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浪多彩非遗唤醒文化记忆甘肃日报

庄浪:多彩“非遗”唤醒文化记忆

庄浪县非遗文化展馆里,一批批游客感受绚丽多彩的非遗文化;乡村非遗文化传习所里,传承人传授马尾荷包、剪纸、纸织画等非遗技艺;每周社团活动时段,同学们跟随辅导员学唱秦腔;展示老物件的乡村记忆馆,悄然兴起……庄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

非遗展示有平台

走进庄浪县文化馆,浓郁的非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楼梯上一幅幅非遗文化照片让人目不暇接。非遗文化展馆里各种非遗展品更是琳琅满目:高抬、马尾荷包、皮影……庄浪县文化馆馆长柳坡正为南开大学暑期实践团的师生介绍非遗展品。

四个悬空的马尾荷包格外引人注目,荷包上分别刺绣着“感党恩”等字样。南开大学学生朱晨说:“庄浪马尾荷包制作融入红色文化,这是庄浪县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一大亮点。”

庄浪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据统计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5类多项,包括民间杂技、民间手工艺、传统戏剧等种类。

其中,庄浪高抬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尾荷包、南湖曲子戏入列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庄浪县布设了非遗展馆,展出非遗展品件,录制了庄浪高抬、马尾荷包、南湖曲子戏、庄浪地摊戏的影像,向游客展演。还制作了题为《古韵庄浪》的泥塑墙,记录和展现庄浪县农历正月十二社火节的盛大场景。

耕畜犁地、畜力推磨、畜力碾场……多年以前的农耕场景,在通化镇中庄村文化小广场上以彩塑的形态展现在村民眼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庄浪县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在乡村旅游示范村布设乡村记忆馆,展示非物质文化和农耕文化,目前全县有乡村记忆馆13处。

传统手艺不失传

“分格、引线、绕圈、打结……”在朱店镇东街村马尾荷包传习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荷包传承人陈换香,向南开大学暑期实践团学生王馨一招一式地演示马尾荷包网罩的编织工艺。

王馨多次参加南开大学组织的假期实践活动,去过不少地方,她认为庄浪马尾荷包网罩编法很独特,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柳坡介绍:“庄浪马尾荷包的网罩是手工一针一线勾编出来的,机械无法替代,真正展现了庄浪妇女灵巧的手工技艺,这也是庄浪马尾荷包值得保护的原因之一。”

据悉,庄浪县先后成立了马尾荷包、高抬、剪纸等非遗传习所8处,传承非遗技艺。

依托东街村马尾荷包传习所这个平台,庄浪县建立了马尾荷包扶贫就业工坊。农闲时节,东街村妇女在家中制作荷包,陈换香负责将姐妹们制作的荷包销售出去。

东街村村民曹彩虹今年初跟随陈换香制作马尾荷包,她不仅掌握了制作技艺,还依靠这门技艺收入多元。与曹彩虹一样,掌握了马尾荷包制作技艺的妇女在东街村有30多人。

与此同时,庄浪县还扶持马尾荷包、麦秆烫画、泥金纸织画、庄浪毛笔等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种文化博览会,销售庄浪非遗文创品,不断扩大庄浪非遗对外影响力。

非遗文化进校园

李敏贤是庄浪县剪纸传承人,他被良邑中学聘请为学校手工课校内辅导员,每周为学生上一堂剪纸课。

在李敏贤的辅导下,一些喜欢剪纸的学生脱颖而出。学生苏亚男参加了全国非遗进校园剪纸大赛,她的剪纸作品《连年有余》获得大赛三等奖。良邑中学共有21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剪纸大赛中获奖。

推进非遗进校园,旨在立德树人。庄浪县制订了非遗进校园计划,组织编写了非遗乡土教材,将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开设了手工、曲艺、武术等非遗课堂,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非遗文化校内辅导员,传授非遗文化。

每周社团活动时段,庄浪县实验小学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兴趣小组场地参加活动。

在秦腔兴趣小组,三年级学生何家蕊演唱的秦腔《周仁回府》选段吸引了来访者驻足观看。何家蕊是实验小学培养出来的秦腔演唱小能手,每周由她带领同学们开展秦腔兴趣小组活动。

“非遗文化融入学校兴趣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从而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实验小学教师杨满福说。

据了解,庄浪县实验小学开设了秦腔、民乐、腰鼓等23个兴趣小组,每周开展一期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兴趣小组展演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田丽媛通讯员李顺民)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江文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