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绘绿色画卷共享美好生活平凉市创建国

北京治湿疹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8924.html

共绘绿色画卷共享美好生活

——平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纪实

鸟瞰崆峒山。

柳湖公园一角。

平凉中心城区绿地广场。

静宁苹果进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崇信华夏古槐王。

泾川官山林场。

庄浪云崖寺一角。

史维轩

1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26个“国家森林城市”名单,平凉市位列其中,成为甘肃首个获批命名的“国家森林城市”。这是平凉市继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后,再获“国字号”荣誉。

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这里山川秀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甘肃省十大重点林区之一,有1个国家级、6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2个省级地质公园,16个国有林场,全市森林面积为.3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3.8%,林木覆盖率达到44.27%,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多张国家级城市名片。

自年全面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以来,平凉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生态惠民,将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进林”“车在树下走,人在景中行”的美丽愿景。

绿之萌芽绘就蓝图

黄土,曾是平凉版图的主色调。如何让平凉大地披上绿装,实现绿色崛起、脱贫致富,成为平凉历届班子和全市人民的最大心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届平凉市委市政府以造林绿化、改善民生为己任,全市上下发扬愚公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平凉大地上铸就了一座又一座丰碑,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民生、绿色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子。

绿起来的平凉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为了让平凉的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景更美,平凉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奋斗目标。

年2月,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誓师大会在崆峒山下、泾水河畔召开,市、县、乡、村四级总动员,逐级成立领导小组,吹响了平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集结号。

年至年,平凉市委市政府连年以广播电视直播形式召开动员大会,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动员部署,严格落实目标管理制,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夯实工作责任。7县(市、区)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细化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春秋造林绿化大会战。编制完成《平凉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围绕建设一轴两翼、一核六极、多屏绕城、五廊八带、多点连线的生态建设格局,建成森林生态系统稳定、人居生活环境优美的国家森林城市。

绿之演绎大地披绿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近年来,平凉市紧扣“三新一高”要求,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林草产业发展,按照“生态惠民、产业富民,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延链补链、培植财源,林旅融合、壮市强县”的定位,锻果产业长板、补经济林产业短板,强富民产业龙头、延林草产业链条,大力实施“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山川增绿、林草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路子。

平凉市依托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启动实施城区增绿添景、面山生态屏障、林果产业发展、绿色廊道建设、美丽乡村绿化、生态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因景植绿,因绿配景,点、线、面相互融合,构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面山生态屏障,打造有层次、有色彩、有厚度的城市绿色风景线。

创建以来,每年大规模推进科学绿化,写就了平凉造林史上新的篇章。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多万亩,累计投入资金37.72亿元,年均造林面积和资金投入均比创建前翻了一番。先后建成平凉中心城区北部面山、庄浪县二郎山、静宁县大山湾等绿化示范典型多处,建成万亩以上绿化工程37处48.8万亩,千亩以上绿化工程处65.89万亩,乡土树种使用率达86.93%,树种丰富度全面达标。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场党员干部带头和群众积极参与的持久战。在每一处造林现场,平凉市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履行植树义务,党员林、夕阳林、巾帼林、青年林、接力林等如雨后春笋,染绿了黄土高原的山川梁峁。全市上下呈现出高位推动有力、城乡一体推进、绿化提质加速的良好态势,每年投劳多万人次,义务植树万株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7%。

“在栽植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深挖一个坑、选壮一棵苗、浇足一桶水、铺好一张膜的‘四个一’模式栽植。”庄浪县南湖镇党委书记孙焕说,为了确保栽植质量和进度,镇里建立了由科级干部包片包区域、驻村干部包村包地块、村社干部包点包农户的三级包抓责任制,加快推进造林进度,确保栽植质量。

按照“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交融、四季常青”的建设思路,平凉市围绕打造城市绿色风景线,积极开展绿化进单位、进小区、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五进”活动,高标准做好车站、广场、街巷、公园、水系等重点区域绿化,建成了一批城市公园、街头游园和广场绿地。全市生态休闲公园绿地由创建前的40处增加到95处,平凉中心城区和6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0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69平方米,新建地面生态停车场58个10.79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个,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态显著提升。平凉市、静宁县、崆峒区分别荣获“甘肃省级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平凉市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农村“四旁”绿化,全市创建省级森林小镇25个、国家森林乡村20个,林业助建美丽乡村个,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9.95%,绿化国省干道、县乡公路和通村道路条公里,绿化治理泾河、葫芦河等河流堤岸.85公里,建设农田林网3.87万亩。让森林走进平凉,让平凉拥抱森林,这一绿色愿景已在平凉大地成为现实。

绿之财富产业惠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平凉作为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不仅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绿化树。

在创建工作中,平凉按照建设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全国苹果强市的目标,全力加快扩量提质创牌增效步伐,种出了以“静宁苹果”为代表的平凉苹果品牌,培育了覆盖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的静宁苹果百亿级全产业链典型,实现了“小苹果”向“大产业、大品牌”的跨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近日,静宁苹果搭乘“雪龙”号出征南极,进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庄浪县万泉镇(苹果)入围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名单。全市苹果面积达到.94万亩,年产量万吨,产值超亿元,年藏贮能力万吨、加工能力16.5万吨;年直接出口鲜果3万吨以上,出口创汇超过0万美元。主产区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元以上,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市20万农家子弟依靠苹果圆了大学梦,70万贫困人口依靠苹果实现了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家乡生态环境变好了,苹果面积和果品质量提高了,销售也顺畅了,我们农民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静宁县果农魏九江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全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平凉市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以核桃、梨、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培育壮大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业政策性金融贷款推进林果产业发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走出了一条统筹生态民生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现在的平凉,不仅是“苹果之乡”,而且还是甘肃重要的特色经济林种植基地。

生态打底子,旅游增活力。平凉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态乡村旅游,建成了一批农业观光园、苹果采摘园、生态村镇和休闲农庄,形成了“一山一色、一沟一景、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绿色产业已为当地带来生态红利,走出了一条林(果)旅深度融合、生态产业互促共进的良性发展路子。

绿之呵护生态之美

碧绿的山,清澈的水,蔚蓝的天,已成为平凉人的骄傲。“保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这是平凉决策者不变的信念,更是全市多万干部群众不变的坚守。

推动绿色增量、林草提质,必须造管并重。在创建工作中,平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绿色发展底线,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国有林场改革,建立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森林资源管护向精细化、全方位、无死角迈进。

全市设立市级总林长2个、市级林长7个,县级总林长14个、县级林长95个,乡级总林长个、乡级林长个,村级林长个,设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