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文苑李晶庄浪县南湖学区读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5.html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略说鲁迅的三位老师

庄浪县南湖镇双堡村李晶

书香润泽心灵雅言启迪人生

让生活充满乐趣

一个人的学习之路就是他的成长之路,并且与他所遇到老师的影响密不可分。成就鲁迅一生的,除了他童年的遭遇,自身的天赋和他不断地努力之外,他生平最重要的几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尤其重要。

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淡泊名利,二十岁中秀才后,因看不惯现实的黑暗和官场卖官鬻爵的现象,所以不愿再参加乡试,于是远离仕途,子承父业,在座馆教书六十载,其为人正直,朴实,严肃而又充满仁爱之心。如果只有这些那还不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敬仰之情,关键是他能因材施教的一方面,以及他自己能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这两种精神才是能影响一个人,和成就一个人的主导因素!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先生对鲁迅的功课渐渐增加,可知鲁迅小时候很聪明,学习功课掌握得很快。并且先生让学生读书的时候,鲁迅所举的例子,明确有《幼学琼林》《论语》《尚书》《周易》等书。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层次不同,所读之书的难易程度就很不一样。《幼学琼林》作为启蒙读物,自然最易懂,而《周易》则不同。《文心雕龙》评价“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而孔子自己也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姑且不说这是不是孔子自谦的话,但至少说明《易》确实不容易搞懂。尽管寿镜吾老先生未必是想要给孩子把《周易》讲清楚,但是让孩子所读之书确实层次很分明。光有这一点还不足以让人产生敬仰之情,文章明确写到了当学生读书的时候,先生也读起来,读得如痴如醉,当学生读书的声音小下去,乃至静下去了,先生还浑然不觉,“把头拗过去,拗过去”。加上这种自己不断学习的态度,哪怕是鲁迅仅仅在旁边看一看,听一听,怎么可能会不受到影响呢!

各种教参都一致认为“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而且甚至大放厥词,说鲁迅写这篇文章是对封建社会私塾教学方式的控诉!简直莫名其妙!严格要求孩子就算是扼杀天性,那孩子的天性也实在是太容易被扼杀了。良好的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放任自流,不是教育的目的。动辄跳楼自杀,残害亲人,戕害同伴的行为等等,那绝不是教育的过程中严格要求的结果,相反,那多半是放任自流产生的恶果。

试想,让一个孩子天天挖泥墙,拔何首乌,按斑蝥,捉蟋蟀,学捕鸟,向邻居家撂砖头……这样做的确是很好地保护一个孩子的天性,但只是为了保护好这样的天性,任其自由,是不是教育的目的?是不是家长的嘱托?是不是老师的期待?自古严师出高徒,对于像寿镜吾这样有一把戒尺,却很少用的有仁爱之心的老先生,孜孜不倦努力学习的老先生,因材施教尽其所能地老先生,他哪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其实鲁迅对寿镜吾先生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在还没有彻底搬离故乡之前,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老师。如果不是对一个人的学习和做人都有着相当的影响,成长之路所遇到的老师没有几百,也有几十个,谁会偏偏念念不忘一个对自己童年不断扼杀的老师呢?(网络流传有几十年后在街上遇见小时候的老师,扇耳光的例子,像记仇能记这么久,做出这么极端行为的,已是千古奇闻了,况且过一把瘾也就适可而止了,也绝不能见一次扇一次,这种“念念不忘”除外。)

作为老师的我们,如果能做到寿镜吾老先生这两样,也算是以身作则,问心无愧了。就我们自己而言,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显而易见,自己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必须得是一条大江大河,最起码自己得是一条溪流,有“源头”,是“活水”才行!

再说说鲁迅的另一位老师章太炎先生。晚清时期章太炎和梁启超是最有影响力的两根笔杆子。对于梁启超,很多人只熟悉他的《少年中国说》,对其他并不了解,而梁启超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最有影响力的文人。我曾对他的《饮冰室文集》垂涎已久,可惜价钱太高,一直未能如愿。章太炎的学问太古奥,尤其小学方面的知识,专业性太强,没有老师指点,大约是很难自学成材的。像鲁迅,周作人、许寿裳、朱希祖、黄季刚、刘文典、钱玄同等大家,都多次亲自聆听章太炎的教诲。

至于章太炎革命方面的影响力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有详细的论述:“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举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虽然鲁迅后来和章太炎无过多往来,但章太炎做人方面,有骨气,有胆识,桀骜不驯,对他确实影响极大!

再说说鲁迅的另一位老师藤野先生,他也是为人朴实,正直,满怀仁爱之心。

藤野先生的朴实包含在不太在意外表,忘记打领结,坐车被怀疑是扒手等。就这样一个外表如此不起眼的人,却是一位极有修养的人。在周围的大环境,日本的同学都瞧不起中国人,中国的留学生,好多也自甘堕落的时候,藤野先生为鲁迅修改讲义,订正笔记上的文法错误,询问“裹脚”的事情,担心他不肯解剖尸体,为此专门询问鲁迅等等。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情的背后,毫无歧视,满含关怀,这种关怀对处在精神困境中的鲁迅而言,无疑如同雪中送炭,怎能不让人感动呢?鲁迅所言“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年六十一岁的时候,听他的长子说到鲁迅写他的那篇文章,藤野先生找来读完后满怀深情地写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他说“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平凡之中显现出来的伟大。当你在吃肉,别人在咽粗茶淡饭的时候,你不砸吧嘴,就是一种善良。

藤野先生在鲁迅成为蜚声国内外的大文学家后,读到鲁迅写他的文章,心态极其平和,无一点沾沾自喜,或者大谈自己当年如何有恩施与鲁迅,他说“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他甚至充满了惋惜之情地说“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由此可见藤野先生虽然平凡,但他确实是一个值得鲁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的人。

我们真该庆幸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可以遇到一些良师益友,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明灯。

鲁迅后来对青年一再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青年修改文章,大力推荐或自费帮助青年出版书籍,书信上的往来,言语上的鼓励,木刻方面的指导等等。这一切,谁能说和以上几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没有关系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大概说的就是言传身教带给学生,以及周围人的影响和力量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