香泉白,倚雪千根好树红。宿客语来岩谷应,真僧游去虎狼同。不堪怅望吟诗石,藓碧苔青桧影中。

唐時万仞峰,縣界也,或在今屏山。峰南、峰東通仙游縣嘉禾鄉萬善裏,峰西達南安縣桃林場桃源裏,峰北入永泰縣歸德場碧泉裏(一名九座山。今環碧、清泉、聞絃三裏也)。栖云山,萬善裏東山也。栖云山之精舍,可眺望万仞峰,一峰界三邑,禅室瞰寒空。

3.興化縣

興化縣,中縣,在軍西北八十裏。東與福州福清縣界,西與仙遊縣界,南與莆田縣界,北與福州永福縣界。

國朝分三鄉,統一十四裏,后并為一十一裏。

①永貴鄉

永貴鄉,在縣西。東與武化鄉界,西與仙遊縣歸德鄉界,南與仙遊縣修德鄉界,北與永福縣和平鄉界。舊領裏六,今領裏五,曰興泰、興建、福興、潯陽、來蘇。舊有遊洋鎮(唐所置也。舊屬仙遊縣,或永泰縣),在興泰裏,今廢。

興泰裏(舊屬仙遊縣遊洋鄉,或永福縣和平鄉。舊有永泰裏,後并。然舊無所記),縣郭。東與安仁裏界,西與永福縣感應裏界,南與潯陽裏、福興裏、興建裏界,北與永福縣義仁裏界。

興建裏(舊屬仙遊縣遊洋鄉),縣郭。東與崇仁裏界,西與福興裏界,南與來蘇裏界,北與興泰裏界。東北與安仁裏界,東南與莆田縣常泰裏界。

福興裏(舊屬仙遊縣遊洋鄉),在縣西南二十裏。東與興建裏界,西與潯陽裏界,南與仙遊縣幽谷裏界,北與興泰裏界。

潯陽裏(舊屬仙遊縣遊洋鄉),在縣西南四十裏。東與福興裏界,西與仙遊縣環碧裏界,南與仙遊縣幽谷裏界,北與興泰裏界。

來蘇裏(舊屬仙遊縣修德鄉),在縣南三十裏。東與莆田縣常泰裏界,西與福興裏界,南與仙遊縣易樂裏界,北與福興裏、興建裏界。

②武化鄉

武化鄉,在縣東南。東與長樂鄉界,西與永貴鄉界,南與莆田縣武化鄉界,北與永福縣通化鄉界。西南與莆田縣崇業鄉界,東南與福清縣萬安鄉界。舊領裏四,今領裏三,曰崇仁、安仁、廣業。舊有莆田縣百丈鎮,在崇仁裏,今廢。

崇仁裏(舊屬莆田縣武化鄉),在縣東六十裏。東與廣業裏界,西與興建裏界,南與莆田縣常泰裏、尊賢裏界,北與安仁裏、清源西裏界。

安仁裏(舊屬莆田縣武化鄉),在縣東北六十裏。東與清源西裏界,西與興泰裏界,南與崇仁裏界,北與永福縣龍津裏界。

廣業裏(舊屬莆田縣武化鄉。舊有上裏、下裏,後并。然舊無所記),在縣東七十五裏。東與福清縣光賢裏界,西與崇仁裏界,南與莆田縣興教裏、待賢裏界,北與清源中裏、清源東裏界。

③長樂鄉

長樂鄉,在縣東北。東與福清縣長東鄉界,西、南俱與武化鄉界,北與永福縣豐和鄉界。舊領裏四,今領裏三,曰清源西、清源中、清源東。舊有福清縣百丈鎮,在清源東裏霞州,今廢。

清源西裏(舊屬福清縣長樂西鄉),在縣東北六十裏。東與清源中裏界,西與安仁裏界,南與崇仁裏界,北與永福縣開平裏界。

清源中裏(舊屬福清縣長樂西鄉),在縣東北八十裏。東與清源東裏界,西與清源西裏界,南與廣業裏界,北與永福縣唐元裏界。

清源東裏(舊屬福清縣長樂西鄉),在縣東北一百里。東與福清縣新寧裏、清源裏界,西與清源中裏界,南與廣業裏界,北與永福縣唐元裏界。

附,耆傳興化縣長樂鄉亦有永泰裏。永泰裏(本屬永福縣豐和鄉。太平興國四年改屬興化縣,後裁入永福縣唐元裏),在縣東北一百五十裏。東與福清縣新寧裏界,西與永福縣開平裏界,南與清源中裏、清源東裏界,北與永福縣永安裏、唐元裏界。

耆傳興化置縣之初,考水利流向,割興化縣清源裏之藤山村入永福縣開平裏,復以永福縣龍津裏之山溪村益興化縣安仁裏。然舊無所記。

備考:①梁克家《三山志》(宋淳熙九年成書)卷之三。永福縣豐和鄉在縣東七十裏。舊裏五,後並永泰為“唐元”。唐元、永泰二裏有村六,曰創嶺、石人坑、岩村、郭店、龍嶼、福清十八溪路。

②李俊甫《莆陽比事》(宋嘉定五年成書)卷之一。閩分八郡莆有三邑。福建路,古閩中郡。今分為八,建劍汀邵福興泉漳……太平興國四年,始析福之福唐、永泰、泉之莆田、仙游戶口合游洋、百丈二鎮置太平軍,治興化縣,尋改興化軍。八年,因轉運使楊克讓請移治莆田縣……莆有三邑。莆郡初置領縣一,曰興化(今縣治即舊軍治)。迨太平興國五年,始以莆田、仙游二邑來屬(按國朝會要、九域志、清源志皆云,四年以初析戶口言之)。莆田,在郡治之後,鄉六裏三十四。仙游,在郡之西南七十裏,鄉四裏二十六。興化,在郡之西北七十裏,鄉三裏十一。鎮二,涵頭、黃石。寨二,迎仙、繫蓼。外辜嶺寨,隸興化、永福二界(郡志)。

③金皋謝《莆田縣志》(清康熙四十四年成書)卷之一。正統十三年革興化縣。析長樂、武化二鄉六裏入莆田為廣業裏(武化鄉在新縣東南,管裏三,崇仁裏、廣業裏、安仁裏。長樂鄉在新縣東北,管裏三,清源東裏、清源中裏、清源西裏)。析永貴一鄉五裏入仙遊為興泰裏(永貴鄉在新縣西南,管裏五,興建裏即舊縣治、興泰裏、福興裏、尋陽裏、來蘇裏)。

張國樞《福建興化縣志》(民國二十五年重撰)卷之一。遊洋鎮,唐所置也。在興泰裏,舊屬永泰。因建縣而折其治。然周瑛《興化府志》(明弘治十六年成書)卷之一雲,唐遊洋鎮,隸泉州莆田縣(聖歷二年改屬仙遊縣),號遊洋洞。

——清源留言數語(以下分段述無上下行文關聯)

凡修郡志者,必明鄉裏。不知鄉裏,如何為記。修志者當存公允之心,不偏不倚,勿以個人喜惡及籍貫鄉裏遠近而偏私。凡舊志未載且各方爭執無法明斷之條文,應一并記載正反論述留待后世裁決。

清源=刺桐+莆陽。吾視清源為一郡,故而刺桐、莆陽同記而論。然行政區劃變化無常,分合無定。人之觀念不一,後世者或分刺桐、莆陽,或以刺桐再分永春州、鷺島,皆可分記而論。刺桐亦名溫陵也。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以吾之所學,僅可盡心於鄉裏卷。《清源別記》之山川、水利、古跡、風物、科舉、名臣、文苑等諸卷,還望志同道合之友共同完善。

唐時州志無考。宋時編有《清源志》、《莆陽志》,吾世已無蹤跡可尋。唐時吾郡之鄉裏,据《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可推斷鄉數一二,然裏數尚無可考。唐及五代之鄉名,是否同宋之鄉名,還未可知。

梁克家《三山志》、黃仲昭《八閩痛志》、周瑛《興化府志》、周瑛《漳州府志》、葉春及《石洞集(惠安政書)》均為上乘之作,鄉裏諸卷極具考究,吾輩修志者當學以致用。

《清源別記》若有誤論,或未盡善之處,後世者可助力改之或增之。然需備注,此條原本記載“(內容)”有誤,(年月日+姓名)助力改之。或者,此條原本未記,(年月日+姓名)助力增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