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陇同心演绎
平凉版《山海情》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秦玉龙李芳芳
年初在各大卫视和网络视频平台上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山海情》,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福建省对口帮扶西海固贫困地区群众移民搬迁、脱贫致富的故事。这部带着泥土香味且接地气的电视剧,受到了观众的追捧。
西海固与平凉同属六盘山贫困片区,剧中的场景、情节、人物、方言,都和平凉别无二致。平凉人看这部电视剧,就像在看自己的故事一样,有着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天津,地处海河之滨,经济发达,人民富足。
平凉,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受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制约,脱贫奔小康任务艰巨。
党中央、国务院调整东西部扶贫协作对象后,天津市的河西区、武清区、津南区先后结对帮扶平凉市庄浪县、静宁县、崆峒区、灵台县、泾川县,让两地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从此,相距多公里的两地干部群众,携手书写脱贫攻坚的新篇章,共同描绘小康梦的同心圆,演绎了一幕幕同样令人感动万千、荡气回肠的平凉版《山海情》。
本报记者选取天津河西区与平凉崆峒区的帮扶故事,为你再现东西部干部群众同甘共苦、携手奋斗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海河与崆峒携手,
两地一条心脱贫奔小康
年,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党中央一声号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一场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伟大工程。
在这一政策的号召和引领下,年,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天津市河西区,与西部贫困地区的平凉市崆峒区,结成了帮扶对子。自此,近百名天津河西区干部和医疗教育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跨越千里,来到道源圣地崆峒山下,以满腔热忱和信心投入到了帮扶工作之中。
“结亲”以后,两地聚焦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使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六大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签订了《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对口帮扶协议》,为两地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绘制了蓝图,提供了遵循。
首先,来自海河之滨的河西区带来的是资金支持。4年多来,累计向崆峒区投入帮扶资金万元,这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为崆峒区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产业壮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注入了新鲜活力。
崆峒区四十里铺水厂修建于年,是主要解决石堡子、土谷堆区域内五家军工企业3万多职工和家属生活用水的“52水厂”。年,因国家政策调整,五家军工企业陆续搬迁,“52水厂”改为四十里铺水厂,开始转为民用,承担3个乡镇约3万多人的供水保障工作。
从建成供水至今,水厂已运行了40年。由于年代久远,供水设备出现了严重老化,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近几年水位也逐年下降,一遇到干旱季节,水源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水厂管理者早想改变这种状况,可无奈企业亏损严重,没有资金,只能勉强维持现状。
天津市河西区与崆峒区签订帮扶协议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作为投资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连续两年共投资多万元,协助崆峒区解决了近10万人的饮水问题。四十里铺水厂就是在河西区的倾力帮扶下,借机一改过去的落后面貌,实现了工程、设备的升级换代,厂房面貌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的还有高桂芳老人的住房。
四十里铺镇长沟门村的高桂芳,是一位年近八旬的独居老人,一直住在挖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孔窑洞内。由于年久失修,窑顶出现裂缝,下雨天经常漏雨,被乡上评为二级危窑。村上用河西区配套的2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加班加点,用短短12天时间,就为老人修了2间砖混结构的新房子。
老人逢人就说:“我年龄都这么大了,娃娃们不在跟前,经常担心窑洞哪天塌了,没想到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好政策,住上了新房子。”两年内,河西区先后投资万元,以每户2万元的标准,让70户像高桂芳老人这样的贫困户及特殊困难户,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
通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放心房。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后,接下来就要着手解决贫困户增收的问题。
消费+产业帮扶,
多元扶贫协作成果丰硕
去年7月3日晚,在天津河西区携手平凉市崆峒区、庄浪县及甘南州卓尼县共同打造的“津诚所至·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电商产业节直播活动中,天津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奥运冠军李珊带领天津女排队员倾情助力别样扶贫。四个半小时的直播,吸引了万人围观,为贫困地区销售苹果、牛肉、猴头菇等特产,销售额突破万元。
这次“冠军直播带货”仅仅是河西区推动受援地产业发展和提质增效一系列举措的一个缩影。
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项主要内容,消费扶贫是鼓励企业参与精准扶贫,通过原料采购或建立劳动用工关系,帮助贫困户增收的同时,与结对地区市场需求方精准对接,定点采购,从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津平两地借势各种展销、商贸活动,频繁对接往来,将消费扶贫不断引向深入。年,云翔面业、柳湖春酒业、陇原香粮油、金江副食等9户崆峒区的消费扶贫供货企业,通过投资贸易洽谈会、博览会和展销会等契机,携带当地名优特产品,先后赴天津开展产销对接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9家企业全年实现销售额共计.36万元。通过劳动用工、原料采购、土地流转、入股配股形式,共带动贫困人口人增收。
年,崆峒、河西两地举办了消费扶贫云签约,签约额达万元。同时,两地初步达成了万元年度消费扶贫任务,带动贫困人口人实现增收。
河西区深知,靠过去单一的、短期的、救济式的送钱送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解决崆峒区产业支撑带动能力不强,自身造血功能较弱的现状,他们不仅“输血”,还提出了一系列“造血”方案,进一步激发了受援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最终携手奔小康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牛产业是崆峒区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为进一步夯实贫困村牛产业发展基础,河西区实施了基础母牛保护(见犊补母)项目,即以崆峒区项目内行政村村委会为入股主体,向天源农牧、白水丰源等6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入股配股,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使项目内贫困户实现稳定收益,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据悉,河西区共投入万元用于牛产业帮扶,为崆峒区脱贫攻坚鼓足了“牛劲”,使崆峒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不断拓宽稳定增收的渠道,也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村的致富带富能力。
扶贫先扶智,
人才交流培训激发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4年来,河西区与崆峒区两地认真贯彻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人员互动、人才交流的要求,互派党政干部挂职交流,高频次促进专业技术交流,不断强化人才支援,以提升崆峒区自我发展和自我脱贫的能力。
“我们做的工作其实都是很微不足道的,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做好每一件事,站好每一班岗,那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就达到了。”说这话的是医院检验科主管检验师何葶。
作为医疗卫生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天津姑娘何葶第一次来到西北平凉,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帮扶生涯。
“我们是来保障基本医疗的,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每一个化验,出好每一份报告,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更好地融入到工作,何葶加班加点熟悉科室的检验仪器,了解工作流程。有时,她不仅要给患者做检验,还要对仪器做检验,甚至要给仪器做手术。
她几乎把休息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而平时只要有时间,医院的医疗队去乡镇卫生院走走看看。贫困地区许多乡镇卫生院的化验室设备闲置,工作人员并非专业检验人员。每次去,何葶总能发现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建议。她深知,自己不是来当客人的,崆峒也是她的家,她愿意为第二故乡的脱贫致富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真扶贫、扶真贫。4年来,众多何葶这样的河西区援崆人员,带来了东部地区的先进理念、传播了各自领域的先进知识,为崆峒区的决战脱贫、决胜小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数字显示,自年以来,崆峒区先后共选派近千名医疗和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远赴天津河西区挂职锻炼、跟岗实践、交流培训;选派名党政干部赴天津河西区挂职学习、参与培训。河西区也先后选派88名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崆峒区相关单位指导帮助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持续的扶贫扶智扶志之路。
除此之外,在天津成立崆峒区驻河西区劳务工作站,制定了《天津市河西区与平凉市崆峒区就业帮扶计划》,通过建办企业、加强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就业扶贫举措,助力崆峒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起点,新征程,新未来。天津市河西区与崆峒区将延续友谊、携手共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谱写崭新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