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源別記卷之三莆陽鄉裏別記

明洪武元年正月至隆武二年八月

刺桐鄉裏別記(南安、晉江、德化、永春、同安、安溪、惠安)

莆陽鄉裏別記(莆田、仙游、興化)

元至元十五年,世祖改泉州為泉州路,改興安州為興化路。

元皇慶元年,興化邑令以縣境形勢負山、地狹人稀,時廣業裏湘溪居民輳集、地勢坦夷,乃徙縣于其地。謂之新縣,目其故者為舊縣。

明洪武元年正月,泉州路、興化路納入明廷版圖。

明洪武二年,太祖改泉州路為泉州府,改興化路為興化府。

明正統十三年,興化縣革,省西南永貴一鄉五裏合為興泰、福興二裏附於仙游縣修德鄉,省東南武化、長樂二鄉六裏合為廣業一裏附於莆田縣七區。

明隆武二年九月,興化府、泉州府淪陷,納入清廷版圖。

明永歷二年正月,興化府莆田縣光復。

明永歷二年三月,同安縣嘉禾嶼、梧州嶼光復。興化府莆田縣再此淪陷(知府朱繼祚殉國)。

2.仙遊縣

仙遊縣,在府城西七十裏。東抵莆田縣界,西抵永春縣界,廣八十五裏。南抵泉州府惠安縣界,北抵福州府永福縣界,袤一百五十裏……東至莆田縣八十里,西至永春縣一百一十里,南至泉州府晉江縣一百五十里,北至舊興化縣七十里。東南至泉州府惠安縣一百二里,西南至泉州府南安縣一百七十里,東北至莆田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泉州府德化縣一百三十里。(黃仲昭《八閩通志》)

疆域東至莆田縣,以俞潭為界。西至永春縣,以白隔嶺為界。南至惠安縣,以白水坑為界。北至永福縣,以小辜山為界。縱一百五十裏,衡八十裏。(周瑛《興化府志》)

仙遊之境,南際溫陵,東抵莆田,雖在重岡複嶺之中,而官道坦夷,行者便之。莆、泉之趨國都者,皆阻於大義渡。邑有山路三,東出遊洋,西出九座、德化,士夫、商賈鹹道此為捷徑焉。縣境東西八十五裏,南北一百一十五裏(今以福興、興泰二裏來屬,則北一百五十五裏)。東三十五裏至縣界(俞潭),界首三十五裏至本郡。又水路至縣南橋,至本郡木蘭陂頭七十裏。西五十裏至縣界(白隔嶺),界首五十裏至泉州府永春縣。南五十五裏至縣界(白水坑),界首四十五裏至泉州府惠安縣。北界首至興化縣無徑路,裏分不可考。東南五十裏至縣界(長嶺),界首四十裏至本郡城。西南三十五裏至縣界(白塔嶺北),界首百三十裏至泉州府。東北三十裏至縣界(舊以何嶺為界。今增福興、興泰二裏,當作七十裏至縣界。界外俱興化縣故地,今隸莆田縣)。西北七十裏至九座山,又十裏至縣界(磨頭寨),界首五百二十裏至劍浦。北六千四百七十三裏至北京,三千二百一十二裏至南京。(陳遷《仙溪志》)

唐分四鄉,裏無所考。宋分四鄉,統二十六裏。太平興國四年,永貴鄉改隸興化縣。五年,德化縣九座山來屬,增割嘉禾鄉近地置歸德鄉。元因之。囯朝鄉仍其舊,省廉潔、仁德、保德、清泉、璇珠、永福、鹹平、常德、晝錦、香山、仙溪、暘穀、依安,凡十三裏。正統十三年,析興化縣西北永貴鄉潯陽、來蘇、興建、興泰、福興五裏之地,并為興泰、福興二裏來屬,尋并為興泰裏,共一十四裏。

2.1洪武二年仙遊縣四鄉二十六裏五十圖建置沿革

⑴嘉禾鄉

嘉禾鄉,即縣郭。東與修德鄉界,西與永春縣善政鄉界,南與晉江縣玉泉鄉界,北與歸德鄉界。西南與南安縣德教鄉界。領裏六,曰功建、孝仁、養志、仁德、保德、廉潔。

功建裏(舊名建功裏),統圖三,縣郭。東與鹹平裏、永興裏界,西與璇珠裏、廉潔裏界,南與孝仁裏界,北與安賢裏界。其鋪曰縣前鋪。其山曰大飛山、瀑布山、將軍山。其湖曰東湖、西湖、南湖。

孝仁裏,統圖二,在縣南五裏。東與永興裏界,西與養志裏界,南與香山裏界,北與功建裏界。其山曰大智山。其橋曰通仙橋(在城山村,舊號城山渡)、會仙橋(在大阪村)、周澤橋(在周宅村)、石硤橋、可溪橋(在可溪村)。其渡曰會仙渡。

養志裏(舊名曾參裏),統圖二,在縣西南十裏。東與孝仁裏界,西與仁德裏界,南與晉江縣常建裏界,北與廉潔裏界。其市曰龍華市。其山曰寶幢山、鐘石山(下有仙門洞)、帶帽山。其峰曰文筆峰。其溪曰九溪、蔣溪。其橋曰延慶橋(在舊養志裏金沙村)、蔣溪橋(在舊養志裏龍華寺前)。

仁德裏,統圖一,在縣西南十五裏。東與養志裏界,西與保德裏界,南與晉江縣常建裏界,北與廉潔裏界。其山曰霛陽山(上有瑞泉)。其橋曰馬山橋(在馬山之下)。

保德裏,統圖一,在縣西南二十裏。東與仁德裏界,西與永春縣和平裏界,南與南安縣趨庭裏界,北與萬善裏界。

廉潔裏(宋元符閒置,因禦史王回而名),統圖三,在縣西一十五裏。東與功建裏界,西與萬善裏界,南與養志裏界,北與善化裏、璇珠裏界。其溪曰三會溪。其橋曰禦史橋(在上坂村,邑志作烏臺村)。

⑵歸德鄉

歸德鄉(宋太平興國五年,以九座山區之環碧、清泉、聞弦三裏增割嘉禾鄉近地置歸德鄉),在縣西北。東與興化縣永貴鄉界,西與德化縣歸德鄉界,南與嘉禾鄉界,北與永福縣和平鄉界。東南與修德鄉界,西南與永春縣善政鄉界。領裏七,曰善化、璿珠、聞賢、清泉、萬善、興賢、永福。宋太平興國五年,以九座山區之環碧、清泉、聞弦三裏增割嘉禾鄉近地置歸德鄉(然舊無所記)。

善化裏,統圖三,在縣西二十裏。東與璇珠裏、廉潔裏界,西與萬善裏界,南與仁德裏界,北與興賢裏界。其山曰金雞山、飛鳥山、龜峰山、平光山、大帽山。其嶺曰歸仙嶺(俗呼孤單嶺)。其溪曰大濟溪、大目溪。其橋曰大濟橋(在大圳村)、龜峰橋(在龜峰之下)、飛烏橋(在飛烏村)。

璇珠裏,統圖二,在縣西北一十裏。東與功建裏界,西與善化裏界,南與廉潔裏界,北與興賢裏界。其山曰北斗岐山(有石錯布,其數七,遠望之歷歷如北斗星狀,璿珠之名蓋取此也)。其溪曰神堂溪。其橋曰神堂橋(在舊璇珠裏神堂村)。

聞賢裏(舊名聞絃裏。舊屬德化縣歸德鄉),統圖二,在縣西四十裏。東與興賢裏界,西與清泉裏界,南與萬善裏界,北與永福裏界。其山曰梯云山。其嶺曰石獅嶺。其洞曰霛源洞。其橋曰登瀛橋(在朝天橋上流、步雲橋之北)。

清泉裏(以其山遍有清泉,或因仙溪上源泉水清澈故名。舊屬德化縣歸德鄉),統圖二,在縣西北五十裏。東與聞賢裏界,西與德化縣惠民裏界,南與萬善裏界,北與永福裏界。其山曰烏岩山、紫帽山、梁山、屏山(舊呼鳴山)。其嶺曰磨石嶺(在屏山后,紫帽山西北)。其橋曰官成橋(在舊清泉裏柘山村)、梁溪橋(舊名上餘橋。在舊清泉裏梁山下)。

萬善裏,統圖二,在縣西三十五裏。東與善化裏界,西與永春縣桃源裏界,南與保德裏界,北與清泉裏、聞賢裏界。東北與興賢裏界。其山曰雙桂山(舊名髻山)、誥軸山、正奏山、大柘山、留峰山、泗洲台山、祥云山。其嶺曰白隔嶺(西南屬永春縣)。其橋曰東溪橋(在碧潭庵之東。成化十一年改名鹿鳴橋)、中嶽橋(在中嶽院右。正統五年改名嵩溪橋。成化十一年改名朝天橋)、步雲橋(在朝天橋之西數百步)、高田橋(在高田院前)、石碧橋(在潭市邊)、金馬橋(亦名文殊橋。在文殊村)、古瀨橋(在古瀨村葉丞相府第東)。

興賢裏(舊名樂輸裏),統圖二,在縣西北四十裏。東與晝錦裏界,西與聞賢裏界,南與璇珠裏界,北與永福裏界。西南與萬善裏界。其山曰龍山(前為后黃洋,宣德閒改呼勛洋)、鼓樓山、月峰山(上有大仙岩)。其橋曰登雲橋(在耶湖村)。

永福裏(舊名環碧裏,又名永安裏。本屬德化縣歸德鄉),統圖二,在縣西北八十裏。東與興化縣潯陽裏界,西與德化縣嵩平裏界,南與聞賢裏、興賢裏界,北與永福縣感應裏界。西南與清泉裏界。其山曰九座山(上有九座寺)、大勛山(下為勛洋村)。其橋曰環碧橋(在舊永福裏大勳山下)、雙溪橋(在舊永福裏九座村)、九座橋(在九座院前)、侍者橋(在九座山下)。

⑶修德鄉

修德鄉,在縣東北。東與莆田縣崇業鄉界,西與歸德鄉、嘉禾鄉界,南與唐安鄉界,北與興化縣永貴鄉界。領裏七,曰永興、鹹平、常德、折桂、安賢、晝錦、香山。

永興裏(舊名永春裏,又名永泰裏),統圖二,在縣東南二十裏。東與香田裏界,西與功建裏、孝仁裏界,南與香山裏、依安裏界,北與鹹平裏、常德裏界。其山曰石鼓山(在東渡橋南)、翹足山、羅山、登科山、槐山、留仙山、洪山、蔣山、尖山、吳坑山(下有龍潭)。其嶺曰石碑嶺、新嶺(成化閒改名仙嶺)。其溪曰仙溪(一名南溪,一名藍溪)、坤溪。其橋曰青龍橋(在縣東三裏石鼓山之麓,俗呼東渡橋)、鮮溪橋(在雙林寺前)、和羹橋(一名虎尾。在羅埔村)、建安橋(一名雙林橋。在雙林村)、仙溪橋(舊名升仙橋,俗呼南橋)、新橋(在石碑村)。

鹹平裏(宋鹹平間置,以年號為裏名),統圖二,在縣東七裏。東與常德裏界,西與功建裏界,南和永興裏界,北與安賢裏界。其山曰雞子城山、新峰山、銅盤山。其溪曰三坑橋溪。其橋曰通津橋(在舊鹹平裏東門村)、三坑橋(在舊鹹平裏三坑村)。

常德裏(舊名常樂裏),統圖三,在縣東一十五裏。東與仙溪裏界,西與鹹平裏界,南與香田裏界,北與折桂裏界。其山曰金井欄山、龜城山、古重山、玉幾山、昆侖山。

折桂裏(舊名易樂裏,又名陽樂裏),統圖三,在縣東二十裏。東與莆田縣豐城裏界,西與安賢裏界,南與鹹平裏、常德裏界,北與興化縣來蘇裏界。其山曰九仙山。其橋曰仙水橋(在仙水靈惠廟前)、拱橋(在鉄山)。其渡曰仙水渡。

安賢裏(舊名安樂裏),統圖一,在縣東北二十裏。東與折桂裏界,西與晝錦裏界,南與功建裏、鹹平裏界,北與興化縣福興裏界。其山曰旗山、高望山。其溪曰安吉溪、碧溪、清光潭、龍擊溪、昆溪、西林溪。

晝錦裏(舊名幽谷裏),統圖一,在縣北一十五裏。東與安賢裏界,西與興賢裏界,南與安賢裏界,北與興化縣潯陽裏界。其橋曰拱橋(在舊晝錦裏塘西村)。其坡曰赤石洋坡、黃洋坡。

香山裏(因香山而名。趙彥勵《莆陽志》云,昔人登此山聞異香,土人或於地中得之,宛若乳香),統圖一,在縣南二十裏。東與永興裏、香田裏界,西與晉江縣常建裏界,南與慈孝裏界,北與孝仁裏界。其山曰香山、鄭墓山、鳴峰山(舊呼鳴山)、飛鳳山、白石山、九峰山。其溪曰九重溪、周溪。其泉曰聖泉(一名龍井)。其橋曰鞏橋(在舊香山裏聖泉村)、香山橋(在舊香山裏古洋村)。

⑷唐安鄉

唐安鄉,在縣東南。東與莆田縣永嘉鄉界,西與晉江縣玉泉鄉界,南與惠安縣信義鄉、忠恕鄉界,北與嘉禾鄉、修德鄉界。領裏六,曰香田、仙溪、旸穀、慈孝、依安、連江。

香田裏,統圖二,在縣東南三十裏。東與仙溪裏、旸穀裏界,西和永興裏界,南與依安裏界,北與常德裏界。其鋪曰石馬鋪。其山曰瓊山、新峰山。其橋曰石馬橋(在石馬村)。其渡曰石馬渡。

仙溪裏(因仙溪而名。周瑛《興化府志》雲,仙溪首起西北,受永春、德化諸水,向東南行至縣前,環繞如帶。東過青龍橋,歷石馬、俞潭,出瀨溪,匯於木蘭坡,以入於海),統圖一,在縣東三十五裏。東與莆田縣文賦裏界,西與香田裏界,南與旸穀裏界,北與常德裏界。其鋪曰俞潭鋪。其橋曰平政橋(一名石雲。在舊仙溪裏俞潭村)。

旸穀裏,統圖二,在縣東南四十裏。東與莆田縣新興裏界,西與香田裏、依安裏界,南與連江裏界,北與仙溪裏界。其市曰沙溪市。其鋪曰長嶺鋪(宋開寳三年建)、沙溪舖。其山曰雲頂山。其溪曰新溪(俗呼石牛溪)、沙溪(上二溪流會於雙溪入海)。其橋曰沙溪橋(在舊腸穀裏沙溪市)、登仙橋(在舊腸穀裏顧店村)。

慈孝裏(舊名下安裏),統圖一,在縣南四十裏。東與依安裏界,西與晉江縣常建裏界,南與惠安縣民安裏界,北與香山裏界。其山曰柳峰山、紫幕山、

依安裏(舊名依仁裏),統圖一,在縣東南四十五裏。東與旸穀裏、連江裏界,西與香山裏、慈孝裏界,南與惠安縣待賢裏界,北與永興裏、香田裏界。其山曰九峯山、銅鼎山、牛歇亭山(宋司農少卿王邁家在焉)、照船山、鴻漸山、九龍山(一名牛山、清潭山,宋端明殿學士蔡襄家在焉)。其岩曰北坑岩(今呼無煩惱)。其湖曰赤湖(在楓亭市之西,其下為焦坑。蔡忠惠祖居在此。宋丞相蔡京、蔡卞家在焉)。其潭曰鐘潭。其橋曰學古橋(在牛山下)。

連江裏(因九龍溪、雙溪在此流會於海故名),統圖三,在縣東南五十裏。東與莆田縣靈川裏界,西與依安裏界,南與惠安縣待賢裏界,北與旸穀裏界,東南至海。其市曰楓亭市。其驛曰楓亭驛(即唐風亭館)。其舖曰楓亭舖(宋開寳三年建)。其山曰塔鬥山(舊名青螺峰)、錦屏山。其溪曰九龍溪(今呼楓亭溪)、雙溪(今呼滄溪)。其港曰太平港。其橋曰太平橋(一名金鎖橋。在楓亭市。雙溪所會,橋狀如曲尺)、雙溪橋(在雙溪港頭)、清澤橋(在太平橋西南)、今鳳橋(邑志作金風橋,俗呼霞溪橋。在楓亭溪東)、坑邊橋。

2.2弘治二年仙遊縣四鄉一十四裏一十四圖建置沿革

成化十八年,以嘉禾、歸德二鄉並為上區,以修德、唐安二鄉並為下區。弘治二年改聞賢裏為文賢裏。

⑴嘉禾鄉

嘉禾鄉,在縣西南。東與修德鄉界,西與永春縣善政鄉界,南與晉江縣玉泉鄉界,北與歸德鄉界。東南與唐安鄉界,西南與南安縣德教鄉界。舊領裏六,今領裏三,曰功建、孝仁、仁德。

①功建裏

功建裏(舊名建功裏),舊統圖三今統圖一(洪武二年統圖三,永樂十年統圖二,宣德七年統圖一),縣郭。東與折桂裏界,西與善化裏界,南與孝仁裏、永興裏界,北與安賢裏界。其街有六,曰東街、西街、南街、北街、泗州堂街、陳廣街。

東街,自縣治左至朝京門為界。

西街,自縣治右至元臺門外街尾為界,有上巷。

南街,自縣治南通儒學前。

北街,自縣前橫街分一路,北抵拱德門。

泗洲堂街。陳廣街。

②孝仁裏

孝仁裏(舊有香山裏,統於修德鄉。宣德十年,省香山裏入孝仁裏),統圖一,在縣南五裏。東與永興裏界,西與仁德裏界,南與慈孝裏界,北與功建裏界。西南與晉江縣常建裏界。村四十,曰聖泉、埔兜、下謝、下頓、塗坑、大阪、夏苑、鄭墓、鳴峰、白石院、烏嶺、金龜嶺、周宅、香爐山、天馬、登平、大僻山、淩洋、白塔、玉墩、大汾、瀨店、下裏洋、鄭宅、鵝膽山、合杯洋、殊山、可溪、西李、苦竹橋、域山橋、羅漢、九潮山、潘硎、後山、城隍廟前、橋仔頭、前埔、銀臺嶺、會仙橋。

③仁德裏

仁德裏(舊有養志、保德、仁德三裏。永樂二十年省保德裏,成化十八年省養志裏,今只存仁德裏),統圖一,在縣西二十裏。東與孝仁裏界,西與永春縣桃源裏界,南與晉江縣常建裏界,北與萬善裏、善化裏界。西南與南安縣趨庭裏界。其市曰龍華市(街長一裏餘。舊有市鎮,在養志裏龍華寺前,今廢)。村三十一,曰貂峰、坑頭、錦溪、金沙、卓洋、磨頭、梧桐井、坑利、下蔣、埔前、錦口、黃坑、阮坑、東埔、大洋、竹下、上庫、梅林、上劉、東坑、西坑、埔平、後堂、嶺兜、石兜、南溪、東街、洪洋、蔣坑、亭兜、獅頭。

⑵歸德鄉

歸德鄉(宋太平興國五年,以九座山區之環碧、清泉、聞弦三裏增割嘉禾鄉近地置歸德鄉),在縣西北。東與修德鄉界,西與德化縣歸德鄉界,南與嘉禾鄉界,北與永福縣和平鄉界。西南與永春縣善政鄉界。舊領裏七,今領裏四,曰文賢、萬善、善化、興賢。

①文賢裏

文賢裏(舊名聞絃裏,又名聞賢裏。舊有清泉、聞賢二裏,計統圖四。宣德七年,省清泉裏入聞賢裏),統圖一,在縣西北五十裏。東與興賢裏界,西與德化縣惠民裏界,南與萬善裏界,北與興賢裏界。其市曰中嶽市(為山中鬧市,今廢)。村三十六,曰黃厝巷、九座莊、厚埔、嶺尾、建興、上鄭(今呼屏山)、雲居、苦竹、仙遊山、上雲、長埔、蔣埔、陂埔、橋頭、埠利、窩鋪、卓坑、宅利、下石、真武橋、洋厝、上餘、筍坑、上碭、黃嶺、石腰洋、下蔡、東劉、洋尾、鐘洋、宅柄、邱乾、樸窑、觀山、埔兜、松羅。

②萬善裏

萬善裏,統圖一,在縣西三十五裏。東與善化裏界,西與永春縣桃源裏界,南與仁德裏界,北與聞賢裏界。東北與興賢裏界。其市曰潭邊市(舊有石碧潭鎮、寨,人物繁盛,為山中鬧市。今鎮、寨、市俱廢)。村一十五,曰文殊、古瀨(在大旗山下,宋丞相葉顒故居在焉)、市頭、渡尾、侖頭、下宅、柘山、埔後、高山、留埔(宋清源郡侯陳讜子孫居此)、溪尾、水南、下蕭、竹墩、張石。

③善化裏

善化裏(舊有璇珠、廉潔、善化三裏,計統圖八。宣德七年省璇珠裏,景泰三年省廉潔裏,今只存善化裏),統圖一,在縣西十裏。東與功建裏界,西與萬善裏界,南與仁德裏界,北與興賢裏界。村一十六,曰澄波(舊名陳埔)、象峰(舊名上亭)、東河、山沁、埔後、琴亭、大圳(舊名大濟)、文溪、後溪、金圭、三會、油埔頭、玉湖(舊名白湖)、陳倉(舊名鄭莊)、高阪。

④興賢裏

興賢裏(舊名樂輸裏。舊有永福裏,初名環碧裏,統圖三。宣德七年,省永福裏入興賢裏),統圖一,在縣北一百二十裏。東與興泰裏、安賢裏界,西與聞賢裏、萬善裏界,南與善化裏界,北與永福縣感應裏界。村一十九,曰勳陽(以大勳山得名,李氏居此)、後王、錦嶺、泮林、寶山、下流、南頭、耶湖、西坑、東白硎、謝硎、卓坑、西白硎、東庵、九座、吳泮、山中、湖柄、厚根。

⑶修德鄉

修德鄉,在縣東北。東與莆田縣七區、一區界,西與歸德鄉、嘉禾鄉界,南與唐安鄉界,北與永福縣和平鄉界。舊領裏七,今領裏四,曰永興、折桂、安賢、興泰。正統十三年革興化縣,以其永貴一鄉五裏並為興泰、福興二裏來屬。景泰三年省福興裏入興泰裏。

①永興裏

永興裏(舊名永春裏,又名永泰裏),統圖一,在縣東南十裏。東與香田裏界,西與功建裏、孝仁裏界,南與慈孝裏界,北與折桂裏界。其市曰大井街市(舊為城郊鬧市,今廢)。村二十五,曰南橋頭(亦名仙溪橋頭)、前園、尾瓏、西埔、南埔、東埔堂、登科山、西林、象面、塔山、蔣山、上陂(在石碑嶺之陽)、雙林湯、塗山、羅埔、下亭、水溝、後戴、渡下、洋頭、山兜、大仙嶺、仙橋、小仙嶺、張埔。

②折桂裏

折桂裏(舊名易樂裏,又名陽樂裏。舊有鹹平、常德、折桂三裏,計統圖八。天順六年省鹹平裏,成化十八年省常德裏,今只存摺桂裏),統圖一,在縣東二十裏。東與香田裏界,西與安賢裏、功建裏界,南與永興裏界,北與興泰裏界。村四十四,曰接官亭、上坊、三腳橋、塔埔、鐵山、馬坑、靈陂、下樓、上阪、上塘、璞邊、錦井、周龍、汾莊、外龍、後莊、埔尾、宅角、螺山、裏尾、東倉、烏塘、東蔣、井垮、龍裏、水流尾、青潭、井邊、後洋、仙水、後阪、下亭、阪頭、朱厝、前洋、光埔、岐圳、廣元、岩前溪、溪園、洋尾、高井、官道、珠山。

③安賢裏

安賢裏(舊名安樂裏。舊有晝錦、安樂二裏。永樂閒,省晝錦裏入興賢裏。尋析晝錦故地入安賢裏。然舊晝錦裏塘西村,今屬興賢裏),統圖一,在縣東二十五裏。東與折桂裏界,西與興賢裏界,南與善化裏、功建裏界,北與興泰裏界。村一十八,曰溪口、後蔡、後黃、璞溪、洋埔、郭阪、碧溪(俗名大灣)、洋陶、南坑、後坑、極東坑、赤石、城南、樟村、吳重、湖峰、東湖、黃洋。

④興泰裏

興泰裏(舊屬興化縣永貴鄉。正統十三年興化縣革,乃省尋陽、興建、福興、來蘇四裏,并入興泰裏來屬,附於修德鄉),統圖一,在縣東北八十裏。東與莆田縣廣業裏、常泰裏界,西與興賢裏界,南與安賢裏、折桂裏界,北與永福縣感應裏、義仁裏界。村三十三,曰林重、後宅、石粟、洋平、楓兜、下蔣、西林、何林、茶苑、琬林、黃宅、南溪、麥斜、梅溪、東洋、後籠、吳宅、上樓、舊縣、潦坑、潘嶺、五蓬、穀莊、田坑、來蘇、上董、堤腰、武確、九鯉湖、龍紀、尋陽、穀目、下村。

⑷唐安鄉

唐安鄉,在縣東南。東與莆田縣四區、五區界,西與晉江縣玉泉鄉界,南與惠安縣信義鄉、忠恕鄉界,北與嘉禾鄉、修德鄉界。舊領裏六,今領裏三,曰香田、慈孝、連江。

①香田裏

香田裏(舊有腸穀、仙溪、香田三裏。成化八年,省腸穀、仙溪二裏,并入香田裏),統圖一,在縣東南三十裏。東與莆田縣文賦裏、新興裏界,西與永興裏界,南與慈孝裏、連江裏界,北與折桂裏界。其市曰沙溪市(在舊旸穀裏,今香田裏。南北往來大路,客店、酒肆稠密)。村二十八,曰石馬、白湖、義店、俞潭、芹菜、卓龍、陳坑尾、梅塘、樸溴、西埔、殺狗橋、官林、宮前、阮莊、溝尾、南埔、前阪、麥厝、林角、埠兜、後沈、上劉、前連、後連、西津徑、王佘、陳坑、大王前。

②慈孝裏

慈孝裏(舊名下安裏。舊有依安、慈孝二裏。天順六年,省依安裏入慈孝裏。或云,省依安裏入連江裏,尋析依安故地入慈孝裏),統圖一,在縣南五十裏。東與香田裏、連江裏界,西與晉江縣常建裏界,南與惠安縣尊賢裏、民蘇裏界,北與孝仁裏、永興裏界。村二十四,曰下謝、洋尾、後蔡、下劉、東雲、程厝、東宅、水流、下倉、塔兜、墩尾、溪尾、洋西、坑東、山洋、塘邊、瓜園瓏、山坪、白塔兜、黃嶺。

③連江裏

連江裏(因楓亭溪、滄溪在此流會於海故名),舊統圖三今統圖一,在縣東南五十五裏。東與莆田縣靈川裏界,西與慈孝裏界,南與惠安縣民蘇裏界,北與香田裏界。其市曰楓亭市(街長三裏許,為仙遊鬧市,商賈貿易頗盛。舊有太平鎮及寨,俱廢。今有楓亭驛在焉。南通泉州,北通郡城,東通黃石、平海,西通本縣,為四達之衢。市之東有太平港,潮汐盈縮,楓溪水亦至此入海。有"溪海會流"石刻,乃蔡君謨書。其港之北,人煙繁庶。港之南,宋南康郡王陳洪進故居在焉)。村八,曰夏林、前墩、東倉、陡門、後覽、秀郊、高夏、嶼頭。

附錄——仙遊縣裏圖變更推斷考

國朝洪武初仍為四鄉二十六裏,分圖五十。

永樂十年為二十四裏,分圖四十。省仁德裏入養志裏。省折桂裏入常德裏。

永樂二十年為二十裏。省保德裏入養志裏。省安賢裏入常德裏。省晝錦裏入興賢裏。省慈孝裏入依安裏。

宣德七年為十五裏,分圖二十有五。省清泉裏入聞賢裏。省永福裏入興賢裏。省璇珠裏入善化裏。省萬善裏入善化裏。--------。

宣德十年為十四裏。省香山裏入孝仁裏。

正統七年為十三裏,分圖一十有八。省興賢裏入聞賢裏。

正統十三年,興化縣裁革,以興泰、興建、來蘇、福興、潯陽五裏並為興泰、福興二裏來屬,複增為十五裏,分圖一十有九。

景泰三年減為十三裏,圖如之。省福興裏入興泰裏。省廉潔裏入善化裏。

天順六年又減為十二裏,圖如之。省鹹平裏入常德裏。省依安裏入連江裏。--------。

成化八年增為十六裏,圖如之。省旸穀裏、仙溪裏入香田裏。以永福、興賢故地復置興賢裏。以保德、仁德故地復置仁德裏。以慈孝、依安故地復置慈孝裏。以晝錦、安賢故地復置安賢裏。以鹹平、折桂故地復置折桂裏。以萬善故地復置萬善裏。

成化十八年又減為十四裏,圖亦如之。省養志裏入仁德裏。省常德裏入折桂裏。上區領功建、孝仁、仁德、善化、聞賢、興賢、萬善七裏,下區領永興、折桂、安賢、興泰、香田、慈孝、連江七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47.html